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篇一: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的确,余秋雨先生的书,是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的,同时,也是散发着浓浓的爱国情的。
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她早已默默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长进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礼,每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中得到一种抒发、一种寄托。而我们也往往可以感受到山河的秀丽,祖国的美好。
在《文化苦旅》的序中,余秋雨先生这样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伤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是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书,看到了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走到了大漠孤烟的大西北,看到了他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求索。他在莫高窟里感叹,在天一阁上畅想,在西湖徜徉,在柳侯祠里怀想。
他静静地在这厚重的文化中找寻着,思索着,他静静地在他那充满爱国情怀的内心中思考着。
他在思考。
如果他早生一个世纪,是不是就可以拦住那运送文物的车辆?道士塔的主人王圆箓,便是历史上所说的罪人。因为他,外国冒险家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而现在,专家们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物的萎缩胶卷。他好恨,因为当时的中国甚至容不下几卷经书,因为他对中国的文化是有多么热爱!
他在思考。
他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有了它,造就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府之国;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有了它,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都江堰,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
他在思考。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却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它的主人,用尽心思,费尽力气,建起了这么一座藏书楼。一代又一代,一直把这座藏书楼经营发展了下去。余秋雨先生用一种几近虔诚的心情,站在楼下,感谢这座楼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他也热爱祖国,他的热爱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与爱惜。同样,他的热爱,也往往不同于其他作家,他的爱,是与恨,与苦交织在一起的,是刻在骨子里的爱。一个“苦”字,真正道出了余秋雨先生走这段旅途的真实感受。的确,他穿行于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没法不苦。所以,我们看到,在莫高窟里,想向王道士跪下,苦苦地哀求:“请等一等,等一等。”是啊,他何须这样?因为,他不忍心,不忍心如此的美好的东西就此灰飞烟灭,不忍心看着这些东西流落他乡,不忍心中国那如此璀璨辉煌的文化就此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