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三散文诗歌:父亲的字典

2024-06-051

高三散文诗歌:父亲的字典

  一

  父亲的遗物中,有一本普通的《新华字典》。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是部队里发的,还是转业到地方后省下微薄的工资买的?现在再也没机会问他了。一直以来,它有时候躲在父亲的包里,有时候摊开在他的书桌上,有时还会出现在电视机遥控器旁边。你会忽略它,但每当你要把它忘掉时,它又会出现,固执而又低调。书皮差不多都翻烂了;但我依然能从卷起的纸页间,闻到父亲的气息。

  父亲没念过书。他5岁那年,我的爷爷、奶奶都参加了红军。爷爷是方志敏部的一名排长,奶奶在苏维埃红色政权政府担任过妇联主席。据老一辈人回忆,我奶奶能骑马双手打枪,英姿飒爽,声名远扬。太祖母就是因为爷爷、奶奶参加红军,被国民党兵活活打死,新盖的房子也被烧光。而我的父亲,则在老家替人放牛、放鸭或帮人干些零工,“吃千家饭、穿百家衣”,所谓父母的关爱或许只能在梦中出现;而上学读书,就更是一种奢望了。

  1949年,父亲在解放上饶的炮火声中入伍。第二年,父亲所在的部队转战福建去贵州,组织上决定让父亲复员到刚组建的上饶县公安局工作。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拥有了这本字典。在此后从军、从警的生涯中,他经常上夜校补习,有不认识的字,就用那双粗大的手,翻阅这本小学生常用的字典。通过这本字典,父亲终于达到了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他常常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一一记录在工作笔记上,每年都会积攒下厚厚一摞工作笔记。据父亲的一些老战友们说,父亲在会上发言很精彩,讲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和鼓动性让他们很长见识。

  父亲参军一年后,上饶市组建公安局,父亲和一批战友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成为一名人民警察。1953年全国各地抽调警察去内蒙古,父亲带着我的母亲奔赴遥远的大草原,屯垦戍边整整20载。20年后,父亲再次回到故乡上饶,从普通工作干起,直至担任林业检查站站长,直到退休;79岁那年,离开我们。

  字典陪伴了我父亲的大半辈子。而他的一生,也像这本字典一样,简单、明了,又内涵丰富。

  二

  父亲的字典里,没有“自我”,只有“家国”。

  他的一生遭遇逆境不少,曾经历过党和民族、国家的许多重大政治变革、社会震荡,但对自己所抱的信仰却矢志不渝。他经常教导我们:人要懂得感恩,千万不要忘记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父亲一直在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品德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在*期间,父亲曾被斗为“黑狗子”,被诬陷为“地主的儿子”,弟弟妹妹经常因此遭受欺负,回到家里向他哭诉。他只是把弟弟妹妹揽在怀里,沉默不语。他的爱抚使弟弟妹妹不再哭泣。从他的沉默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坚韧。他的不卑不亢,使我们处惊不变,使我们懂得什么叫坚守,使我们身处动荡但忠诚不变。

  若干年后,我们兄妹7人都长大成人,其中有几个,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亲刚到内蒙古时,没有房屋、田地和水源,缺衣少暖,一些干警和家属们目睹如此艰苦的环境,都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失声痛哭。父亲却始终镇定自如,率先搭好帐篷,再发动战友们造房子,挖渠引水。没过多久,就住上了自己建造的房屋。他还在自家房子的周围开荒种粮,点瓜种菜。每当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后,他就会牵着我们的手去看草原。草甸子一望无际,和天空一样辽阔。稀疏的庄稼地增添了许多生气,不时有野兔被奔马冲起旋即无影无踪。马蹄闪电般地击起团团黄沙土,远远望去,一溜烟雾紧贴草尖滚动再无声散尽。特别是黄昏时分,当天边开始呈现橙黄色,那颗太阳就显得特别大,被庄稼支撑一会就坠落了。天突然就昏暗了许多,原野在这时候就变得模糊,几乎是一种颜色。连人也变得含含糊糊差不多和天地融成一体。这时候,父亲会拉起二胡,母亲坐在父亲的对面,伴唱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那动人的旋律和美妙的歌声在草原上飘得很远。那是怎样艰难而又快乐的岁月啊,父亲在那个年代里支撑起了一个幸福的家。

  而父亲与母亲,他们的情感也在这一刹那在我们的记忆中定格。他们似乎永远都是温吞吞的,永远都是温情脉脉。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没见激烈地争吵发生在他们之间。他们俩给我们的总是亲切温和的印象,他们说话声音也是,父亲的低沉,母亲的轻柔。母亲称呼父亲,总是只喊名字的后两字。上了年纪后,就唤“老头子”。开始,我听出的是亲昵;后来我听出的是依赖。而父亲叫母亲更奇怪,他总是叫母亲菊花,母亲在他的眼里,似乎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需要他的呵护。他们把这温柔与细腻一并传导给了后代。梦里萦怀,这一幕幕,在以后的岁月中,犹如放电影一般,让我们回味和留恋。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总尝试着,在我与妻子之间演绎着父亲与母亲的这种旖旎情态,重现父亲与母亲之间的那份温情,那是我对婚姻生活永远地期待与渴望。每当我想家的时候,情景总落在父亲、母亲那满足的目光里,那是一番多么美好而惬意的景致啊!

  三

  父亲的字典里,“服装”条目下,排在第一的永远是“军装”。

  1949年5月3日,解放上饶的炮火,把父亲吸引到了革命的队伍。5月5日,父亲跑到金龙岗,找到当时驻扎在那里的二野部队,报名参军。上午报名后,中午就留在部队吃饭了。下午,父亲就领到了一套军装。从此,父亲就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父亲一生挚爱军装。先是军服,后来是警服。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见过他穿过一整套的便装。要么制式上衣,要么军裤,要么解放鞋。解放初期,父亲背井离乡,远赴内蒙古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穿的那一身旧军装总是缝缝补补。他经常对母亲说,他最喜欢穿的衣服是军装,最合意穿的鞋子还是解放鞋。纪律严明的军营和警局,造就了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和一丝不苟、忠心耿耿的品质。他虽出身寒门,也遭受过太多的艰难困苦,但不论身居何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即使后来家庭生活条件提高了,他还是非常注重节俭,决不浪费奢侈。我记得,那些年,虽然担任着管理工作,但父亲总能公私分明,从不贪占一分一毫。即使后来回到上饶,担任检查站长,手中有权力,始终洁身自好,几乎是“六亲不认”,不让林场一根木头流失,想方设法把工作干好,在组织和同事们中有口皆碑。父亲总是不停地忙碌着,不知疲倦地工作,在林业工作的十几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上饶的山山水水,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所从事的工作。

  这使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1973年我高中刚毕业后,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何去何从,心思不定,萌生要当兵走出去的念头。家里其他人都反对,让我去学手艺,做木工。只有父亲坚定不移地支持我。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父亲说,去吧,到部队去!当一个好兵,为家争光为国争光。我永远记住了父亲说的这句话。

  我知道,很多年以来,其实在父亲的心里,他总是把我高看一眼。我参军入伍到了部队后,有时给家里写信也不多,但父亲的

高三散文诗歌:父亲的字典

高三散文诗歌:父亲的字典  一  父亲的遗物中,有一本普通的《新华字典》。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是部队里发的,还是转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