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2024-06-011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精选17篇)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具: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感知人物精神

  1.读课题,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2.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或身边的人,有没有具备这样精神的人?今天我

  们要认识一位在艺术创作中全神贯注的人,他就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请同学们鱼肚课后的“资料袋”,并欣赏一下他的雕塑作品《思想者》

  3.自读课文,要求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精神

  研读第二自然段,想象罗丹全神贯注工作时的语言和心理。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在说悄悄话。

  (罗丹一会近观,寻找细微的毛病,一会远观,观察整体,一边还自言自语,说着自己已发现的问题)

  2.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罗丹忽然有了灵感,想到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但又在反复斟酌)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罗丹在紧张忙碌地修改塑像)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讲好象已经消失了。(罗丹心里只有一

  个念头,就是使塑像完美,他已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同自己的朋友也忘了,完全沉醉于他的艺术世界)

  5.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三、表演朗读,表现人物精神

  1.充分自读,画出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反复读,并自己试着演一演。

  2.组内同学分工,任选一段、几段或全文,准备分工表演读。

  3.分组表演读,在表演和朗读中适时指导理解重点词语:杰作、端详、像喝醉了酒、痴痴地笑、吁了口气

  四、拓展运用,延伸课外

  1.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2.老师出示名言。

  (1)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勤奋,再接再厉。

  —————孙中山

  3.激励学生课外搜集图片,欣赏罗丹的作品。

  板书设计

  一会儿……一会儿……

  全神关注     踩得       不停地挥动

  痴痴地笑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训练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爱读书并且会读书,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编者的意图。本课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我就直入研读专题:“全神贯注”,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启迪,最后内化生成为自己的技能。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获取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篇2

  在《全神贯注》这节课上,能够看出学生们学习用心性十分高。教师课前出示名言,引导学生朗读、质疑、谈对课题的理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课中进行了“朗读比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按自己的理解去读,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拓展运用,延伸课外”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罗丹的雕塑作品,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再次激起学生对罗丹的敬佩之情;最后,教师赠送名言书签,学生读书签上的名言,感受老师寄予的期望,进一步融洽师生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全文作了巧妙而有好处的总结。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意蕴深远、极富创意。一颗红心里写上“全神贯注”四个大字,中间套有一颗小红心写上“精益求精、如痴如醉”八个小字,一个箭头横穿过两颗红心,指向右边“成功”二字。这些都是在以后的课堂上就应继续发扬的。但是,在这堂课上,我发现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缺乏激情,尽管我在课堂上及时作了指导,但效果还是不明显。个性是在“把你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出来”的这一教学环节中,不管是自由朗读,还是比赛朗读,听到的只是平淡的朗读声,根本没有把罗丹工作时的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的工作作风表达出来。

  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把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学生透过与文本、教师的对话,训练语感,陶冶情感。而事实上,学生这样的朗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了“教师范读课文第二段、学生看插图想象”这一环节。之后再引导学生齐读,这一次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明显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体现。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深思,教师要善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就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珍视他们个性化的朗读。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主角。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要想到达这种效果,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时的早读、课堂进行有效地训练。同时,能够请家长配合,营造讲普通话的家庭氛围。长此下去,学生不但乐于朗读,还能善于朗读。

  相同的是:

  重视夯实语文基础的训练。重视教规律,教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的潜力从何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无师自通,而是伴随着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十二个学期的循序渐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努力当中习得的呀!

  为孩子们服务不应是一句空话,要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言素养与潜力思考。此刻强调多读,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语言训练,也不排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条理是怎样清晰的,立意、构思、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有些什么特色,以及教给概括文章的资料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甚至小到标点运用是否正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地这样咀嚼,训练,有些东西像过眼烟云,飘然而过,又怎样沉淀,内化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潜力呢?当然,这一切训练要从读书活动中自然渗透。

  此刻,我们有些课上得热热闹闹,在书还没有读熟的时候就大谈“感悟”“体验”,一篇没学好就要带多篇。尤其是公开课,好像不弄出点新花样就愧对了这公开课一样,好像像常规课那样扎扎实实地读书、读词、造句、写字,教读书方法,课上得平实了,就愧对了观众一样。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得到了些什么呢?或者说,除情感上有所激动以外,对于语言潜力的提高,学生收获大吗?

  学习语言的确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熏陶、训练、实践的过程,决不能够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速成”,这是规律,也是科学。读读背背,圈点勾画,比较鉴别,翻翻查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种重视语言品味的做法是就应提倡而决不能抛弃的。它与繁琐的分析与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如:怎样理解词语?教给学生对每一个语素要咀嚼,分解组合,更联系语境,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再如,读书时抓住重点句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抓住一词,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如,段与段之间是什么联系,主要资料怎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都要渗透训练。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方法,阅读潜力和阅读速度会提高得更快。该教时就要教,公开课不教,课下再去教,或者再交钱到培优班里去学,这又是何故呢?

  这节课与前几年上的课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如,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你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就读哪一句,你觉得就应怎样朗读,由你所体会到的情感所决定,不必一个模式,一种腔调,你能猜出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吗等等。

  老师有给学生个性化读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但其中也不乏老师的点拨与鼓励。再如,这节课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以读代讲,以读代答,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理解,受到熏陶。在读中去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老师完全成了参与读,参与对话中的一员。

  这也使我体会到,新课标精神下的语文课堂,给了老师更大的自主和自由,但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课堂上的生成是与与预设不同的,需要老师不露声色,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篇3

  《全神贯注》一文,抓住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表现,突出了他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在讲述本课时,我很想透过罗丹对工作的专著来教育我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就应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围绕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资料,课堂教学的设计,重情境、重活动、重体验、重合作,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有创意地演,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将抽象的教学资料变成鲜活,富有生气的教学资料。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罗丹工作时的动作,并进行导读,让学生感悟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他在干什么?我让学生上台演一演,走一走,读一读,学生悟出原先他在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女像,反反复复地琢磨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响,手不停地挥动”,更把罗丹工作时的激动和兴奋刻画得淋漓尽致。“吱吱直响”则说明罗丹浑身用力,十分激动。“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技术娴熟,也可见他的兴奋之态。透过对这些动词的深入理解和对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紧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有一次,我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咬笔杆,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很急燥,有了方法高兴得跳了起来,认真得写呀,算呀,连妈妈走到我身边都没发觉。”“老师,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上一次,为了准备少年宫的舞蹈比赛,我总想着编排舞蹈的动作,甚至在上下学的路上还边走边比划,竟忘了自己是在街上了。”哈哈……我很自然地引入到:“你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感受,很好。大家就应学习他们这种做事认真的态度,说不定,将来你们之中会出现数

  学家、舞蹈家、文学家呢!全神贯注做事,这不正是罗丹成功的基础吗?”

  课堂上,给学生带给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未悟就问,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表演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挚友、杰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名言导入  理清人物

  (师生问好)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句名人名言,请看——(出示名人名言)。谁来自告奋勇读第一句?

  生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师:读得非常正确,还有名字?

  生1:莎士比亚。

  师:对,这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的。谁来读第二句?

  生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精思。——朱熹。”

  师:读得很好!这两句名人名言在哪儿见过?

  生1:我在学校的角落里见过。

  师:谁能说得更准确一些?

  生2:我在教室和办公室的边上看到过。

  师:不错。你还想说?

  生3:我在楼梯的过道里见过。

  师:三位同学说得都对!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就能够使人越来越聪明!因为有一位名人这样说——(出示名人名言),请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谁来读?

  生: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师: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

  生: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师:谁还想读?这位男同学。

  生: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师:读得真好,给点掌声。(学生掌声)这句名言就是罗丹说的。对于罗丹,你了解些什么?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26页,阅读“资料袋”。(教师巡视)

  师:有几位同学已经读好了,坐得很端正。谁来说一说?

  生1: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

  师: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不是一般的雕塑家。

  生2:罗丹是一个说名言的人。

  师:对,罗丹说了“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名言。这句名言的意思你知道了,很好。

  生3:罗丹创作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物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师:你说出了罗丹的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好,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生:罗丹( 1840—1917)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他创作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物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谁再来说一说,罗丹为什么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

  生1:因为罗丹雕塑很好。

  师:很好太概括了,谁能具体一些?

  生2:罗丹在青年时代就雕塑出很多作品。

  生3:罗丹能够雕塑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师:很好,你能从“神态生动”这个词想到“栩栩如生”这个成语。

  生4:罗丹创作的作品都是非同一般的。

  师:的确,罗丹创作的作品都是非同一般的。这里的四件作品,其中“雨果”“巴尔扎克”都是人物的名字。外国人的名字一般比较拗口,都是根据读音翻译的,罗丹算是顺口的。我们全面的课文中学到过两个人物,一起说,一个叫——

  生:伽利略。

  师:另一个叫——

  生:亚里士多德。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罗丹和他的挚友之间发生地一件事。罗丹的挚友叫什么?(出示:斯蒂芬·茨威格   挚友)

  生:斯蒂芬·茨威格。

  师:一起读,注意“蒂、茨”的读音。

  生:斯蒂芬·茨威格。

  师:那么,什么叫挚友呢?

  生1:亲密的朋友。

  师:看得出,你在课前查了《词语手册》,这样的习惯很好。

  生2:关系很密切的朋友。

  师:关系密切,像铁哥们一样。

  生3:最好的朋友。

  生4:情同手足的朋友。    师:对,好像情同手足的兄弟一般。好,谁能用上“挚友”这个词,把罗丹和茨威格两个人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1:罗丹的挚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生2: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罗丹的挚友。    师:谁有不同的说法?

  生3: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和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一对挚友。

  师:很了不起!特别是“一对”这个词用得特别好。【以上10分钟】

  研读课文,感悟品质

  师: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反映出罗丹是著名的雕塑家?(学生自读2分钟,教师巡视: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句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找到以后,请大家自己小声读一读自己找出的句子。(生自读)

  师:有些同学找出不止一句,很好。请你把他们排一下秩序,最能反映出罗丹是著名的雕塑家的最先说。

  生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师:请说一下理由?

  生1:如果罗丹不这样全神贯注,就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师:跟这位同学找得一样的同学情举手。好,请你也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生2: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师:谁继续汇报

  生3: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师:说一下理由?

  生3:罗丹连时间也忘记了。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连时间都忘记了。

  师:你把“连时间都忘记了”说了两遍,就是强调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4: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理由?

  生:罗丹把整个世界都忘记了。很好,前面一位同学说罗丹把时间忘记了,你的理由是罗丹把空间都忘记了。

  生5: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师:刚才大家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你找到了第三自然段。很好,说说理由?

  生5:我从“径自”看出来,罗丹把自己的朋友都忘记了。

  师:“径自”的意思是——

  生5:罗丹只管自己走出去,忘记了自己的朋友还在房间里了。

  师:是故意不管吗?

  生5:不是,是忘记了。

  师:对,这就叫做“径自”。——好,大家找出这么多句子。我们就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大家找到的句子。(出示句子)谁来读读屏幕上的句子?

  生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读得很正确!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以上10分钟】

  生(齐):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这段话共有4句。其实,每句话都在写一个意思。哪个词语能够概括呢?

  生:全神贯注。

  师:好,这就是我们的课题,一起说——

  生(齐):全神贯注。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贯”特别要注意,上面是一个“毋”,但是又是不出头的;下面是一个“贝”字底。——好,我们一起读。

  生:全神贯注。

  师:“全神贯注”什么意思呢?

  生1:精神高度集中。

  师:好,你课前预习得很充分,都查了词语手册,这是很好的预习方法。

  生2:“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高度集中的意思。

  师:对,全——全部的——神——精神——贯注——都集中到一个点上了。这样的解词方法很好,理解了每个词素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就理解了。——那么。罗丹的全神贯注与我们平时的全神贯注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平时全神贯注是很专注的,不发出声音的,罗丹却像喝醉了酒一样。

  师:好,让我再仔细读读,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的。请大家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己读自己的):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好,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的?

  生1:罗丹的全神贯注到了忘我的境界了。

  师:好一个“忘我的境界”,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1: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是2:你找出了这句话。我听出了你的理解,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也知道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理解的,好吗?

  生1: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强调了“喝醉了酒一样、一个小时、才、痴痴地”)

  师:(学生鼓掌)我听出来了,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好,请大家也这样读。

  生(齐):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谁再来说罗丹全神贯注的与众不同?

  生: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师:读得多好呀!罗丹的内心非常激动,他当时的内心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生1:我的雕塑马上就要完成了,我太高兴啦!

  师:对呀!一座杰作马上就要在我手中诞生了。

  生2:我一定要把这座雕塑做得最好。

  师:好,“做得最好”——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说,就是“精益求精”。我们再来继续说?

  生3:“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罗丹的全神贯注是动来动去的,这更能说明他全神贯注。

  师:对,罗丹的全神贯注就是和我们不一样。想象一样,他“好像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在跟谁激烈地争吵呀?

  生1:罗丹在和自己争吵。

  师:哦,有两个罗丹!怎么个和自己争吵? 你是一个罗丹,我也是一个罗丹,怎么争吵?我说,罗丹,你不要改了,已经很不错了。

  生1:我还是要继续改。

  师:为什么呀?

  生1:我一定要把它改到最好为止。

  师:好,你真是一位精益求精的罗丹,不愧是著名雕塑家。

  生2:罗丹可能会跟女像争吵。

  师:这座女像的名字叫苏珊。怎么争吵呢?我们也和刚才一样试一试。我做苏珊。我说——罗丹,你已经把我雕塑得很好了,差不多了。

  生2:不行,我一定要把你雕塑得最美最满意为止。

  师:外面不是还有一位朋友——茨威格在等你吗?

  生2:我哪里有朋友在等我呀!我又没有约他来。

  师:真好,你看,罗丹多么得全神贯注呀!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

  生(齐):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以上10分钟】

  师:罗丹就是这样全神贯注,把时间忘记了,把整个世界都忘记了!让我们完整地把这段话朗读一遍,拿起书。

  生(齐):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嘴哩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罗丹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才停下来,对这女像痴痴地微笑,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这样,一座杰作就在他手中诞生了——(板书:杰作),一起读。

  生:杰作。

  师:这座杰作是怎么样的呢?

  生1:这是一座精致的杰作。

  生2:这是一座伟大的杰作。

  生3:这是一座优秀的杰作。

  师:优秀比伟大的档次要下降了,似乎有些不妥当。

  生4:这是一座完美的杰作。

  师:那么,从外表看,书上第一自然段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生5:仪态端庄。

  师:对,“仪态端庄”是从外表上讲的,刚才“伟大、完美”等是从整体感觉上讲的。我们一起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齐):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

  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修改,罗丹的杰作诞生了。他的朋友茨威格会怎么当面祝贺呢?

  生1:罗丹,我真佩服你呀!

  生2:亲爱的朋友,恭喜你呀!比把这座女像改得这么好,这是杰作呀!

  师:谢谢,我的朋友。

  生3:恭喜你呀,亲爱的朋友!比把女像改得这么好,真是锦上添花!

  师:锦上添花这个词语用得真好。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了女像,把朋友茨威格靓仔了一遍,但茨威格没有丝毫怨言,因为他俩是——(生:挚友!)不但如此,这件事对茨威格来说,影响特别深刻。我一起读这段话(出示句子)。【以上5分钟】

  畅谈感受,内化情感

  生(齐):茨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1: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谁能把这句话变成茨威格的名人名言?

  生2: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很好,我们一起读(屏幕上的句子“变红”)。

  生(齐):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师:茨威格讲出这样的名言,应该感谢谁?

  生(齐):罗丹。

  师:对,是罗丹的名言启发了他。这句名言就是——(出示)

  生(齐):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大家自己给自己写一句名言,勉励自己。(下课)

  【以上5分钟】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篇5

  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培新小学三年级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全神贯注)谁来读课题?

  (生读题)

  师:谁能在课题的前后加些词语,使它成为一句意思完整,又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雕塑。

  师:雕塑,恰当吗?

  生: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塑像。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在课题的前后补上些词语,连成一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就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塑像,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罗丹修改什么样的塑像?

  生:他干吗要修改塑像?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

  师:他这个问题比刚才那位同学的要好多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加上了课题——“全神贯注”,这样就好多了。

  生:我还有个问题要提,修改后,塑像成了什么样?

  生: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刚才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中,哪几个问题最重要?

  生:“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罗丹是怎样修改塑像的?”这两个问题最重要。

  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件事,这事不难也不容易——就是快速地读全文,一段一段地跳读,读后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有信心做好吗?(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我先说,课文先写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

  师:用四个字来说就是——

  生:发现毛病。(板书:发现毛病)

  师:你很聪明。就用四个字接下去说。

  生:接着写“修改塑像”,再写在修改塑像时忘记了自己的挚友。

  师:注意用最简炼的话来说。

  生:再写“修改塑像”和“忘记挚友”。(板书:修改塑像 忘记挚友)

  师:你顺便说说,什么是“挚友”。

  生:最好的朋友。

  生:最后写茨威格有很深的感触。

  师:用四个字怎么说?(生沉默)

  师:老师提示你一下,深有——

  生:深有感触。(板书:深有感触)

  师:我们回到刚才提的问题,为什么罗丹要修改塑像?要解决这个问题,该读哪一段?请读有关段落。

  (生自由读第一段,师鼓励学生大声读)

  师:谁来谈谈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站起来就说,不要我点名。

  生:因为罗丹发现塑像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塑像。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一读。

  (生读:“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这个句子里头有个词——“端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看的意思。

  师:怎样地看?

  生:认真、仔细地看。

  师:好,现在我就是罗丹,谁愿当塑像,让我端详端详?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还站了起来。老师叫一女生上前。)

  师: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是怎样端详女塑像的。

  (师配以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对着“女塑像”读句子——“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对不起,请等一等。”)

  师:(读后,对“女塑像”)不过,你在老师心目中,左肩也没有偏,脸上也没有毛病,你是爸爸、妈妈的杰作,是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精选17篇)小学语文四下26课《全神贯注》教学预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