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4-06-013

江南地区的开发(通用12篇)

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1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2.导入  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上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420年至589年。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

  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课后小结:

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并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的更替。掌握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简述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的历史史实。

  2.写出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及时间。

  3.淝水之战

  (1)背景:东晋建立_____。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_____。

  (2)战争概况:时间_____。

  地点_____。

  双方_____。

  结果_____。

  影响_____。

  4.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的原因和条件: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2)开发的成就:_________。

  (3)开发的时间和地区:_________。

  (4)开发的深远影响: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这里的江南主要是指哪些地区?

  2.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3.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4.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合作互助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2.你知道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有哪些?为什么拥有八十万兵力的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会失败呢?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阅读课本"活动与探究第一题请回答:

  1.在地图上用箭头画出民族流动的趋向。

  2.请说出这一时期民族流动的时间、方向、影响。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

  a.魏  b.吴  c.蜀  d.西晋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最有关系?(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劳动者素质高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3.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末年  c.汉武帝时期  d.西晋后期

  4.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

  5.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四世纪末  b.在人民的支持下符坚率军攻晋

  c.前秦失败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普遍推广于(  )

  a三国时期   b 西晋后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7.列举古代历史上出现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

  六、中考链接

  1.(•泉州)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莱芜)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眉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至今还存在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族    b.羌族    c.鲜卑族    d.氐族

  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2)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待农业生产的措施与秦朝相比有什么不同?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有什么表现?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见课本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

  1.长江中下游一带 包括福建广东

  2.(1)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

  (4)人民辛勤劳动

  3.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大片荒地垦为良田 稻田开始使用绿肥 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小麦推广到江南。

  4.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合作互助)

  1.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内部发生了争夺皇位的斗争,民族矛盾尖锐

  2.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等 

  原因: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内部团结,指挥得当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见图

  2.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西晋以来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五、巩固练习

  1.d   2.c  3.d  4.c  5.b   6.b

  7.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六、中考链接

  1.c  2.d   3.b

  4.(1)铁农具、牛耕的发明和推广。

  (2)秦朝赋税和徭役沉重,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西汉初年,统治者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主张发展农业生产。

  (3)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改进生产工具,重视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持社会稳定等。

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晋短期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生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等因素的归纳,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思想方面: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装病麻痹曹姓权贵,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时候,篡权的野心暴露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结出司马氏统一的三个步骤:①是公元263年魏灭蜀;②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③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各族内迁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五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政策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是历史的进步。并借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3、西晋的灭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奴役和剥削的政策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教师采取顺果推因的方法,提出“西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教师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方面思考。 (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首先提问: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15个政权中,有没有哪个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如果有,它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与之对峙的是哪个政权?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估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黄河流域。与之对应的南方政权是东晋。教师继续提问:前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他的领导人是谁?他想不想统一全国?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以表格总结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教后感:

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4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三、教学资源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引入新课

  师生互致问候。

  “开发”是一个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比较常用的词语。今天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大脑中储存了多少个带“开发” 的词语或短语?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含有“开发” 的词语或短语。

  大家说了这么多含“开发” 的词语和短语,可什么是“开发” 呢?

  “开发” 就是发掘、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目的地进行发展的行动。因此开发的重点在发展,开发意味着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了解15XX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的开发行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板书: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开发” 一词的含义。

  南地区的开发

  1.历史上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如何?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的第24页。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解决两个问题:

  (1)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或发现疑问。

  2.小组之间交流研读成果。

  关于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图例来分析本课所指的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在指导学生看图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全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指导学生归类整理。

  归纳并板书

  (1)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在反复读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准确把握江南地区的概念。

  让学生在图上获取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即表现在:兴修水利、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有了发展等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归纳。

  3.引用史料,对比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

  本次开发成效显著吗?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记载?

  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 中司马迁关于江南地区落后状况的描述,及教材所引《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开发后的状况描述。

  请同学们继续读图,看看我们的家乡是否经历过本次开发?

  本次开发发生在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呢?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史料,学习用史料证实历史观点或结论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根据方位读图的方法。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

  分析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时间。

  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时间概念,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学生明确本次开发的时间:三国时期开始。

  2.讨论:“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为什么不早不晚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

  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为本课其他知识的学习做进一步的铺垫。

  师生讨论、归纳整理并板书:

  江南自然条件好,人民勤劳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明确:

  江南地区的发展是因为三国以后北方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力的增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学习“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了解北方战乱的情况,深刻理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据史书记载,这次南迁人口近百万,占当时在籍人口的1/6。俗话说:故土难离。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到并不富裕的江南地区去了。

  密切关注学生的回答,抓住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连环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学习了解第一目、第二目。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学生此时可能只会回答到北方战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抛出如:北方有战乱,难道南方就没有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问题解决” 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教材中“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少数民族” 以及淝水之战等内容,然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第二目,形成对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

  对政权的具体更替情况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应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这一历史特征。    阅读教材,形成对这段历史的总体印象——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南北分裂。

  2.提出问题:如果有时光隧道,让我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我有搬迁到江南的条件,可是不愿意离开故土,因此在南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现在请各位同学为我出出主意。

  问题的提出是考查学生对北方的战乱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用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观点说明南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是否认同了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板书:北方战乱

  (3)    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讨论后,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师生形成认识:北方长期的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南迁到自然条件较好,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的南方是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

  3.学生讲述“淝水之战”,了解淝水之战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用“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江南,江南就没有战争吗?” 的问题过渡到“淝水之战” 一目的学习。   

  关于淝水之战,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1)淝水之战的大致经过;

  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2)淝水之战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3)淝水之战留给人们的教训和启示。

  教师可以视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因素,在课堂上灵活安排此讨论。    学生思考、交流。

  淝水之战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

  引导学生从淝水之战的目的、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思考。

  4.归纳总结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北方陷入严重的战乱。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南北分裂。

  北方的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勤劳,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板书:

  讨论

  1.历史上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现今的开发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    从地名、姓名、传说中收集。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从南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的变化等方面考虑。学生想到即可,

  不做过多、过深要求。

  师生从环境、技术、人力等方面进行探讨,概括总结

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5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2.导入  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上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420年至589年。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

  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课后小结:

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6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记忆西晋、东晋的建立。熟记“五胡”及内迁的情况、淝水之战的结果及原因。复述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分析造成战争结果的原因。

  3、通过学习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公元3XX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表现;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

  西晋   1、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2、统一:时间

  3、五胡内迁:      、     、      、     、     

  4、灭亡:时间       、被     族所灭

  东晋: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淝水之战:背景:前秦政权建立

  经过:                                   

  结果:                                    

  灭亡:      年,被       建立的        (政权)所灭。

  江南经济发展:原因:1、                                                                                   

  2、                       

  3、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通用12篇)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1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