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 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课件,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②箭头指向取食者。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课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篇2
江苏武进湖塘实验初中 陆红英 课题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3.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认同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必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5. 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重点、难点和关键处1. 生物与环境是同意的整体 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 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资料,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悟出道理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让一位同学阅读资料组一(见附) 刚才同学们听了、看了这组资料,想一想,导致牧民不能放养很多家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 多媒体课件出示→( 因素)→家畜少 →( 因素)→家畜少二、新授这部分说明了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中的许多生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觉,即生物与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更精练的话来概括一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一定区域内,神巫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 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多媒体课件出示) 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对于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 请问同学:一滴水可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整个生物圈呢? 总结:自然界的生态西有大有小,小的有让学生同时使用耳朵、眼睛两种感官,尽快进入状态 学生了解资料内容的前提,引导学生去分析资料,领会其中的内容在 通过学生思考强化“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让学生展开联想,进一步理解什么叫生态系统学生边听边看资料组一 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填空 学生积积极动脑,热烈发言 学生阅读一遍 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滴水、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等,甚至生物圈都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湖泊生态系统) 请同学们找出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成员,如果把这些成员分成两大部分的话,是哪两大部分? 小结:一个生态系统,不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生态系统里的生物部分。 多媒体出示: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每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都有植物、动物还有细菌、真菌 多媒体出示: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植物 动物 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 它们在这个系统中担任什么角色呢? 植物——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实物投影: 出示p23l两张图,问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释:虫是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吃虫的,间接以植物为食者叫消费者) 很显然,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这样来表示 实物投影:出示p24图ι-17 (根据图示,结实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不难看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叫食物链。 (多媒体出示:食物链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p25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问: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 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结:1.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多媒体显示:食物网的概念) 2.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问:我们人是不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呢?请同 学们完成p25的探究 请看资料组二(见附) 问:这组自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小结: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但本身的调节能力有限,如果人类大规模地干扰,自动调节就会无济于事,会失去原有的状态,造成一定的损失。 看资料三(见附) 问:我们该怎样来保护生态系统? 小结:从两方面入手 生物方面:不能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也不能过度放牧 非生物方面:不能把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看资料四(见附) 小结:人们要尊重环境、保护自然,并不是不 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 员,人是有理智的。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 美好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还完全 可以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为全人类造福。 能利用环境、改造让学生学会把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的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看书、阅读,从而找到答案 通过图示,使知识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学生手脑并用,把已有的知识与老师讲的新概念进行整合,完成知识的迁移 通过自己思考,老师解释,让学生学会深层次的思考,学会从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学会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学会分析资料 学会分析资料 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看书、阅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理解、记忆 学生画食物链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完成探究实验 学生阅读、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在草原的一个大牧场上,牧民放养着很多马、牛、羊等家畜,这里还生活着鹰、狼、兔、蛇、鼠、食虫鸟、食草昆虫等动物。这一片草长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们齐心协力,大量猎杀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丢失了,可牧民们很快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草地被严重破坏了,牧场上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 同样的在草原的一个到牧场上,本来青草茵茵,虫飞鸟鸣,牛羊成群,一片生机昂然,由于连续的干旱天气,大片草原变成了干地,牧场上也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
资料二、 1.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增加下去,必然会将草吃光,将树皮啃掉,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兔的数量增多,能够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数量也就减少下去,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大规模开垦西部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失去保护,终于导致一场“黑风暴”事件,刮走了3亿多吨土壤,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50多亿公斤。 资料三、 1.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多人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 2.在某地区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食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灭绝,结果黏虫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3.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逐级富集,水体→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资料四、1. 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鱼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 2. “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