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学习目标:
(1)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合作、探究,品味重点词、句、段,受到强烈的感恩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朗读配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3、读中思考,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扣题深化,读出感情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和表达的中心。)
二、初读课文,质疑词语;
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其他同学带着这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抱母亲时作者有什么感受?)认真听读课文,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词句。
三、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重点要强调一些字,句子的读法。
1、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板书:换床单,报母恩。)
2、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
( 难过、愧疚)板书。解释愧疚。(“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理解“翻山越岭”,越的写法。仰(yǎng)面的读法。“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三、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要把主要的人和事说清楚。
四、学习字词
1、读准课文后面的生字以及词语。
2、理解: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
突发奇乡:突然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
3、指导书写 脖 摔 翻 瘦
五、作业布置:
1、每个字组三个词 2、朗读课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篇2
一、交流感受,触发情感
1、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课,来了解母亲。(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老师告诉你:强调不同的词语,读出来的意思也不一样。你再来读读这个题目,你可以读出几种意思呢?
(强调第一次:从来没有抱过母亲,初次体验。
强调抱:这个姿势很特别,小孩子才会用这个词语。
强调母亲:抱得不是别人,而是母亲,一个生我养我的人。)
根据你的理解,我们再次读一读课题。
2、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可以圈圈、画画、批注一下。(生读书)读完全文后,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回答。(母亲了不起,感动……)
师:相信学了课文后,每个人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对母亲的由衷地敬意。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 循题入文,探寻爱的足迹
师: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两处直接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他们画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课文边找句子)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1)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到。”
(2) “我坐在床沿上……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指名读这两处。短短几十字,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这两次抱母亲有何区别呢?(第一次重,第二次轻)为何有这样大的区别呢?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仔细品读。
2. “轻重”对比,体会“我”的难过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 一开始“我”在什么情况下要抱母亲?
(2)划出“我”抱母亲的动作,你能看出“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一开始抱母亲是因为母亲病了。
生:母亲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护士来换床单,母亲连起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确实需要有人抱她下床,“我”这个做儿子的当然义不容辞了。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
(动作词:左手托住,右手托住,使劲一抱)
你能模仿这个动作做一做吗?
生:从“使劲”“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可以看出,“我”当时以为:母亲一定很重。
师:(追问)“我”以为有多重?
生:100多斤重。
师:可实际呢?
生:只有89斤重。
师:是吗?
生:(略一沉思)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重。
师:是啊,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连89斤重也没有。
咱们同学体重超过80斤重的请举手!
(有六、七位学生举手)
师:天啊,母亲的体重竟然跟十岁的小学生差不多!
课文中用一个词语表达了我知道这个真相的感情!(难过)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师:竟然”是什么意思?(居然、出乎意料,没想到)“我”为什么难过?
生:“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这么轻,“我”太不关心母亲了,所以难过。
“我”还难过些什么呢?
3. 透过“回忆”,感悟母亲的无畏慈爱
师: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为什么连母亲的体重也看不准呢?
生:(读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屏幕出示)
师:一个字,一句话,往往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学习语文,要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连绵起伏的大山,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一位母亲肩挑重担,带着两个孩子在艰难地走着……)
师:(深情地)你看到山了吗?什么样的山?
生:连绵起伏的大山。
生:又高又陡的山。
师:山路呢?
生: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石头。
生:山路很远,一直看不到边。
师:你看到担子了吗?里面是什么?
生:里面可能是玉米、小麦等粮食。
生:还可能是喂牲口的草。
生:是石头。(余生笑)
师:母亲挑石头干什么呢?
生:挑回家盖房子、垒院墙。(余生点点头)
师:这担子有多重?
生:(齐回答)100多斤。
师:(追问)母亲肩上的担子只有100多斤吗?
生:后背还背着妹妹呢!
师:你看到妹妹了吗?(深情描述)她哭着喊着:“妈妈,我饿!”母亲会怎么说?
生:她会说:“别哭,回到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师:此时,母亲多想“飞”回家为女儿做顿虽不丰盛,却可口的饭菜呀!可是,“我”拉着妈妈的手,使劲往后拖,边哭边说:“妈,我累了,走不动了!”
生:母亲说:“孩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母亲笑着说:“我给你唱支你最喜欢的歌吧,这样,你就不累了!”师:(动情描述)其实,母亲比我们还累,比我们还饿,可她把委屈放在心中,把眼泪咽到肚里,面带微笑,一边翻山越岭,一边给我们唱歌。就这样走哇,走哇,走过了一个个春秋与冬夏……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坚强的母亲,慈爱的母亲。再来读这段话,告诉大家,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年复一年”说明母亲一直这样劳累,几十年如一日。
想象: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青黄不接,家里没粮食了,母亲就会怎么样? 夏天来的时候,酷热难挡,蚊虫叮咬。母亲就会怎样?
秋天来了,丰收在望,可是要下雨了,为了抢收粮食,母亲赶紧怎样?
冬天到了,寒风凌冽,这样穷苦的家庭,没有取暖的东西。我们冻得瑟瑟发抖,母亲就怎么样?
好不容易等到我们长大后能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叫我们放下,由她来挑,在她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她的关爱。
生: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生:母亲太无私了,重活都留给自己干。
师:你能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吗?(指名有感情朗读)
读到这里,你觉得“我”除了感动,还会有什么样的感情?(难过)
为什么难过?(联系上下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语言洗练质朴,母子情感暗流涌动的亲情佳作。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文章大意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能力目标:以读为主线,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让学生融入课文,与文本交流、对话、感悟。
情感目标: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教学难点】
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设计理念】
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
【教学过程】
课间活动:聆听歌曲《母亲》。
一、引——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唱的是谁?(母亲)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明确要求。
整个故事其实就源于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抱”(板书:抱)请同学们拿起文章,自由读课文,有两个要求:(课件出示:阅读小提示)一是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是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抱母亲的动作和心情的句子。
2、检查生字。
课件出示:仰面 翻山越岭 背上背着 担子 重担 愧疚
(重点讲解“担”字的读音和“愧疚”的意思理解上。)
3.整体感知情感差异。
a、“抱”的动作
(1)谁找到了直接描写作者抱母亲的动作的句子、请你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着。
(2)请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这两段话。同样是抱母亲,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呢?
(3)指名说。第一处是怎么样的抱?第二处呢?(板书:使劲、轻轻)
b.“抱”的感受
(1)同样是抱着母亲,由最初的“使劲”一抱到后来发自内心的“轻轻”地抱。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的心情怎样呢?(课件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理解:“竟然”。
细细读这个句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你看,抓住重点词语好好品味,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此时出乎意料、难过后悔的心情,请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三、品——咬文嚼字,体会母爱、
1、 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我为什么还看不准母亲的体重呢?为什么还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2、我为什么会一直认为母亲“力大无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用上(课件出示)“如果母亲不是力大无穷,怎么能……”的句式来说说理由。
3、汇报。
预设一:如果母亲不是力大无穷,怎么能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1) 从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她力大无穷?
(2)“翻山越岭”知道什么意思吗?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同学们都爬过山,什么感觉?累。如果你的背上再背上个几十斤的东西,肩上再挑个100多斤的担子呢?每个词都有它的生命力,读出这个词的生命力。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能读好它吗?谁能再入情入境地读出这份艰辛吗?
(3)“总是” “年复一年”——这样的拉,这样的背,这样的翻山越岭,仅仅是一次吗?哪些词告诉了我们。(年复一年、总是)
(4)指导朗读:是啊,无论是细雨绵绵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她总是---无论是枫叶浸染的秋天,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天,她总是---如果不是力大无穷,怎么能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呢!
预设二:如果母亲不是力大无穷,怎么能在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1)从哪个词感受到母亲力大无穷?
(2)“总是”——不管我们二十岁,还是三十岁,但逢有重担(引读)——
(3)“重担”——什么是“重担”?同学们,想象一下,生活在山区农村的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儿呀,快放下,让我来!(课件出示句式:在儿子 的时候,母亲会说:“儿呀,快放下,让我来!”)
同学们想得真好,就像你们所说的那样,这位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无论是轻松的家务,还是繁重的农活,她都不会让孩子们干,她都是这样说了一句“儿呀,快放下,让我来!”就把活接了过去!孩子当然就以为自己的母亲是——力大无穷!
(4)刚才同学们想到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看得见的重担,但是,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重担,比如繁琐的杂事,甚至是困难和磨难。面对这些,你想母亲会怎么说?(课件出示:面对生活的繁琐杂事、困难和磨难,母亲会说:“ ”)
坚强的母亲把战胜困难的信心传递给她的孩子。年复一年,母亲就这样默默承受这些重担过了几十年!
4、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的吗?是什么让母亲这弱小的身体支撑起了这么沉重的担子?(板书:爱)
(1)(出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学们,你们看,承受了这么多苦和累的母亲,有哪些变化?(出示句式:昔日的母亲 ,如今的母亲 。)
(2)看到母亲这样的变化,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什么?这种难过,后悔,内疚的心情,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表达出来!(板书:愧疚)
(3)带着这份难过,带着这份愧疚,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5、面对母亲的付出,我很难过,更是愧疚。就连边一旁的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却只是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淡淡的一笑和朴实的话语当中,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大妈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的确,作者的母亲、我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和大妈一样了不起!她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为儿女付出,毫无怨言,她们坚强、无所不能、她们伟大!
四.悟——以情促读,感悟母子情深。
1、此时此刻作者最想表达自已爱的方式是什么?——抱母亲。请同学们想象着画面,深情地读读这轻轻地抱。
2.无尽的“母爱”,激发了作者心中浓浓的“爱母”之情,而这种“爱母”之情,让这位慈祥而又坚强的母亲,心中如潮水般的情感化作了眼角的两行泪水。母亲为什么流泪?这泪水包含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3、指导朗读:这轻轻的一抱,是孩子对母亲爱的回应,是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和热爱!让我们再次回味这动人的时刻!
五、说——真情表达,述说感恩。
这是一个很安静的时刻。安静的是表面,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极不平静!我想你们的内心也一定不能平静,对于母亲,对于感恩,对于责任,你们想说什么?
六.拓——课外延伸,表达感恩
同学们,第一次抱母亲,由使劲地抱到后来轻轻地抱着,这一抱引发了作者万千思绪,也引发了我们对母爱,对感恩的思考,他教会我们感恩父母,学会爱人!回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好吗?
(mtv《母亲》)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品得完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身份读这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在歌声中重温母爱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在歌声中延续孝子那深深的感动,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这节课,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做——母亲,这种爱,叫做——母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母亲和母爱的文章
2、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了解到:母亲病重住院,由于护士要换床单,我第一次抱起自己的母亲,猛然发现-----(打出句子)
二、学习第二小节,感第二课时受文中的母亲
1、品“竟然”
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1)“竟然”,出乎意料。
(2)练习朗读。
过渡: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会让儿子和她生活了几十年,还看不准她的体重?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自然段,
①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②边读边拿出你的笔,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空白处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可以使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
3、自由交流: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1)辛苦劳累的母亲。
→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①品读“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背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体会“翻山越岭”
→什么叫“年复一年”?→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②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翻山越岭时的一幅幅难忘的画面。在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夏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说吧)→
③用心品读,“年复一年”这简简单单的4个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母亲是多么辛苦,劳累啊!
(2)关爱子女的母亲。
这还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母亲是深爱着我们的,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出示: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①你想强调的是那个词语?为什么?能把你的理解放进去,读读这句话吗?
师:是啊,但逢有重担,挑水也好,担柴也罢,母亲一定会说:“孩子,快放下,让我来!”
②创设情境想象:“但逢有重担”,亲爱的孩子们,看看这图,想想看,这担子上,都会担着什么呢?(指名生说)
③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重担,可是,孩子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重担。你再想想,母亲的肩上还会担着什么呢?面对所有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重担,母亲一定会说:“ !”
→同学们都体会到了母亲无私的爱,把你的体会放进去,读读这句话。
过渡:我可敬的母亲用她无私的爱给我们撑起了一个轻松的童年
(3)坚强伟大的母亲。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是的,面对生活的重担,母亲用瘦弱的身躯默默地支撑了几十年,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母亲啊。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直到我第一次把母亲抱起,大屏幕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
这一抱啊,抱出了多少愧疚和难过,抱出了多少个没想到啊。我“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此时的感受吗?)
把你的感受(惊讶、感动、感恩)放进去,读读这句话。一起读。我一直以为……
(4)朴实无华的母亲。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当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时,她却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在母亲看来,这些事情是怎样的?→真情是最美的语言,不用一点点的修饰!我们一齐读读母亲的话吧!
2.齐读第2节:
母慈子孝啊。刚才,我们走进作者的记忆深处,通过品词、读句、赏段,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让我们捧起课本,用心地读一次第2自然段吧。
三、学习第四,五小节
1.读中体悟:同学们都感受到了母亲的`爱,课文中的“我”也感受到了。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想到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读四、五自然段。
→结合学生回答,启发思考:本来床单已经铺好,我应该把母亲轻轻地放上去,为什么还要好好抱一抱母亲呢?
→小结指导朗读: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2.师生共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温馨的画面吧。轻轻捧起你的课本,看第5自然段,。(一生读第5自然段)
3.屏幕出示:
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这是两行怎样的泪水?
朴素的母亲,就用这么朴素的方式表达出她内心如此丰富的情感。品读着这质朴的话语,我们深深沉浸在浓浓的人间真情中。
→儿子长大了,理解了母爱,并学会了用行动来回报母亲,这就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母子情啊!让我们感受着母子间的深情,一起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于是,我又想起
(教师朗诵小诗):
4.片断练笔:此时,病房里安静极了,可是“我”和母亲却百感交集。
请同学以 “母亲啊,_________”或“儿子,你可知道:__________”为开头他们的心理话。
5.引导交流。 听得出,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母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到了这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对话。
五、总结延伸
再美的辞藻,也描摹不出这个名字的伟大----母亲;再多的感恩,也承载不了这份爱的厚重,母爱。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母亲;我们会永远珍藏这份爱--母爱。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二、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4、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5、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