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卖木雕的少年》(通用1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篇1
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27课。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选编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方法的运用。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但他们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较强,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要有发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规格,但必须合格。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预设和生成”为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追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基本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堂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要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升华对买木雕少年的喜爱之情。
4、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通过对重点句段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地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1、在朗读中学习本文语言的用法,体会文章的主旨。如四字词组和两个“遗憾”的不同意义。
2、学会自主探究,他们带着要求自读自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
3、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语,如:爱不释手栩栩如生各式各样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构思新奇
游人如织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读一读,然后选用这些词语口头说说自己眼中的瀑布或木雕。
(这环节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文中的四字词语,还巧妙地运用这些词组来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对词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更好地进入下一步的新知学习。)
(二)读文感悟
1、教师谈话导入,并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通过“我们是朋友”引出课文第13、14自然段,在指导朗读过程中,突出“朋友”一词。
(本文中卖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跟“我”可能是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密切相关,全文浓缩成“朋友”一词,把本课内容给读薄了,然后以“朋友”为本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我的友好之情,又把本课内容读厚起来。)
2、过渡,质疑: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四人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各自读后的想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自行交流学习成果,来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3)集体交流。预设:
①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少年为什么猜测我是中国人呢?他当时会怎么想呢?
(通过卖木雕少年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他的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感,读中悟。)
②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文中两次出现
“遗憾”,可其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让学生明白一个词语在不同的环境中意思也会有所不同,从而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丰富性。)
③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④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而不说其他国家的人是他们的朋友?
出示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资料,如:周总理访问非洲;中国医生给非洲儿童治病;坦赞铁路。
阅读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受,以此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
(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的资料对理解本文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实质上是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课本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之内,课外知识的补充也是我们理解课内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指名朗读交流。
(这环节的安排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体现朋友间的友好,并力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抓住文本读进去,又以朗读表达出来。学生朗读课文“读进去,读出来”的阅读能力在此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情境,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1、课件出示情境: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书写交流。
(情境地创设,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并把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结合到一起,不仅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把他那真、善、美的美好品质永远保留到学生的心中。)
3、谈话总结:非洲赞比亚的风景美,木雕美,那里的人们更美。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各族人民都成为朋友。
(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让学生回味无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
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大瀑布的图片、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大瀑布图片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4.生根据提示自学。
5.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自己汇报)
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
诚恳(kěn)宾(bīn)馆
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
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未买。后来,卖木雕的少年特意为我送来一个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木雕,但坚决不收我的钱。因为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讨论交流。
3.汇报。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发前,朋友告诉“我”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工艺品。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我”对几个大象坐爱不释手,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没买,卖木雕的少年和“我”都和遗憾。
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晚饭后,少年送来一个小象墩,坚决不肯要钱,因为中国人是他的朋友,这让“我”很感动。
四.小结
卖木雕的少年真的可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读出对他的喜爱。
五、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探究导入
1、教师一边投放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一边娓娓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就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作者来到这个美丽的大瀑布旅游,带着新奇与购买非洲木雕的愿望,但自己最终选择不买,却意外收到一份礼物,少年为什么没有收钱送她礼物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已经板书好)
2、学习课文之前,。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课文围绕木雕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呢?你能在木雕前加上一个词,梳理一下课文的顺序吗?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二.深入学习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1、学习挑选木雕的部分。
朋友介绍的非洲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看到精美的木雕时我爱不释手。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
大瀑布真是( 名不虚传 ),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其中象墩( 构思新奇 ),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1)从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什么?(1、作者被美丽的瀑布吸引。2、作者很喜欢木雕,作者想购买木雕 。你是从那些词语体会到的?体会作者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激发了她购买的欲望。)
2、指名带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作者强大的购买欲望,“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个人朗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找出有关语句体会。
因为我考虑行李超重,不能带这么重的象墩,所以只得选择放弃,我的心里变化:从爱不释手——犹豫——语无伦次——遗憾。
点拨: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面对孩子的诚恳相劝,作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而且这个象墩自己爱不释手,使她很遗憾。)
面对作者不同的心态,黑人少年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一画写黑人少年言行的语句,然后口头完成下面的练习。
(3)当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当时,少年走到我眼前,诚恳地说:“夫人,您 买一个吧!”
当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当时,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指名学生完成上面的语言训练,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说准、说好。
点拨:通过对男孩的言行的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1这个男孩很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测“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2、这个男孩有些遗憾是希望我能带走这件纪念品,不要带着遗憾回国。3、从您字可以看出男孩很有礼貌。)(这里学生可能产生疑问:那个男孩为什么能猜出作者是中国人呢?为什么知道我是中国人眼里就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如果学生读不出为什么遗憾,也读不出尊重?老师可这样引导,从课文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下面在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然后和课文联系起来再想一想,看我们会有什么新收获。
老师边展示图片,边讲述。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一百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赞两国连接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长1860公里,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为了修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几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有关资料,能交流一下吗?
交流开始。然后谈谈新收获。1、这个男孩不仅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测“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2、这个男孩有些遗憾是希望我能带走这件纪念品,不要带着遗憾回国。表现出非洲男孩对中国人民的友谊。3、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
4、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5、那么在“我”离开少年时,少年又会想些什么?
三、品读“送木雕”部分,想象买木雕少年是怎么做的
1、“我”带着遗憾离开买木雕的摊点。到了晚上,在宾馆外的小树林里却与那位少年又相遇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课文10~15段,看看那些内容最让你感动?
学生分别说出,读出令自己感动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
(1) 男孩在傍晚来等“我”,并交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小象墩。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2) 我从“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和后来送给我的那个小象墩。我很感动。我觉得少年为送给我这个一模一样的象墩,白天一定费了很长时间才雕好的。我被少年的善良和他的美好心灵感动了。
(3)我读了“我”要给他钱时,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我很感动,因为男孩把中国人看成自己的朋友,更希望我不要带着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美好心灵。
(4)读第13段 我体会到因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使得非洲儿童和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对中国人有好感,把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看成朋友。
(5)我读了这一段,我想中国人民的援助,一定使得非洲的人民非常喜欢和感谢中国人民,所以他们喜欢学中国话。
(6)我想中国的建筑工人,中国的医疗队,中国的老师为非洲孩子上课的事实,一定使非洲少年非常熟悉中国人,所以他们学会了说中国话。
小结: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大家。他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友好情谊。
板书:友好情谊,美好心灵。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课文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夸夸那个非洲少年?(用三、五句话写一写。写完后指名念一念)
五、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
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夜晚宾馆外的小树林边,作者手捧木雕的剪影,《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轻轻响起。
老师描述:就在这样一个晚风吹拂的夜晚,一个黑人少年送我一个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着它,心中感慨万千……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轻声朗读10~15自然段。
学生随着音乐轻声朗读。(或指名读)
老师: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愿这美好的情景永驻我们心间。
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篇3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徐老师想讲件事。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学习是享受的过程。既然是快乐的是享受的,请同学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需要太多的拘束,好吗?
生:好
师:机会摆在大家面前,只要一伸手努力一下就能拿到,抢到机会的,表现好的,就能得到精美的非洲木雕图;如果有高水平的发挥,奖品也是高水平的,奖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奖品就在面前,想不想争取?
生:想
师:好,呆会徐老师就看大家的表现了。同学们,语文课快乐!
生:老师,语文课快乐!
师: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人们常常通过音乐来赞美,歌颂一些美好的事物。静下心来听听这首歌,哪两个字在你耳中久久回荡?
生:听臧天朔的《朋友》
师:如果时间允许真想一直听下去。谁来说,哪两个字?
生:朋友
师:同学们,举起右手,跟着老师一笔一划用心写这两个字。
师:一起读
生:朋友
师:词语也有它的情感。轻轻地再读一遍
生:朋友(稍好一些)
师:多么深情啊,再来
生:朋友
师:朋友一词勾起了我们无数的回忆。谁来说说你的朋友
生:我要来介绍我的好朋友,她姓张,她的爱好是打羽毛球,特别喜欢和我打……
师:你的朋友在班上吗?在哪?你想对她说什么?面对你的朋友说
生:朋友你好,我喜欢你这样对我。
师:对她们的情谊掌声鼓励。看的出来她们是对
生:好朋友
师:谁再来聊聊?勇敢者可以得到我的奖品
生:我的朋友姓徐,名一鹏
师:在哪?过来说。你和你的朋友是天天见面
生:我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就会帮我
师:就是互相
生:互相帮助
生:比如说,今天早上老师叫我们先预习一下《卖木雕的少年》,我忘记带自学本了,是我的好朋友借给我看的,真的很感谢他。
师:对他握握手吧
生:握手说谢谢
师:我们可以看出这对朋友是天天都能
生:见面
师: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谁再来说说你的朋友
生:我有好多好朋友,我们一起玩耍,星期六的时候大家约出来到公园。在学习上我们也是互相帮助的。
师:和朋友在一起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是吧?
生:恩
师:有句古诗说的好:海内存知己,
生: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朋友像一片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我们可以划船不用桨,我们可以扬帆没有方向,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没有
生:朋友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再读
生:朋友
师:课文中也有一句关于朋友的句子。谁来读读。(出示小黑板)举手的都是勇敢者。勇敢者来读读。
生:(齐读)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师:对自己精彩的朗读掌声鼓励。
师:这里的“我们”指哪两位主人公?
生:卖木雕的少年和去旅行的夫人
师:就是作者“我”。他是哪国人呢?
生:中国人
师:那卖木雕的少年呢?
生:非洲
师:中国和非洲距离如此之远,他们以前见过面吗?
生:没有
师:这是他们第几次见面?
生:第一次
师:一面之缘就称之为
生:朋友
师:一面之缘怎么能谈得上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互相帮助呢?看来,这里的朋友和我们所说的朋友的含义是完全不相同的。在游人如织的非洲南部,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想去解决吗?
生:想
师:别着急。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读读少年言行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开始!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火眼金睛好好瞧瞧第9自然段,哪个词语出现了两次?
生:遗憾
师: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第9自然段。
生:(齐读)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此遗憾非彼遗憾。少年为什么遗憾?而我遗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夫人遗憾的原因是不能把礼物带回国。
师:找出课文中句子来回答。
生:我也不能把这件木雕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怎么就不能带回国了?
生:因为中国人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
师:读出文中的句子
生:……
师:哪位朋友来帮他?
生: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师:同学们,文中的象墩子呀高度相当于同学们坐的凳子的高度,而木雕显得更重一些。飞机上有个规定,如果你的行李超重就谢绝登机。那我就不买这木雕了,说明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木雕呀?是不是?
生:不是
师:从哪看出我非常喜欢这木雕了?用文中句子来回答?
生:我捧着象墩子,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师:很注意翘舌后鼻音。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一件你特别喜欢的东西?谁来说说?
生:在方岩一个玩具店一个玩具让我爱不释手
师:最后买了吗?
生:买了
师:心情如何?
生:开心的很
师:有没有一件喜欢的东西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给我买的呢?
生:我喜欢溜冰鞋,可爸爸说没钱不肯给我买
师:假如爸爸妈妈有一天,拿着一双崭新的溜冰鞋出现在你面前,你会
生:突然大喊起来,会爱不释手
师:舍得穿吗?
生:舍不得
师:舍得用吗?
生:舍不得。我会先放起来等回老家的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
师: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句子.
生:我捧着象墩子,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师:仔细观赏,爱不释手,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这件喜欢的东西,得不到这件在心理面自认为是宝贝的象墩。.这时你心理会怎么想?
生:失望
生:惋惜
生:有点伤心
师:怎么伤心了?
生:因为我很喜欢,但不能带回去,想到有点伤心难过。
师:难得一次来到非洲,有可能一生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就因为这件事而让我终身遗憾。所以她语无伦次的说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那黑人少年又为了什么而遗憾呢?
生:他为自己不能把这精美的木雕送给夫人而感到遗憾
生:是不是因为那中国人很难得来一次,却不能把这木雕送给她而感到失望
师:别着急,我们按顺序来读读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
生:“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生:“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语气如此诚恳,他刚开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沉默)
师:黑人少年是个生意人,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生:是想把木雕送给夫人。
师:刚开始是送给夫人吗?
生:是不是想让夫人买个他的木雕好多做点生意。
生:有点象我们现在有些人在推销产品,卖给别人。
师:想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
生:夫人
师:难得来次非洲,带回去做个
生:纪念。
生:或者做个收藏品。
师:原来是这个回事。一起再来读读
生:齐读前两句少年言行的句子。
师:读夫人的句子。
生:“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师:是肯定她是中国人吗?
生:不是的。
师:不肯定还读那么大声?再来一遍。
生:重新轻读句子。
师:谁在来猜猜?
生:读句子。
师:不敢肯定,只能猜测,语气稍微的轻一点。
生:再读。
师:一起来
生:“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师:师生接下去读第9自然段。
师:夫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这件宝贝带回国,感到很遗憾,少年也为她遗憾。事情到此应该结束了,我没买木雕,少年也没卖出木雕。但是同学们,徐老师在这里不得不讲这么一个故事。(中国人支援非洲修建坦赞铁路,勘测准备了两年,修建花费了六年,当中支援100万吨材料,64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这个故事在非洲人心目中深入人心。在回家路上,少年想了很多很多,你能替他说说吗?
生:中国人帮助我们建坦赞铁路,献出了这么多宝贵的生命,我还是把这精美的木雕送给她吧。
师:中国人无私的援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是的
生:中国人为我们非洲付出了那么多,100万吨的材料,64条宝贵的生命,我就这么一点点东西,也要送给她,作为回报中国人的礼物。
师:这位同学的话,让徐老师想起了我们中国一句俗语:礼轻情谊重
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生:我只不过就是一个木雕,送给这位对我们有恩的中国人,是值得的。
师:别看这木雕,可能了却了夫人一个心愿呀。
生:这次先送一个小的,下次再送一个大木雕。
生:……
师:少年想了很多,在一个晚风吹拂的晚上,在响声清晰可辨的大瀑布前,等来了夫人。
生:(齐读)“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师:“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生: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师:“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生: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动作的词
生:连连摆手
师:我觉得不好意思,应该给你钱
生:不要
师:你是生意人,我可不能白白拿你的东西呀
生:不要
师:我就是要给你
生:坚决不要
师:为什么
生:你们帮我们这么多,我一个木雕没什么大不了的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句子
生: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师:我们在课文走了个来回,而且走进了少年的心。同学们读文章都读到心理去了,拿起书本,就把自己当成黑人少年,老师是夫人,一起合作读读。
生:课文稍作整合,按顺序读黑人少年和“我”言行的句子。
师:黑人少年的善良,少年的淳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假如少年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写话。(音乐想起)
生:少年,看到木雕就会想起你的可爱,我会好好保存的。
生:小象墩虽然不珍贵,值不了几个钱,但这份情却是无价之宝。
生:少年,你这样做是对的。中国人为非洲花了六年时间帮助建造铁路,真的不简单。应该送给这位夫人,你非常的善良,淳朴。
生:我想对少年说,你非常懂事,知道中国人为了修建这铁路献出了很多。
师:少年很重情谊。
生:少年,本来你开始是想多做点生意的,可后来想到中国人为非洲付出太多了,因为你的木雕,我们两国有更好的关系。
师:从你话中,我们也听出了你的情感,你的所得。
师:文章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
师:徐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确实是沉甸甸的,可后来少年送给我的木雕小象墩却只有拳头大小,为何还说是沉甸甸的呢?这沉甸甸包含的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沉甸甸的情谊啊?
师:掌声。
生:感情
师:什么情?
生:朋友之情
师:知恩图报,情谊重。
生:还含着那64条生命。
生:里面还含着100万吨的材料
师:同学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是
生: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景色壮观
师:非洲木雕是
生: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师:让人
生:爱不释手
师:景美,物美,人更
生:美
师:伸出右手,再写朋友这个词
生:呵呵,一个小朋友,一个大朋友。
师:同学们,世界上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作者一定会把这份情这份爱带回自己的
生:祖国
师:这份不是朋友胜似朋友的情谊,一定会长出翅膀飞向世界各地。(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是朋友吗?
生:是
师: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篇4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课文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都是比较直接的:犹豫、遗憾、感动。课文对卖木雕的少年的刻画主要以他的言行为主,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首先,少年希望“我”能够买一个木雕,主要是推销商品,希望游客能买走一个纪念品;当我不打算买木雕后,而少年又猜到了我是中国人,他为中国人不能带走非洲的木雕而感到遗憾,为了让“我”不要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后来又特意等候我,特意送一个木雕给我。他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表现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也表现出他的质朴、善良。可先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跟少年的言行又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变化这条线索来引出对少年言行的理解。
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中少年的言行能让人明白“朋友”的含义,但素不相识的中国人怎么成为了非洲少年的朋友?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给非洲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中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