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
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寓意。
2、认读文中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闷”。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认读文中20个生字并朗读理解韵文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识字形。
教具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
(指名读课文。老师纠正了“呀”读 音,告诉小朋友,在课文中应读第一声,并领读,另外告诉小朋友,“纳闷”的“闷”应当儿化。 )
二、学习课文
1、小朋友读的不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
3、(表扬学生讲的不错。)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别看讲的少,课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根据回答出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你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学生回答)
5、是的。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 (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
6、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 ——(“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指名读 第一节)
(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3)学生可能回答“跑”。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
(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
(5)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紧张)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大家感到紧张。(自读后指名读)
9、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3—6小节,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学生读的时候,师板书:骨碌 扯 蒙
(1)“骨碌”是什么意,谁懂了?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师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2)这就是“骨碌”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狐狸在想注意,在想点子)
(3)是的。“扯着嗓子”的“扯”懂吗?(边说用手做出“拉”的动作)
(4)学生可能会被老师的动作觉得是“拉”的意思。
(5)不错,那“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的呢?(拉嗓子)把嗓子拉长?(边做动作把喉咙拉长)这受得了吗?想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读句子 )读懂了吗?是 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6)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个“我”字要拉的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注意 “我”后面是一个问号。(学生再读,师范读,齐读,)
(7)第四节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指名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的命令。我看你多大胆子。(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师范读,学生练读。
(8)一生上台读。师: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作抓住学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师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该生朗读如果不佳的话,就可以再请一位读一读)
(9)你胡说,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没有到退休的年龄,老天爷怎么不让我当大王了呢?你的话我不信!
(10)暗示学生接下去说:不信,我带你到森林深处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说完后老师松手)
小结: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现在休息一下。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一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2.练读生字词
(屏显生词:大摇大摆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神气活现)(指名读出感情)
3.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狐假虎威”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的意思,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概括了这个意思,是哪一句?
(屏显: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齐读这句话。
4.狐狸为什么要借助老虎的威风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
二、精读课文,逐步体会
1.狐狸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学狐狸的样子做做动作,加上动作读一读。
(相机板书: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2、老虎呢?
它在张望些什么?老虎还有些怀疑,所以它在观察动物们的反应。
(相机板书: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3.可是老虎只顾着观察百兽的反应,却没有发现他与狐狸谁走在前,谁走在后,你发现了吗?
从哪里看出来的?(点击变红:跟)
狐狸为什么要走在老虎的前面呢?真是狡猾呀!
4、再读第7小节,加上表情。
(1)百兽们看见大摇大摆的狐狸,有什么感觉?
(屏显:纳闷)纳闷什么?
(2)可是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老虎吓得——撒腿就跑。
跑得真快!真害怕呀!
(3)百兽们怕谁?
(4)如果你是狐狸,你看到小动物们逃走了,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老虎,你看到小动物们逃走了,你会怎么想?
学习第9自然段,点题,再次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
1、老虎错误地认为狐狸真是老天爷派来管百兽的,小动物们都怕狐狸,可小朋友们都明白,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2、这就是“狐假虎威”,后来,人们就把借着他人的威风吓唬别人的这种行为叫做——狐假虎威。
三、齐读全文,复述全文。
1、同学们,故事学完了,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2、作业:将“狐假虎威”的故事演一演。
板书设计:
狐 假 虎 威
窜 扑 逮
扯 愣 蒙
摇摇尾巴 跟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 篇2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传统寓言故事,通过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而且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比喻依仗别人势力来欺压人,课文中狐狸的神态、语言,都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如“眼珠子一转”这与老虎的“犹豫不决半信半疑“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的结果,动物们被吓跑,老虎被骗上当,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表露无遗,这篇充满情趣的寓言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宜于“读”极具争议的“人物”评价宜于“议”,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宜于“演”。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来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再分组组竞赛读,分角色读,总之,学生真正切实通过读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这样也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对学习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的: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又要注意健康的价值取向。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湖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和狐狸,老虎及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读书指导
(1)读出情趣
1、谈活导课,初解课题,先让学生谈通过课外阅读或影视了解到的狐狸湖老虎的特点,相机出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教师需要范读,领读,指名读课题,听辩学生读“狐”“虎”和“假”的发音,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是默读的基本要求,要在默读实践中予以强调并让其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2、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练读课文,务必读得正确,贯通。“找”“抓”“转”“扯”“瘦”都是翘舌音,“冷”的音母是l,而不是n,韵母是后鼻音。
“……看见狐狸后头/跟着老虎”和“……还以为/它们真是/害怕狐狸呢?”等句子要防止读破,同桌互相检查达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让学生选喜欢的自然段读,充分展示朗读水平进入课文的情景,读出渴望呢的情趣,让狐狸和老虎的形象跃然眼前,文中的词语“扯着嗓子““犹豫不决”“冷笑一声”“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等画面感很强,极富生活气息。
4、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议出情趣
讨论话题( )的狐狸( )的老虎
(2)演出情趣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演读,引导学生表演时注意对关键词句的体会,评价时要看关键词句体现如何?
第二课时
1、演动作,猜词语
选表演好的学生按指定的词语表演,让其他学生根据所做的动作猜词语。
2、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连词说话。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将联想的额词语写在画面的合适位置,如将“茂盛”写在画面上的森林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用上所写的词语。
3、认读生字,
让学生通过互评互帮的形式检查,巩固认读生字,介绍自己认读的方法和小窍门,展示学习成果,增自信心。
狐假虎威的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