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横七竖八”造句。
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张练习卷(填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
(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一)回顾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一读二想三并
(二)请七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大家议论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四)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分段结果: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五)归纳段落大意。
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
(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第2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六、个人利用工具书,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七、全班交流
(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九、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自然段。
大家思考:
(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
(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
(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七)单人读第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议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六、请三名同学读全文
七、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学习任务: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要求能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运用。
二、温习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接力朗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一)学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课后词语。
(二)用生字词的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四、学生个人分析和记忆字形,懂得意思
(一)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扩词,丰富词汇。
五、集体学习
(一)要强调字音的生字有:
“即”是第二声“j0”,不要读成第四声“j@”。
“塞”是平舌音,要读准。
“竖、钟、超、障”是翘舌音,要读清楚。
(二)要强调字形的生字有:
“即”字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荧”字下边是“火”,不要写成“虫”或“玉”。
“配”的左半部不要少写一横。
教学步骤:
(三)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音易读错,然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找一找哪些字形易写错,怎么记住它们。
(四)区别形近字,组词练习。
坚( )荧( )配( )摹( )塞( )
竖( )萤( )醒( )幕( )赛( )
(五)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义或词义,大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议论解答。
如: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障碍——阻挡、限制。本课指超声波遇到影响、限制的东西就反射回来。
六、造句指导
(一)弄懂“反复、证明”的意思
“反复”在本课中是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的意思。
“证明”在本课当作动词用。是用可*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二)教师造范句进行引导。
反复——经过反复练习,小红终于把《小青蛙》这支曲子弹会了。
证明——看见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天上飘来一片乌云,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的是对的。
(三)学生练习造句。
注意用这两个词造句时,要把事讲清楚,不能太笼统、太含糊。
七、练笔
(一)带领学生做一个《吹球》的小实验。
(二)说说实验过程。
(三)按照课文中介绍试验的方法,把这个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八、作业
(一)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夜晚的实验》,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本文写的是著名科学家————为了解开————所做的——————。
二、民主导学
1、那帕拉捷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实验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抓一下两点指导
a. “常常看到”,“引起了他的好奇”这些语句你读出了什么? (观察细致,对常见事物敏感。)
b. 自由读读,读出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
c.指名读,其余评价。 再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为了揭开疑问,斯帕拉捷进行了几次试验?分别怎样做的?结果如何?默读2----6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填好表格
实验次数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结论
2.交流
(1)那么他第一次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呢?谁来读课文的2、3自然段,他是怎么做的?
①*如生读句子“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
a.你从“匆匆”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急切地心情,潜心研究)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心情吗?
b.是什么使斯帕拉杰惊叫起来的呢?学生交流。
c.(谁来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d.“瞎子”加上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这样的瞎子却能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谁能读出他的惊讶,不可思议。
e.齐读
②斯帕拉杰原来是怎么想的?
a.出示句子“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地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它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
b.这段话中,出现了许多关联词:每当……总……假如……就……从这些关联词中,你感受了些什么?(第一组:留心观察,刚开始他的想法和常人一样。第二组:敢于假设、进行推测,正是进行了这样的推测,才有了他的第一次实验) c.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他当时的猜想。蝙蝠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的吗?(出示)他带着这个猜想进行了实验,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结果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被蒙上眼睛的蝙蝠在黑暗中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是呀,第一次实验,斯帕拉杰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第一次实验。
(2)“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接着他又进行了哪些实验呢?自由读读第4、5自然段,
第二次实验他是怎么做的?(鼻子堵住),从他的做法中,你觉得他是怎样进行猜想的?可结果呢?由此,他得出结论——
(3)那第三次实验呢?谁根据表格来说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填写表格。
(4)那第四次呢?(生讲到猜想后)你能像第三次那样用上难道……不仅……而且……来说说吗?难道( )不仅( ),而且( )?于是他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得出什么结论,谁来继续交流?
(5)在这次实验中,斯帕拉杰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出示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轻声地多读读这句话,这个“啊”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指名答:体会到这样的结果真是出乎意料。
(6)、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读出千辛万苦,读出恍然大悟,读出出乎意料。(齐读句子)
(7),斯帕拉杰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斯帕拉捷哪些可贵的精神?
(勤于思考 大胆实验 不怕失败 不断探索…)
实验次数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结论
一次
蒙上眼睛
轻盈敏捷
不是靠眼睛
二次
堵住鼻子
敏捷、轻松
不是靠鼻子
三次
涂满油漆
没有影响
不是靠翅膀
四次
堵住耳朵
东碰西撞
是靠听觉
(8)对比几次实验过程的叙述,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总结:是啊,正是由于他这样的善于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潜心研究,才使得实验取得了成功。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相机板书)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孩子们,在斯帕拉捷揭开了蝙蝠的飞行秘密以后,人们又是怎么做得呢?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段。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你从“进一步”“继续研究”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科学家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3谁能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到的“超声波”……食物。
4超声波上加引号你怎么理解? (板书:超声波)
加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专有名词)
5那么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学生抓住“现在,人们利用……”“广泛地应用于……”“……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感悟到斯帕拉捷实验的重大意义。
6让我们一齐读读7、8、9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斯帕拉捷是一位科学家,他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勤于动脑思考,勇于探索科学奥秘,进行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读了他的事迹,你又不禁想起了谁?说说你的理由。
检测导结:
1、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医疗上的( )、航海中的( )、汽车上的( )等都应用了超声波技术。同时我们也认识了( )的科学家斯帕拉捷。
2、打开书看课后2题
板书:
夜晚的实验
斯帕拉捷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大胆实验 不怕失败
坚持不懈 勇于探索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小品。本文主要写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经过多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点明了蝙蝠依靠听觉接收“超声波”并作出判断的奥秘,并指出了“超声波”在近代多种领域广泛应用的前景。文章融科学知识于故事之中,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 本设计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循着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纵向思维,以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猜想——实验”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斯帕拉捷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在读中感受科学家的孜孜以求的精神。领悟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正是其思维过程,藉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斯帕拉捷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受科学家的孜孜以求的精神。领悟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正是其思维过程,藉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读了《夜晚的实验》这一课,已经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出示《新方案》的设问导读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再尝试着填表。(出示表格)并在你有想法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悟。(《新方案》的设问导读改编)
2、从斯帕拉捷的实验到科学发现超声波并用其造福人类,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表格:
3、学生自主学习
三、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填表感悟
1、在学生的汇报中感悟斯帕拉捷的: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细心观察
在学生谈到“细心观察”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斯帕拉捷细心观察的语句。
出示:“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1、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斯帕拉捷是一个细心观察的人。
2、指导朗读,突出这些词语。
3、通过朗读,你觉得斯帕拉捷的观察与一般人的观察相比怎样?
板书:细心观察
在汇报中感悟善于思考
在学生谈到“善于思考”时,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斯帕拉捷善于思考的语句。
a、出示:“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
1、分别指导读,可以加上个“咦”字,读出奇怪的语气。
2、出示“好奇奇怪猜想”,让学生连线。
3、思考,为什么第一处问句要用好奇而不用奇怪。
4、读过课文之后,你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话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b、相机出示:“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1、如果你是当时的斯帕拉捷,心情怎样?会有怎样的动作?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改变啊的读音,读出惊讶的语气。
3、去掉“啊”,把“原来是”改成“就是”回应惊讶的读法。
4、让学生再问出示的三个问题,再请三名学生分别用肯定的语气回答。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就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c、文中还有两次实验没有写出斯帕拉捷的思考,你觉得在堵鼻的时候,斯帕拉捷会怎么想?堵耳朵之前,斯帕拉捷又会怎么想?
板书:善于思考
四、领悟启发拓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那么,斯帕拉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把你的感想凝聚成你的名言写下来。
2、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名言。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斯帕拉捷实验的经过,我们还认识了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锲而不舍,做出贡献的斯帕拉捷,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请大家记住斯帕拉捷,记住他的实验,更记住他的可贵精神!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声朗读课题。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1、认读生字词。(课件)
2、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告知学生给课文分段的方法。(一读二想三合并)
2、请九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学生议论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4、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
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7~9自然段。)
5、归纳段落大意。
①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的问题。
a.要抓住主要内容。
b.语言要简练。
②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③学生根据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弄清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对超声波的研究,人们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五、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六、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板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
第—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6自然段)
第三段(第7~9自然段)
课外资料:
蝙蝠与雷达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加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最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美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仿生学漫谈
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谁都讨厌它。可是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有着怎样的奇异本领?它们的种种本领,给了人类哪些启发?模仿这些本领,人类又可以造出什么样的机器?这里要介绍的一门新兴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人类仿生由来已久。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种类繁多的生物界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使它们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得到生存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以自己直立的身躯、能劳动的双手、交流情感和思想的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促进了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获得了高度发展。因此,人类无与伦比的能力和智慧远远超过生物界的所有类群。人类通过劳动运用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制造工具,从而在自然界里获得更大自由。人类的智慧不仅仅停留在观察和认识生物界上,而且还运用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和设计能力模仿生物,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增加自己的本领。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鸟儿展翅可在空中自由飞翔。据《韩非子》记载鲁班用竹木作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然而人们更希望仿制鸟儿的双翅使自己也飞翔在空中。早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人利奥那多·达·芬奇和他的助手对鸟类进行仔细的解剖,研究鸟的身体结构并认真观察鸟类的飞行。设计和制造了一架扑翼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飞行器。
以上这些模仿生物构造和功能的发明与尝试,可以认为是人类仿生的先驱,也是仿生学的萌芽。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 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4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