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的传说》教案示例
《日月潭的传说》教案示例(精选12篇)
《日月潭的传说》教案示例 篇1
教学要求
1 ,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部分常用词语.
2 , 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述得更加清楚.
3 ,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思想感情.
4 , ,默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授课时间: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旅游,喜欢观赏美丽的景色,(学生说一说)同学们有的爬过万里长城,有的爬过泰山,可是,风光秀丽的日月潭你去过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日月潭的传说》.(屏幕出示景色)
1 , 板书:传说.讲解:"传说"是指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比如《鲁班小学艺》,就是讲木工祖师鲁班到终南山学艺的故事.接着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传说呢 (板书:日月潭的)(领读"潭", tan )
2 , 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南头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一小岛,将湖分为两半.周围有水社山,大尖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欣赏日月潭的美丽风光)这么美丽的风光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个关于它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二, 初读课文,
1 ,初读课文,标出遇到的生字词;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互帮互学."耕种"的"种"读四声;"吞进去吐出来"中"吐"读三声;字形上要注意"社"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它与衣服,布匹没有关系,'示"表示"神",一般以"示"为形旁的字都与神有关.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决,吞,兽"要引导学生进行区别.
2 ,小组合作读课文.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认为大尖和水社是什么样的人
3 ,大屏幕出示课件,让学生边看课文边看图,了解大尖哥和水社姐除掉恶龙解救日月的过程,并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 精读课文
1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 1 )大尖和水社为什么要找回太阳和月亮
(理解太阳和月亮对人们多么重要,大尖和水社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去做这件事的,他们的心的是多么的善良,多么的为人着想.)
( 2 )他们是怎样找回太阳和月亮的
(理解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誓斗恶龙的勇气)
( 3 )找回太阳和月亮后大尖和水社怎样了 (出示课件中的最后的图画及文字,让学生体会他们有家不会,坚决守护日月潭的决心和献身的精神
2 , 指名读第 1 段.
这一段共两句话,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大尖和水社夫妻俩在太阳,月亮照耀下过者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3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
让学生进行总结.
有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不见了,他们很难过,决心找回太阳和月亮.(不见后天地间的景象,结合"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 ,学习第 3 自然段
找出描写夫妻两人寻找的辛苦的句子.
注意关键词语"一座座,一条条,千心万苦".
3 ,学习第 4 自然段
出示图画 13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条龙玩的起兴的样子,注意"千千万万的人没有太阳,日子是过不下去的".让学生知道大尖和水社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去寻找太阳和月亮的 .
4 ,学习第 8 自然段
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想象夫妻两人与恶龙斗争的激烈场面,然后出示图 17 ,帮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
5 ,学习 9 —— 11 自然段
学生自己读,说出山名,潭名的由来.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太阳和月亮 而得名.
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复述
五,按照老师的板书大体进行复述
六,回顾总结
学生复述,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把这个传说讲给你的同学,你的家长.
21 ,日月潭的传说
大尖哥 化作青山 大尖山
水社山
水社姐 (结果)
历尽千辛万苦
找到太阳和月亮
小鸟,百兽帮助——金斧头,金剪刀 -
——丢到潭中
(发展)
救出
见到光明
(高潮)
太阳
月亮
恶龙 吞吃(起因) (黑乎乎)
《日月潭的传说》教案示例 篇2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反思
王岗小学任善军
语文课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我们首先要需要思考的是读哪些。读哪些?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备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譬如《日月潭的传说》,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小节,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师:刚才大家读了第三节,第三小节中有两个问号,谁能把这两个问号读好?
学生自由练习。之后请学生读,齐读
师:现在,谁来读这一小节,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学生朗读。读得很不错,特别是两个问句。学生读到“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师请学生停下来。
师:联系刚才的问号,谁知道“一筹莫展”的意思?
生:就是刚才的问题,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生:这里指的就是找不到水性特别好的人,也想不出办法得到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请这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学生读完后,教师板书“挺身而出”。
师:大尖和水社“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挺身而出会说:“我们愿意到阿里山拿回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为大家除害。”
生:他们挺身而出说:“乡亲们,我们水性好,我们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去降伏恶龙,让乡亲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示学生怎样说才是“挺身而出”的。
师:现在,大家再读最后一节,一定能读得更好!
这是第三小节的朗读训练。再看第四小节的朗读训练:
师:第四小节是传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难读的地方,请大家自己一练,看谁不用老师辅导就能读得不错。
学生自由读后,再指名
师:其实,这一小节如果你能读好这两句话,就能更上一层楼。
出示这两句话: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
学生反复练读,指名交流
师:要读好这二句话,关键要读好四个词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三天三夜”。师进行范读。学生再自读自悟,读得很有味道。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段话,一定会很精彩!
《日月潭的传说》教案示例 篇3
《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
张雅钦
一、教材分析
本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这有利于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看过的动画片)充分进行联想、想象、思索。
例如,第三自然段“大尖和水社走呀走,历尽了千辛万苦”。这里,他们究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哪些千辛万苦的走,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来。又如,第七自然段“大尖和水社来到阿里山,在小鸟和百兽的帮助下,找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怎样找到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又是什么样的,课文中也没有具体写出来。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名称能想像出样子,但多大多重,在哪,怎样用,如何拿出来的呢?再如,第八自然段“恶龙终于被制服了。”恶龙是怎样被金斧头和金剪刀制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
从学生的联想中,更体会出大尖和水社的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这样不但理解了课文,更升华了主题。
二、教学法
(1)日月潭一课介绍的是国祖国宝岛台湾的美丽风景,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和学生均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组织学生.和家长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日月潭的资料,如:日月潭的形成、日月潭景区的各个景点等。教师也要收集有关的信息,及时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2)要注意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课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读顺,能准确的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范读,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3)充分利用好插图,看图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日月潭的迷人之处。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部分常用词语。
2、 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述得更加清楚。
3、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思想感情。
4、 默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学习课文:
1、从整体入手学习:教师伴着音乐范读:
2、教师点击鼠标:出示问题:
三、读课文,看课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及时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让学生自选读哪个自然段,然后进行评议。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概括课文内容。
2、指名一生说说故事的梗概。
3、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哪一节讲到了?
4、默读第3节,思考:
①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
②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么做的?
5、默读思考:这一节讲了什么?按地点不同可分哪两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是怎样和恶龙决战的?
三、学习第三段
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由零到整的再感知课文。
《日月潭的传说》教案示例 篇4
《日月潭的传说》说课稿(第二课时)
【说教材】: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第四自然段写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艰险,终于战胜了恶龙。但是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例如,第三自然段“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他们会挺身而出地说什么?第四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课文也没有具体写出来。
【说学情】:
学生本身就喜欢读神话传说,因为它情节生动有趣,所以学生读了第一遍就激发起进一步朗读的积极性,大概10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能将课文读得较为正确、流利。除了“披荆斩棘”这个成语字面上的意思不大明白之外,其他的生词字面意思基本都了解。学生不懂什么叫“荆棘”,我就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荆棘,感受被荆棘划过以后怎样,为后面感悟人物形象作铺垫。解决了字词障碍以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比如:恶龙那么厉害,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呢?他们在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的过程中,会吃尽怎样的千辛万苦啊?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化作两座青山呢?……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围绕课文主旨提出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一定能学有所获。有一个学生叹了一口气,面露难过的神色:“唉,怎么就化作山了呢,太可惜了。”可见他们对这样的课文结尾是有遗憾的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准多音字“降、重”在文中的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注意把“漆、越、冒、雄”四字写规范端正。
3、用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像的方法理解“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为民造福”的意思。
4、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杰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性目标陈述技术。他认为陈述得好的目标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能说什么;二是规定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本课教学目标就是遵循这一原则陈述的。)
【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体会他们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说教法】:
1、“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学生的自我探究贯穿课堂的始终。
2、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感受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
【说学法】:
1、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感悟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向家长请教一些概括大尖哥和水社姐形象的四字语。
阅读有关描写环境恶劣,困难重重的文章。
【说教学程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渗透读法,自由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好故事,得读出味来。想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谁来出出主意?生交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交流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易于进入故事情节之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体把握
在学生津津有味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紧接着,教师以“读故事时,你随着情节的发展难受吗?紧张过吗?快乐过吗?愤怒过吗?来,一吐为快,有一说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这也是再次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铺垫。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体验
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那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我认为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
学生能够找到这一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讲此句,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这个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进而读好两个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进斧头和金剪刀呢?”联系上文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整体把握,上贯下联,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于危难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十二个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交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创设四种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对重重磨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1、他俩手握砍刀,行进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
2、山中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赤日炎炎,---------------------------------,一会儿就大雨滂沱,-------------------------,可又过了一会儿,气温骤降,大雪纷飞,-------------------------------------。
3、为了早点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他俩夜以继日地赶路,白天---------------------------,晚上--------------------。
4、崇山峻岭山高路险,有一次,------------------------------------------------------------。
一组学生一个情境直接在练习纸上写。这一过程就是活化文本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产生深度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还原语境、还原生活,循文明象,读出画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在说、写的体验中“度过一段时间”,获得新的体会和经验,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阐发来自于心灵深处的价值构想。
交流第三处:“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从“冒着生命危险、激战了三天三夜”看出他们奋不顾身、除邪惩恶。
交流第四处:“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看出他们舍生忘死、为民造福。
(三)用心诵读,表达感情
我引导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第3、4、5自然段。因为在交流中,学生已“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稍加点拨,读出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看图说话,个性表达。
我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有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项,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能够活化课文语言,加进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个教学环节。
“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我们
《日月潭的传说》教案示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