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读后感:《梦的解析》3000字
初三读后感:《梦的解析》3000字
“需要一个自杀者来展示一下绝望的分量了。”
1、结局
对于茨威格,我想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茨威格的那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如果我没记错,课本选录的是《夺取南极的斗争》那一篇,讲的好像是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
当时就觉得那个叫斯科特的家伙好可怜,不仅没成功,到头来还冻死在那里了——凛冽的寒风,一望无际的病原,吃的油都被冻住,写遗书的力气也消散在无尽的冰屑中。现在想想,那才真是叫做“厚重的绝望感”。
可怜归可怜,但是当时的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专门介绍一个失败者呢?
后来,直到系统地看了看茨威格的小说,才明白为什么茨威格要这么写。茨威格,怎么说呢,用游戏界常用的话,可以算得上是一个BE(Bad End 坏结局)热爱者了。纵观茨威格的小说,无论是早年《同情的罪》(讲的是一个傲娇女倒贴的故事),《家庭教师》(一个伤心的故事)还是《蛊》(好像又译作《热带癫狂病患者》),亦或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像一开始就说,我们的孩子死了……),等等,似乎很少有让大家都高兴的HE(Happy End好结局)。相反的,他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些惨败的,悲剧性的,最后甚至是有点疯狂的(“大家一起去死吧”一类难听的话,等等)结局。
当然了,如果只用好和坏来界定,似乎又有点太肤浅了。其实,除了好结局和坏结局以外,还有另一种所谓的TE(True End真结局),即,将剧情中的一些隐藏内容揭露出来的情节。
在真结局里,作者通过某种手段:要么是追加一些新内容,要么是在之前一些小细节上牵强附会,等等。将好人变成了坏人,坏人变成了好人,美好成为了骗局,而悲惨和黑暗才是永恒的真实,一类的东西。似乎为了刻意彻底颠倒我们之前的认知,而追求某种让人大跌眼镜的效果。
另外,似乎正面变成负面,总是要比负面变为正面更有冲击力。
因此,人们总是开玩笑说,坏结局再坏上一百倍,就是所谓的真结局了。真结局总是给我们揭露出什么东西,但是,揭露出来的秘密,并不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因为这个揭露的过程本身,并不像侦探小说那样,有某种严密的逻辑过程,追求某种信服感;这种揭秘追求的其实是某种*性,解构性,破坏性。
综上,使得这些真结局,更
初三读后感:《梦的解析》3000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