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教学预案
《春日》教学预案(精选13篇)
《春日》教学预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4、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题,认识作者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春日》。
2、你知道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展示,认识作者。
二、走进古诗,读通古诗
1、这首诗,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里面也有些很容易就读错的生字词,请小朋友们好好读读,把它读准了。
2、开火车检查朗读。
3、多种方式朗读。
三、品读古诗,感受诗境
1、用我们昨天学到的方法,好好品读诗句。你能品读哪一句就选哪一句,如果把握够大,还可以多品读。
2、学生用《咏柳》中学到的方法品读诗句。
3、汇报。
(1)“胜日寻芳泗水滨”
①谁品读这一句的,你来说说你理解到的诗意。
②生汇报:胜日:原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泗水滨——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泗水一带。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到泗水水边春游。师补充: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
(2)“无边光景一时新”
①谁品读这一句的,你来说说你理解到的诗意。
②生汇报:光景:美丽的景色。我觉得这句诗的意思是: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③师:诗人到底看到了哪些焕然一新的春景,谁来说说。看到这样的春景,你的心情如何?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①有谁是品读这两句的,来说说。
②等闲:轻易,随便。总是:都是。东风:春风,我觉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等到你要真正知道这是春风的缘故,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之后。
③师补充: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
4、播放音乐,指导朗读
(1)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中不自觉地读起来了诗句。
(2)课件展示古诗的节奏。
三、升华诗意,感受情感
1、你猜对了诗人在写这首诗的心情吗?你用哪些诗句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对的。
2、生理由一:胜日寻芳泗水滨中说到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去踏春,心情肯定是好的。理由二:无边光景一时新中说到诗人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春景,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的心情难道还会不喜悦吗?理由三:万紫千红总是春中说到作者看到的是万紫千红般的春天,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3、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加以表扬。
4、再次体会诗人的感情。
5、在这样美丽的春天里,你最想做什么事?
《春日》教学预案 篇2
本节课的背诵目标、识字目标、情感目标成功达成。但是诗文的理解方面还是不到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较到位。我采取学生自读,学生范读,老师评价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诗,指导学生从诗文的节奏入手,感悟韵律美,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当堂都能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接读的方式,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够有节奏的背诵古诗。
3、个体的示范性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本节课的诵读部分采取学生相互影响的方式,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泛读,起到教师泛读的效果。自读之后,指名本班的张国帅、胡瀚远、孟成存、李旭辉等朗读方面比较好的学生泛读,提示其他学生找找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起到整体的修正。我发现这个方式很好,比老师的泛读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习作用是无限的。
4、通过小组赛学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默写古诗。我觉得这些都是这节课比较好的部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式:
1、对诗意的突破不够,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级的.中上等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诗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体修好后,下次古诗的教学我将试着采用多媒体图画的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要抓住这一点。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2、《春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的诗意学生理解不够,同时对这首诗写实的部分找的不准确。回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我对本诗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上课之初我只介绍了朱熹,点明这首诗是朱熹春日郊游时写的。没有点明朱熹的写作特点。导致学生对本诗歌有模糊的理解却说不出来。
在此,我对古诗教学还有一些疑惑,在三年级阶段,如何把握好诗歌意境与诗词分析之间的度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不是逐句的分析,应该是对诗文的整体感知,但是还要让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到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
《春日》教学预案 篇3
《春日》教学反思
经常听富有经验的老师上古诗课,整堂课充满诗情画意,听得我是如痴如醉。回来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就以朱熹的《春日》开刀吧!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
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
也许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其次,也许读的还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还在春外!
《春日》教学反思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教学导入也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段时间,在教学《春日》这篇古诗时,无意间的一个引入,使我有了很大的启发.
课前唱歌时分,学生们正唱着动人的歌谣《春天在哪里》,那歌词里反映的内容,跟这节课正要上的《春日》所要反映的意思很是相同,现成的材料为什么不好好利用
师:同学们,你们的歌声真好听!
生(个个高兴极了)
师:老师有一问题,能不能告诉老师
生(迫不及待的样子)
师:你们,刚才唱的歌名叫《春天在哪里》是吧 (是)那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
生:我知道,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生: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生:我还知道,春天在那小朋友们的眼睛里.
师:谁能说说春天到底在哪里 其实歌曲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生:春天无处不在,到处都是春天!
师:是呀!春天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春天无处不在,到处是春天的印痕!今天我们要不学习一首的古诗《春日》,现在老师请你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想想在诗人朱熹眼里,春天又在哪里呢
学生开始带着浓厚的兴趣自主阅读《春日》)
这一导入,之所以能牢牢吸引住孩子,经过课后反思,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它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使"春天在哪里"这一歌曲内容与古诗所要阐发的共同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自然地切入,灵巧地过渡!其次,它实现了学科间的巧妙融合.众所周知,各学科间的内容,有许多共通之处,甚至有些内容是重复的,比如"春天在哪里"这样的教学内容,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都有涉及,以上导入,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学科间内容上的共性,实现了教学内容,认知水平,情感价值观的迁移,从而找到本首古诗教学的突破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春日》教学预案 篇4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春日》。指黑板上的板书。
先复习一下第一首诗,谁能背给大家听,指名背古诗《咏柳》,至少找三个同学背诵,小天,娄丹,万港,江南。一起背。
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咏柳》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咏柳》这首古诗主要是通过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我们现在看看第二首古诗《春日》又是写什么的?
打开课本,翻到第6页,做好读书的姿势,大声朗读这首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师:看屏幕,出示古诗《春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小天,贺晴,万港。读得字正腔圆,大家一起读一遍。
师:感觉这首诗是写什么的?
生:我感觉这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色彩的。因为里面有一个词——万紫千红。
生:我认为除了写春天的色彩,还写了东风。
生:其实这首诗就是描写春天美景的。
老师:你们说的都对,下面我们就仔细品味品味,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春天美景的。
师:先看题目——春日。找同学读题目,一起读题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春日就是春天。
生:题目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师:在春天里干什么呢?我们看第一句。屏幕出示。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找三个同学读,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胜日寻芳泗水滨。
师:看看书上的注释,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和桌友交流一下。
谁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在一个好日子,作者出去游玩。
学生:在一个好日子作者到泗水滨去游玩。
老师:理解古诗要灵活,想象一下,这个好日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
学生:风和日丽的一天。
学生:艳阳高照的一个春天。
学生:春暖花开的日子。
学生: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一个春天。
老师:同学们真会想象。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对你理解这句话会有帮助,屏幕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lù ,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fù,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老师:我们再看看这句诗,再找个同学读一读,一起读一遍,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老师:这句话中的“滨”是本课的生字,看老师写一遍,边写边提醒。拿笔,在本子上认真写两遍。可以组成什么词?海滨,湖滨,湘江之滨。
老师:知道诗人是谁吗?
屏幕出示——朱熹。
你对朱熹有哪些了解?
学生:朱熹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学生:朱熹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学生:朱熹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
学生:朱熹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大诗人朱熹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在泗水流域,他看到了什么呢?屏幕出示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
谁来读一读?找三个同学。
一起读一遍。
结合注释想一想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先给桌友交流一下。
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泗水滨风光无限,景色新奇。
学生:作者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光,感觉眼前一亮。
老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参考一段资料。
看屏幕,自己小声读一读。“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老师:再看这句诗,一起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泗水滨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老师:想象一下,作者会看到什么新鲜奇丽的景色?
学生:我想作者会看到青青的草地,上面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非常美丽。
学生:我想作者会看到高高的垂柳,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
学生:我想作者会看到粉红粉红的桃花,雪白雪白的梨花。
学生:我想作者会看到田野开满了金黄金黄的油菜花。
学生:我想作者会看到五颜六色的郁金香。
老师:同学们想象得真美!
我们把前两句诗连起来读一读。屏幕出示。
大家想一想:作者在泗水滨游玩,看到了春光无限,到处都是美景,大地一片生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学生:高兴,兴奋。
学生:心情愉快,舒畅。
学生:激动,陶醉。
我们看看大诗人朱熹是怎样赞美眼前的美景的?
屏幕出示后两句,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一起读。万紫千红的“紫”是生字,看老师写,边写边强调。拿笔,在本子上认真写两遍,谁能说说,“紫”可以组成那些词?万紫千红,紫色,紫红,紫葡萄。紫外线,紫菜。
参考注释,琢磨琢磨,体会体会,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先和桌友交流交流。
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
学生:“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学生:“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
学生:“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老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
看屏幕,小声读读这一段资料。“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老师: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屏幕出示,指名读,一起读。
谁能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找两个学生说。
学生: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看屏幕,我们一起走进万紫千红的春天,播放图片。
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春天真美!我想高歌一曲,来赞美这迷人的春天!
学生:春天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学生:春天的景色太迷人了!
学生:春天真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季节!
学生:春天像一个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朱自清的春。
学生:春天真美!大自然真美!
学生:春天太美了!我爱春天!
学生:真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学生:现在正是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要珍惜这大好春光,好好学习!
老师:春天美,你们说的更美!
那我们怎样才能把诗中的美读出来呢?
学生:要做好停顿。
学生:要读出节奏感。有快有慢,有高有低。
学生:要读出重音,比如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要把总是这个词读重。
学生:要读出诗的韵律美。
老师:同学们懂得可真多!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像你们说的那样读出节奏感,读出诗的韵律美。
屏幕出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先自己体会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老师:我觉得这么美的诗就应该把它藏在脑子里,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谁先背诵下来。
谁已经会背了。
指名背。男生背一句女生背一句。男生背前两句,女生背后两句。一起背。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特点。看屏幕: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自己看看,了解一下。
老师: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不知
《春日》教学预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