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2024-06-01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       成陈述句。

  2.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读法读懂文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3.能初步背诵2-5小节,会仿写诗句。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  《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      (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    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    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   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小节,知道了。

  (  ).

  2.互动交  指导点拨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   (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   (1)课件展示 (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 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第四小节)   (1)课件展示 (一个个静态的“逗点” 一“逗点”, 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啊!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啊?

  (3)自由练读,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五小节)   (1)课件展示 (一行大雁编队南飞)为什么大雁南飞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编队”?编了什么队?

  (3)指导朗读。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用课件出示)

  (第六小节)   (1)课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轮)。什么叫年轮?

  树木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年龄,树的主干每长一年就有一圈环行纹理,这就是年轮。

  (2)从年轮中你还知道什么呢?

  (3)指导朗读。

  3.      (1)现在我们知道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木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从2-6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可以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

  四   回归整体  赛读拓展

  (1)赛读:选择其中一节或两节。  〈有感情的朗读〉

  (2)试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节。

  (3)过度: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4)拓展:你还知不知道其他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我们么?说给大家听听。

  五   理解感受  仿写诗句

  1.填写下列诗句:  枫叶红,(  )。

  (      ),天要下雨。

  乌云滚滚,(       )。

  2.出示四幅图画,要求配诗。

  (课件出示)画面:荷花开了,鱼儿透出水面;

  落叶纷飞;

  蜻蜓低飞;

  乌云布满天空,大雨将至。

  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六.    课后延伸

  1.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探索,还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

  2.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在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形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主题

  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注:多媒体展示: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 研读小诗

  1、下边我就把这首小诗写在黑板上,我写一个字大家就猜我会写一个什么词?(师板书:第一小节生边读边猜)。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哪?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板书)第二小节。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4、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②其实不光是年轮,我们平常吃的鱼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语言。那我考考大家,请听题:大自然写在鱼身上的语言是什么?

  ③请马上根据提示把这一小节补充完整。

  ④那现在请大家想想:怎样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⑤刚才我们所了解的这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么说?可是它们还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语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节中呢?快来猜猜看!

  (板书:第七小节)。

  a.我肯定这一小节中,你们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先读读把问题找出来。

  b.交流(视学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同学,就利用差异互相学习)。

  c.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明白了。

  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一听吧。

  5、①读了这七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出现开头小节)。

  ③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些语言,为什么?

  ④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我们要说(师板书:生猜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⑤最后这一小句,如果也用上“只有……才……”你还会怎么说?——离开课文,用上“只有……才……”你还能说句话吗?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现在这首小诗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把它从头至尾地朗诵一遍,好吗?

  ①听大家朗诵,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大自然这是在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②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不信大家读读下边的这些气象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段吗?(可以回家去先观察,有所发现后再写也行)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 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4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进行过 “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 “秋风扫落叶 ”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板书:物候)。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这位同学问得好!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帮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何以见得?

  生: “预习提示 ”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师:能借助“提示 ”来理解,好!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 “揭示 ”里的话: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思考)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 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 ”是什么?

  生: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板书: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产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请大家朗读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燕子翩然归来 ”“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板书: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 “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 ”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 “归来 ”前面加了“翩然 ”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 “簌簌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 ”。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 ”“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 ”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第;346页,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

  (生默读)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生(踊跃地): “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姻,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晴蜒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开,冬天梅花开。”……

  师: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课后,我们干脆以 “大自然的语言 ”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好不好?

  生:好!

  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词语,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板书:拟人化)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课文4~12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生: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b.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c.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师:概括得好!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据下列语句来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的: a.‘,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膨.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 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通用15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