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
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精选14篇)
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 篇1
设计内容: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
导写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
1、“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依依不舍。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2、“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头,快步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汪伦的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出示送别诗句)在这分别的时刻,李白和汪伦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汪伦,会怎么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三、激发表达,改写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
2、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
5、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感受吗?
设计点评:
我认为学生改写古诗就是一个“言意转换”的过程,我们试以本次习作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由“言”到“意”的转换
作为古诗的“言”如何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认为,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即语表层与内蕴层。从操作层面来看,一是“对话”,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诗人进行“对话”,用想象、联想来充实古诗的“空白”,使古诗内蕴的“意”变得充实与完整。二是“体悟”,学生在与诗人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古诗,由于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和情感的投入,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从而进入古诗的“意境”。在共识的基础上共鸣,在共鸣的基础是一起心跳。这样才将古诗赋予生动的灵性,而这就是学生心中的“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披文以入情”,通过欣赏、品味与诵读,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从而明诗意、悟诗情。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孔子语),设身处地地与诗人对话、交流,通过想象体验,让学生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 的境地,达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具体地说,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二、由“意”到“言”的转换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呢?我认为,这里将经历着两个层面的过程:一是将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由于教师创设了一些情境,有了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借助体态语,因此,学生表达起来比较容易。二是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也就是学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准确而又精细地表达出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把学生带进“直抒胸臆,欲罢不能”的地带,“情动而辞发”。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此时,学生心中的“意”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达到叶老所说的那样:“真是个最容易的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在这个阶段,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启发诱导,让学生把心中的“意”说出来,“用我口说我心”,指导学生说得清楚、有序,说得具体、生动。最后,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写完后再朗读、修改,直到较为完满地表达心中之“意”为止。
总的来说,品读古诗是据“言”知 “意”的转换,学生在穿透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不断地识“言”得“意”,通过想象、体验、感悟成为学生情感与语言的“积累”。改写古诗则是以“言”表 “意”,由于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体验,成为一种最为深切的感受,有了一定的知、情、意的积淀,于是才能“言为心声”。我想学生改写古诗的心理历程不过如此,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促使学生去完成这个转换过程。作为教师,并不是通过讲解、分析,更不是架空、强加,而只能在学生转换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以点拨和诱导,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有感而发,集腋成裘,涵养精神,厚积薄发。在写作中融入自我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学生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 篇2
『设计意图』:《赠汪伦》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首古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课文的插图阅读,让学生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巧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要认和要写的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会认“赠”等6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珍惜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
板书课题,教师范写“汪”字,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汪”字作为本课要写的生字,它又在题目中出现,在板书课题时就让学生掌握写法。
(课件显示《赠刘景文》)齐读,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理解“赠”是“送”的意思,理解课题《赠汪伦》即李白写一首诗送给汪伦。
『设计意图』:从复习古诗入手,不仅加深对古诗的记忆,还理解“赠”就是“送”的意思,在不知不觉的读中,学生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
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学习要认的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情实感。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
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乘、舟、汪)
a、了解词语“乘舟”,并给“乘、舟”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乘”是“禾”与“北”的巧妙组合,再范写“乘”字;学生说“舟”字的笔顺。
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
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
的内容,故写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乘”,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乘”字,生说“舟”字的笔顺,“汪”字放手让学生观察去写,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学习“欲”字,说一说记住“欲”字的方法。说说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
(5)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6)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
(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
(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课件显示)闻:a用鼻子闻b有名望的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4、品读三、四行。
(1)重友情的汪伦让李白有什么感慨指名读三、四行。(课件出示)
(2)学习“潭”字,说一说记“潭”字的方法。桃花潭有多深?试着把桃花潭的深度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练习。
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
板书:水深情更深
(4)指名读;齐读。
(5)分别是伤感的。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练习说一说。
(6)再读、引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叹齐读三、四行。
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美读、熟读,升华朗读情感,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五、背诵。
1、自由背3分钟。
2、指名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3、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背诵的学习任务。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拓展小结。
1、《赠汪伦》这首诗让我们感受了好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你有好朋友吗?你是怎么对待朋友的?
2、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读一首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别董大》。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每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在离别和相聚中,友谊一次次的变得更深厚齐诵《赠汪伦》
作业:
找一些离别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外多积累知识,进一步感受诗情、诗美,感悟诗人们深沉的情感。
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水深情更深
『设计意图』:板书简单明了,易于让学生理解诗意。
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贺知章、李白一路同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诗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诗文,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回乡情境图,老师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
3.播放配乐古诗朗读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通了。
3.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4.理解诗文: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离乡之久,回乡之晚。(语速放慢)“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比较:“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读出儿童的天真浪漫来。)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2.指名读,分小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5.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6.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7.这么美的是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a)自由背。
b)同桌互背。
c)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d)配乐有感情地诵读。
8.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9.再背一遍。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再用游戏形式巩固认记这些生字。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音 客 何”
先认读,再交流记字方法,最后有重点地指导书写。
客: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何:左窄右宽,左高右低。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可以评议写字情况。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 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齐读。
3.同桌互相读全文。听听对方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理解诗文。
(1)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谁来送行了?
李白心情怎么样?
比较:“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和“又”?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惊喜“忽闻)
(2)第二句: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有多深?
4.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5.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欣赏,再谈谈你的感受。
6.表演: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7.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8.学生自由背诵。
9.学生自荐背诵本课的两首古诗。
(四)指导写字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生字读一读。出示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舟 乘 汪
2.指名读。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3.教师范写“舟”,注意提示笔顺。再范写“乘”,的撇捺要伸展开。注意指导把字写美观。
4.练习写字。老师检查写字情况。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出。
七、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 篇4
教学目标
1、 会认“赠”等6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 懂得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珍惜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
板书课题,教师范写“汪”字,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汪”字作为本课要写的生字,它又在题目中出现,在板书课题时就让学生掌握写法。
(课件显示《赠刘景文》)齐读,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理解“赠”是“送”的意思,理解课题《赠汪伦》即李白写一首诗送给汪伦。
『设计意图』:从复习古诗入手,不仅加深对古诗的记忆,还理解“赠”就是“送”的意思,在不知不觉的读中,学生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
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
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 学习要认的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
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情实感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 --《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
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乘、舟、汪)
A、了解词语“乘舟”,并给“乘、舟”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乘”是“禾”与“北”的巧妙组合,再范写“乘”字;学生说“舟”字的笔顺。
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
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
的内容,故写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乘”, 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乘”字,生说“舟”字的笔顺,“汪”字放手让学生观察去写,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学习“欲”字,说一说记住“欲”字的方法。说说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
(5)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6)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
(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
(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
(课件显示)闻:( )A用鼻子闻 B有名望的 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 篇5
设计思路:
以读带讲,读中领悟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将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语文观,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与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方法与技能
1、学会多种背诵古诗的方法;
2、学会借助不同景物的描写,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情感;学会想象诗境,感悟诗美。
3、学习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图书室、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1、板书:李白
师: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把搜集的信息拿出来我们交流。
师:孩子们搜集得很全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大家跟我写。
板书:汪伦
师: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关于他们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十里
改写《赠汪伦》 习作教学的新视野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