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小城,25℃
那座小城,25℃
书上说,最适合人体的温度是25℃。在这个温度下,人体没有冷热感,身体内的毛细血管舒张平衡,感觉非常舒适。如果是这样,那座小城,刚刚好的25℃
我知道,用一个温度来描述一座城很不恰当,其实我可以夸赞它的风景多么美丽漂亮青山绿水……但那样不免有些太官方了,给人的概念太模糊。而且,真的以公正的审美来判断,它真的称不上多么好看而且景色也不是多么的怡人,当然,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景也没有绝对的不堪入目,只要是人来评比,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不说它的颜色,在我眼里它没有颜色,我只想告诉外人,这座小城的温度。
清晨的第一眼,冷清的街道冷清的河道以及同样冷清的花花草草,还有地平线的那幅《日出图》,确实很美,但美得太冷,也仅仅限于视觉上的美而已。
“零零零零——”“哈哈哈哈哈”一份勃勃的生机打破了美景的宁静。这座上下往来的自行车不仅仅伴有铃声的悦耳,还有那笑声的爽朗,见面的一句“早上好”“哈喽”,面带微笑,同时也给-℃的小城,带来了几丝暖意,给我心中的温度表,加了几个数字。
到校的时间点儿过去,并没有余留下几秒的冷清,一群大叔大妈在河畔的小广场上开始了晨练。伴随着小音箱的音乐声,健身操、太极、剑、扇……翩翩舞动。老人们眼角额头深深的皱纹,确实比不上孩子带来的朝气蓬勃,但同样的慈笑也给这座小城带来了满满的祥和。散落的晨光打照在老人们的笑靥上,老人们的笑靥打照在我衡量的温度计上,这座小城的温度,又上升了。
八点多已全然是喧嚣。一个大灶一口油锅一个炉子一叠蒸笼,油条豆腐脑、小米粥包子,又或是翻滚的面汤中捞起的一大筷子饸饹面,加上一勺子山药臊子,这,就是这座小城的早餐。“老板!结账”“老板再来个包子!”“老板!再加点粥!”本来就熙熙攘攘的店铺更是喧闹,但每个人脸上看不出厌恶或是嫌弃,额、反而都是笑逐颜开,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不言而喻。在我看来,大声的呼喊和吆喝无关粗鲁无礼,是人们简单豪爽不拘小节的气质,同样,也是这座小城的气质。不用看温度计,我自己都能感觉到,又暖和了许多。
炽热的太阳烘烤着,该下班了该放学了。路边的阿姨们大都骑着自己的小电瓶车,随走随停看下今天的蔬菜瓜果肉类怎么样,然后是顺理成章的讨价还价,不管结果如何,买主卖主的脸上自始至终都是那憨厚的笑脸,很质朴,很温暖。小院也好单元楼也罢,家家户户传出的饭香与笑声笼罩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城,那是一种特有的气息,也伴随着一种无形的温度。
夕阳西下才发现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在这座小城里,在它破晓时的宁静、在它清晨时的生机、在它上午的喧嚣、在它中午的燥热,就这样过去了,不知不觉。
太阳似乎也有些眷恋这座小城,挂在西边的山腰上,看看小城最后的模样。这时的光照刚刚好,半明半暗。或夫妻或朋友或父母子女,绕着这座小城的河畔,一步一步的走着,用听起来很舒服的清水河话闲聊交谈,没有太浓重的口音,不那么热;也不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没那么冷,恰到好处的声调语气。越拉越长的背影交错着,交错出这样一个小城。
这时我感受了一下心中的温度计,刚刚停在了25℃上。
那座小城,25℃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