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精选13篇)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篇1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8
七月 发表
今天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连着上了两堂语文课,把整篇课文的教学拿出来和大家切磋了一下。循着教学进度,上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其实极为简单的教学过程。
因下午关于评估细则的讨论过于疲倦,没了心思写整个的实录,暂将大体的教学过程录如下:
一、激趣导入
用ppt出示一医生拿着听诊器的图,请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猜猜那是什么;再出示第二幅图----听诊器,请学生谈谈自己在哪里见过听诊器,医生是怎么用。
(这里学生自由谈话,兴致很高,因听诊器之普及,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再结合图,可说的很多。)
板书:听诊器,请学生看老师写每一个字,注意边看边记。
过渡: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听诊器,那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呢?又是谁发明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3分钟自由练读课文,对照书后的生字表,读准生字的音,努力做到读正确、通顺,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不随意停顿。
2、学生对照要求自由练读。
(限时读书,较之于没有时间要求放手让学生读,有其自身的优执。时间的紧迫,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这短短几分钟内集中注意力,使阅读的效率达到优化。)
3、指名分节课课文。
4、对照提出的读书要求,评议。
(学生能不能有效地听,在于有没有具体的听的目标。正因为前面读书时提出明确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听的时候便有了听的标准,此时能够对照标准来评议某某同学读得怎么样,听得出别人读书存在的问题,于他们,也是一种收获,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
三、再读课文
1、对照刚才评议时同学提出的存在的问题,再读课文,2分钟。要求全部做到读得正确通顺,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来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就更好了。
(别人读书存在的问题也极有可能就是自己的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再有意识地练读,能较迅速地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语感较佳、语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则可以向着第二个目标------绘声绘色努力。分层次的要求,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提升。)
2、指名分节读课文。
提出听的要求:一听,听有没有做到正确、通顺;二听,听哪里有高低快慢的变化,你欣赏怎样读?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 此时提出“二听”的要求,在于引导学生边听边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文章词句中蕴含的深意和感情,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各人读书的情况,大家自由评议。
在学生读不出、品不出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范读,较夸张地强调某些字词,引导学生品读、体会。
重点引导这几句的读和悟:
(1)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地去,心里十分难过。
(“十分难过”,学生能品味到雷奈克医生的善良和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
(2)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如果......就......”是个新的关联词语,学生未能读出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个词来说几句话。)
(3)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他整日思索着。
(“整日思索”体现了雷奈克强烈的责任感,非常尽职。)
(4)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
(“!”表现了什么?这里面蕴含着的极度兴奋和喜悦。)
(5)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两个“!”,兴奋,激动,喜悦,学生体会到了之后,就能读好这个“啊”了。)
(6)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
(“又发现”说明了什么?这是老师有意识地提出来的。只是,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并不能理解,有的说因为笔记簿做的听诊器不便于揩带,要改进;有的说笔记本不牢,不便于出诊,等等。于是,暂时放一边,说好等能够复述课文之后,再来探讨为什么要“又发现”。)
(在引导理解上述句子时,随机地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读文。有时一个词,有时一句话,有时一段话。)
{这里就下课了,第一课时暂结束。}
四、复述课文。
1、用8分钟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求能够完整地复述课文;如果能够绘声绘色地复述,就更好了。
(学生练习复述的时候,因为有时间限定,而且有两个分层要求,都练得非常投入。在还有1分钟的时候,请学生暂停,默想一下整篇课文的内容,想不起来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这样避免复述的时候学生像背课文一样,想不起原句的时候只能愣在那儿的状况,使学生能够有差异体现。)
2、指名复述。
(一生较为熟练,但更多地像背书,少了复述的自如和投入;第二个学生复述得比较好,尽量用了课文中的句子,适当地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复述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3、组织评议。
4、反馈。
(因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很多的人来复述。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也为了给复述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特用三个问题组织反馈。)
(1)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2)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
(三个问题之中,较有难度的是第三个问题。能较有条理地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解决了。因此特意请了一个学习水平较差的同学,。边解答边引导,特别强调“紧贴”一词不能少, 以此一步一步带动一批后面的学生理解课文;再请一个学习水平较好的同学,简洁完整地讲一下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的经过。)
5、提升。
(1)为什么雷奈克能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课文要通过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道理。
学生能从他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勤于试验来感悟。)
(2)再来看这个“又发现”,这时,你能读出什么?
(此时,再结合上一节课的问题“又发现”进行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他永不满足,不怕失败的精神,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取得成功。)
五、学习字词
1、雷奈克就是这样一个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的人,正因为这样,他取得了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而他因此也被后人牢记于心。我们也要像他这样,仔细观察,用心思考,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2、先来看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哪些。
(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对有些词适当组词。)
3、就这些词语,用2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默写。
4、指名一男生一女生到小黑板默写,其他同学自己默写。
5、校对,修改。
(生字词的教学,可以随机地穿插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本篇课文的生字词相对简单,对学生的初读课文并没有多大困难,所以可以放在最后进行教学;如果生字词相对较难,则可以在一开始就组织教学,然后再开始读文,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id=1810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篇2
雷奈克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对工作极负责任的医生,当他“看到许多病人痛苦的死去,心里十分难过。”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整日思索着。”
雷奈克是一名医生,是一名爱观察、肯动脑筋的医生,当他看到孩子们在玩跷跷板,他亲自实践,并得到“声音果然是沿着木板传了过来”,进而发明了听诊器。
这些,正是孩子们阅读这篇文章所需要的精神积淀,积淀这些高贵的品格,将让影响孩子们一生并一生受益。为此,教学中,结合语言训练,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自读兴趣
首先板书课题,再让孩子们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结合孩子们的回答板书:雷奈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然后激趣:小朋友们,这篇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了解,我们可以不学了。如果学,还要学习什么?结合孩子们的讨论交流,筛选一个主要问题:从雷奈克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可以出示彩图,让孩子说说看到的雷奈克是什么样子的,他的长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究竟有什么好学的呢?强化孩子潜心文本,用心思索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认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并做上批注:为什么这样值得自己学习?
三、汇报交流,朗读感悟。
1节
1、生汇报交流为什么值得自己学习。
2、感情朗读加深感悟:
a、你难过吗?为谁而难过?雷奈克为谁?为的是自己吗?
b、读读1节,读出雷奈克一心为病人着想的那颗心。(其余孩子专心倾听:如果你就是雷奈克的病人,你会不会被这样的读打动。)
2节
1、生汇报交流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2、感情朗读加深感悟:
读读2节,告诉老师雷奈克受到启发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结合读引导感悟:
a、“缓步”是怎样走?谁来表演一下。雷奈克为什么要“缓步”走?读读这句告诉老师当时情景。
b、想象: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传了过来,此时会怎样说?再读读“雷奈克试了试……马上跑回医院。”
c、两个感叹号读出了什么?再读读体会雷奈克高兴的心情。
4节
1、生汇报交流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如孩子有困难,可以适当点拨:雷奈克是不是就满足于用纸卷听病人内脏的声音呢?
2、读读4节加深体会。
四、创设生活情境,迁移练说。
首先老师激发兴趣,让孩子们说话有交际目的:有一天,老师去了医院,医院有位白胡子医生老爷爷问我:“嗨,这听诊器真管用。不知道当初是谁发明的?你能给他讲讲吗?现在老师就是那位白胡子老爷爷,注意讲的过程中,老爷爷可能有问题要问!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篇3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们听说过听诊器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和作用。
2、你们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儿的吗?
板书课题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3、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进行自学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它是什么样子?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4)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交流“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它是什么样子?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2、指导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小结
四、学习生字
1、读生字,分析字形。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8
赵庆娟 发表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故事,讲的是一位叫做雷耐克的医生,从生活中的一个偶然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教学中,主要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着课题质疑: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 发明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来学习课文,学生学得颇有兴致。
在学习课文重点段落第二小节时,有的学生忍不住将头贴到了桌面上,以做试验,看到这一情景,我临时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让一个同学在一头用铅笔轻轻地敲,而另一个同学则在另一端听,学生听得很投入……学生通过自己的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id=3766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来自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听诊器发明的过程。
2、通过诵读感悟,知道任何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实践的道理。
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二、理解课文内容,弄清听诊器发明的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认为雷奈克之所以能发明第一个听诊器,取决于哪些条件?
2、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从“整日思索”体会他对人类健康的关注和对医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
指导朗读他的有关想法。
游戏触动灵感。从“缓步”说明他连走路都在考虑问题。
指导朗读“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体会他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从“又发现、改成、做成”等词语体会他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4、相机指导朗读。
三、开拓视野,阅读故事。
指名介绍学生搜集来的有关科学家的发明的故事。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雷奈克)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篇6
教学实录:
师:出示课文后的词语。
生“开火车”读。
指名读。
师: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看看图片,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说说。
生:两端是喇叭状的空心木管
师:雷奈克发明这样的一个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师:“整日思索”什么意思?(板书)
生:整天想
师:整日思索什么呢?
生: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
师:什么变化?
生1:人体内脏的变化
生2:人体内脏的异常变化
师:为什么要整日思索这个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
生: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师出示: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师:“异常”是什么意思?
生:不同平常的
师:可是,内脏的异常活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可如何是好?雷奈克又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保受折磨呢?他一定绞尽了脑汁。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1:我真没用,竟然连病人的病都治不好。
生2:要是我能早一点发现,也许就能治好他的病了
生3:要怎么样才能救这些病人呢?
……
用“如果……就……”替雷奈克想想办法
生1: 如果我能治好病人的病就好了。
生2:如果我能早一点发现人体内脏的异常变化,就能治好病人的病了。
生3:如果有什么方法能发现人体内脏的异常变化,就好了。
师:你从中知道了雷奈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是一个善良的人。
生2:他是一个关心病人的人。
生3: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生4:他是一个一心想着病人的人。
……
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心中的感受。
师:那么雷奈克是怎样发明第一个听诊器的呢?自由朗读第二段,了解发现的经过,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交流。
生1:雷奈克发明听诊
我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