《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精选2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篇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而且这两种运动形式紧密联系,同时进行.因此,由地球运动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现象,也一定包含着自转和公转两种因素.当然,在这些自然现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转成因为主,也有的是地球
公转成因为主,教材的编排也就以此作了简单的分类.本节课讲述的主要是地球自转的地
理意义,下一节课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本单元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可以知道,地球在公转运动的同时始终在不停地自转,可见,自转和公转不可分,地球自转的各种效应也是不可分的,而且,地球自转的各种效应对地球公转的各种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说,认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是学习下节课的基础.
本节课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地转偏向力.这三种效应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样选材体现了高中地理教材选编的实用性原则.
昼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昼夜.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这四个层次具有一定的梯度.
地方时一段,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此处侧重于原理的讲述,举例说明了世界各国用的地方时方法,这些内容和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同样体现了教材的实用性原则.
地转偏向力是教学内容的要点。关于这一问题,教材作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道理,这样处理既降低了难度,也给优秀学生留下了发展余地,同时,教材联系实际,
用事实说明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球环境形成过程的作用。
总体上看,本节课和实际联系紧密,易于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1.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证明,学习者通过听觉可以获取信息的40%左右,通过视觉可
以获取信息的75%左右,而视听结合可以获取信息的90%以上。本节教学中,适时使
用视听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可以巩固学习。本节课教学中辨证地处理学与用的相互关
系,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现素质教
育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 学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和谐发展,教学相长。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效应;理解晨昏线(圈);理解昼夜交替的意义;理解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国的实用计时方法,理解北京时间;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正确绘制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能正确判断晨线和昏线;根据地理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3)德育目标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难点
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
(1)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体现学生的发展。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但由于难点内容较多,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内容,在导学中,注意设置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
(2)精心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本节内容虽然和实际联系紧密,但是,由于本身处在地球上,学生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解决学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形象地演示过程,突破难点,变不可视为可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素质教育全体性的要求,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基于这一中心,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实践性的练习,教师注意学法指导,耐心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发现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
(4)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型的课堂教学氛围,主动参与学生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谈话法、发现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德育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智育目标与能力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4. 教学手段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自制多媒体动画课件,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地球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地理效应,对人类的各种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塌糊涂。
(板书: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述正文]
[设问自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昼夜交替”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2.昼夜状态如何表达?
3.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多长,它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参与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回答刚才的问题。
问题1: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所以有昼夜交替现象产生。
(学生在回答此问题时,很容易忽略前一原因,这时要启发引导,让学生明白,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是昼夜交替的前提条件)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
(问题2、问题3 略)
(对于以上3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应予以归纳总结,同时板书)
形式
表达
一、昼夜交替 周期
意义
[设疑导学]请同学们观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部分,思考两个问题。(播放课件)
1.昼夜交替现象主要是地球的哪种运动形式造成的?
2.如何判断晨昏线?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讨论学生基本上可以回答。
问题一:昼夜交替现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问题二: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图1.24讲解,进行归纳。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地球上与太阳光线相垂直的线就是晨昏线。第二,地球上的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为一个半圆,昏线为另一个半圆。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夜半球跨跃到昼半球的半圆线称为晨线;反之,从昼半球跨跃到夜半球的半圆线,则为昏线。
面对地球自转侧视图,有这样一个规律:当阳光在图的右侧时,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线,反之为昏线。所以可以总结为“左昏右晨”。
[发展思维]请同学们自己摸拟演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会不会有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如果有昼夜,时间各多长?昼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