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比多少
中班数学:比多少(精选8篇)
中班数学:比多少 篇1
活动目标: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进一步感知7以内的数量。
2.能在活动中体验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有一个更好郊游的心情。
活动准备:
1.教具:《比多少》ppt;水和可乐材料一套;
2.学具:人手一份操作板和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受物体的多少。
导语:孩子们,今天我们到这里来活动,请每个小朋友找一张小椅子坐下来吧。
提问:呀,他为什么不坐下来呢?
我们来看看,小椅子和小朋友谁多谁少?
小结:原来是椅子少,小朋友多。
二、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比较7以内的数量。
过渡语:现在这个季节呀,正好是我们郊游的季节,那我们郊游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
看来你们都是郊游的高手,我早就猜到了!看,我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1.出示ppt1,初步尝试一一对应的比较。
提问:数一数,梨有几个?桔子有几个? 比一比,梨和桔子谁多?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比一比,谁多谁少?
小结:4个梨比3个桔子多。
今天我们小朋友很多,那我们就把多的那一组的梨放进书包里,带去分享吧!
2.出示ppt4,进一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
提问:我们去郊游,带一种水果够吗?
别着急,我这还有呢!
苹果和香蕉,我们数一数,比一比,谁比谁多?
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一眼就能看出是香蕉多还是苹果多呢?
小结:6根香蕉比5个苹果多。那我们就把多的一组的香蕉放进书包里带去分享吧!
3.出示ppt7,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个别操作展示。
过渡语:我们去郊游,除了带吃的,还要带什么?
来,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那你们来数一数,比一比,水和可乐谁多?
小结:7瓶矿泉水比6瓶可乐多,而且我们小朋友还是喝水比较健康,少喝碳酸饮料哦!我们就把多的一组的矿泉水放进书包里吧!
三、交代要求,分组操作。
过渡语:东西都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立正,排好队,我们出发啦。。。
这是哪?
呀,这有什么呀?好漂亮!
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听!什么声音?
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和我们猜的一样的?
呀,你们真棒!那这么多的小动物谁多谁少呢?别急,饲养员给我们小朋友两个任务呢:
1.你们一人拿一包小动物玩具去数一数,比一比;
2.给多的一组的小动物要送上一颗爱心。
明白了吗?
观察指导: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了解幼儿的数量比较策略,分析其发展水平,因势利导。
四、交流评价
1.交流
过渡语:这两组小动物谁多谁少?谁和我这做的是一样的?你是怎么比较的?
2.评价:
找出错误资源,大家进行纠正。
五、活动延伸
你们今天的表现真的很棒!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去仔细观察,来比较谁多谁少的,那等会回教室后,请你在教室里去找一找,比一比,什么东西多什么东西少,好吗?
中班数学:比多少 篇2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对应的方法,并通过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对应有两种方法,种是重叠,另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组物体应放成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定间隔距离的排积木,让幼儿用另种颜色的积木做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中班数学:比多少 篇3
【活动目标】
1、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能进行简单的数量推理,
中班数学:比多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