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
《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精选14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 篇1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 )( )
(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 )( )
(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 (2)“洁具”改为“用具”
(3)“适应”改为“适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卫生”前加“的”字 (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 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大自然的语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三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 篇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在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形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主题
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注:多媒体展示: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 研读小诗
1、下边我就把这首小诗写在黑板上,我写一个字大家就猜我会写一个什么词?(师板书:第一小节生边读边猜)。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哪?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板书)第二小节。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4、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快来猜猜看!
(板书: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
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5、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小节)。
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师板书:生猜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⑤最后这一小句,如果也用上“只有……才……”你还会怎么说?——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①听大家朗诵,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②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吗?(可以回家去先观察,有所发现后再写也行)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 篇3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
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
《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