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2024-06-051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通用17篇)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1

  梅岭小学 2006  —  2007 年度第 二 学期研究课记载表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执教者许文燕教学日期5月16日教   学   设   计16、《天鹅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课文重点段落。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增强爱护鸟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品读感悟,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增强爱护鸟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出示天鹅图片,谁来把课前你收集的关于天鹅的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2.揭示课题。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上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板书:天鹅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2.读课文,讨论交流:《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三、直奔重点,以情施教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小结: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五、六、七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第五自然段(1)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引导学生扣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发表见解,相机作如下点拨:“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腾空而起”,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石头似的”,真的是石头吗?(2)老天鹅这样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板书:勇敢 奉献)读到这里,老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咱们来夸夸它。(出示填空:你真是一只____________的天鹅,你_______________!)(3)师范读,生想像: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4)师: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我们目睹了这一幕,没有理由不读好它,大家读。第六自然段(1)面对这样一个舍身为群,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点拨:破冰勇士(2)导读第(1~4)句。讨论:为什么说老天鹅是顽强的“破冰勇士”?(3)讨论:读了这部分课文,我们仿佛看见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的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4)出示插图。这就是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5)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6)讨论:每只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拼搏 团结)第七自然段(1)导读第七自然段。(2)讨论: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又是在说什么呢?四、回环整合,深化感知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2.讨论: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板书:端 挂(30)]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3.扣住“深情”,读好第八自然段。五、发出倡议,延伸学习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评 课 情 况在教学中,可贵的是: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主“导”上,当同学们的思维出现阻塞时,教师没有迫不及待地问答案,而是用体会重点句子含义的形式去疏导,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体会。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紧紧把握文章的线索,处处扣住作者的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作业中的写话安排的适时,意图明确,体现了书香课堂的初衷。不足:老天鹅“重重地扑打”,年轻天鹅怎么能“呆呆地”看着呢?文本有问题,教师要有质疑文本的意识。评课人:赵月华 孙燕 丁晶 谢仁萍 王锁欢 周乐 马俊林 赵小华 丁秀琴 邱萍 陈钟教   学   反   思《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了一群天鹅在迁徙途中遭遇断食,一只老天鹅带领群天鹅群奋勇破冰觅食的事情。那只老天鹅勇敢顽强的破冰场面生动而又鲜明,充满震憾。在教学之前,我在想,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们也能有这样的感受,让文本对他们真正地震憾一次呢。在教学时,我并没有从斯杰潘老人引入,而是由课题直接引入,让学生说说课文是写“天鹅(勇敢顽强)(破冰)的故事。”然后直接教学“破冰场面”,在教学破冰场面时,适时引入当时的环境,即寒潮降临情景。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个破冰场面。破冰场面又有三小的情景场面,即老天鹅破冰,群体破冰,觅食图,这三个小场面中,当然老天鹅破冰最有感染力,所以这个片断教学也应扎实重点地教学。教学这片断时,我采取“读出真实的画面”“能感悟到画面中老天鹅的勇敢顽强”“再把自己脑中的画面,心中的震憾读出来”。想达到这程度,必须扎实有效地组织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真切地对话。也必须得从细到,从那富有活力的词语入手,如“腾空而起”应是什么的气势,“重重地”又是怎样的形象,“石头似的”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让学生说说一把老天鹅比作石头这准确吗?从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天鹅此时已不把自己再看成是天鹅,而是破冰的工具了,它和石头一样,都是不怕疼的。当然不怕疼并不是说不疼,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是拳头脚撞击冰好像还能承受了,而如果就是让自己的胸脯直接撞击,恐怕半米高我们就无法承受。就是从这些细节中,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它的顽强破冰精神,然后让学生再把这种理解,这种敬佩读出来。让学生能从抽象的文字符号中,读懂生命的意蕴。然后又能把这个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让他人也为之震憾,这就是我要继续追求的语文教学之路。 备 注 1、填写内容字体均为宋体字,课题字号为小二号,其余为小四号,单倍行距。2、填写完毕请自行保存,打印输出一份上交存档,纸型a4。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5—7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导读课文时,重在指导学生会阅读天鹅破冰的场面描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教前准备: 有关天鹅的图片、天鹅破冰场景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天鹅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

  2、谈话激趣。

  谁能说说天鹅是什么样的鸟?出示图片。师简介。天鹅会有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指导

  1、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天鹅用身体破冰的故事?

  2、讨论交流,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听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关于天鹅的什么故事?

  2、(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二、精读

  1、自学思考:天鹅破冰的故事中,最能让你感动的是哪几个小节,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自读思考。

  3、交流,确定为5——8自然段。

  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这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

  讨论:为什么找出“腾空而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板书:顽强)

  (3)怎样才能读出老天鹅勇敢、顽强的奉献精神?试试看。

  第6自然段

  (1)导读:这时,别的天鹅——,它们——,瞧着——,只听得‘嚓——嚓——’,冰层——,接着——,冰面终于——。这位——沿着——水面——。

  (2)出示: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

  讨论:这里的“破冰勇士”是指?为什么说它很顽强?

  (3)齐读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的前四句。

  (4)讨论: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这么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生命在一次、两次、无数次地扑打冰面,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5)过渡:而这群天鹅正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下面的故事证实发这一点,指名读。

  (6)观察插图,这是关于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同桌合作,一个看图听读,一个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7)指名读,其它同学看图想象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

  (8)讨论:这群天鹅干得怎样?(板书:都投入齐心欢快)这群天鹅怎样?(团结)

  第7自然段

  (1)在天鹅们齐心协力、奋不顾身地努力下,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块很大的水面,天鹅们终于可以找到吃的,它们——(导读)

  (2)读到这“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水面。”你想说什么?

  (3)指导读

  三、复述

  1、课文5、6、7小节生动地再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就像我读了这篇课文迫切地想介绍给同学们一样,你们也一定想告诉别人。下面我们分小组练习复述。

  2、指名复述。

  四、精读第8小节

  1、同学们,我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感受一定更深,找出来读读。

  指名读,出示:

  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2、讨论:老人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呢?如果你是这位老人,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

  3、再读第8小节,提示“深情”。

  五、精读课文本1—4自然段。

  1、说说故事是由什么引起的。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共有几句话,试着给这段话分层。

  3、指导朗读课文本1—4自然段。

  六、欣赏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3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看到"天鹅",我们不禁会联想到那只可爱的丑小鸭?想起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丑小鸭》?《天鹅的故事》不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却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读一读课文《天鹅的故事》,想一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天鹅的故事》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在贝加尔湖畔,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全部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而又感人的场面。读着课文,那一幕幕情景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次次让我们激动,让我们从心底里感觉到天鹅们的那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这样一个有关天鹅的故事,是俄罗斯老人斯杰潘讲给"我"听的。再读一读,看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写"我"结识了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并到他家作客。

  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斯杰潘老人向"我"讲述一群天鹅破冰觅食的故事。

  第二部分,我们又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它分为四层:

  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叙述了事情的起因。

  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叙述了由于湖面结冰,无法捕食,所以天鹅们在讨论生存大计。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层,叙述了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冰面,其他天鹅在老天鹅行动的感召下也加入了破冰工作,最后取得了破冰的成功。这是故事的继续发展和高潮部分。

  第八自然段为第四层,这是故事的尾声,写了斯杰潘老人被刚才的情景感染了,对天鹅产生了喜爱和敬佩之情。

  读了课文第二部分,你觉得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是不是课文的第五、六、七自然段?这几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它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那感人的一幕。同学们要认真地读一读。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精彩片断(一) 点评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 把"老天鹅"比作"石头",形象地写出了天鹅向

  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 下冲的力量之大和义无返顾。

  可是它没有飞走,而是

  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 写冰面都颤动了,突出了老天鹅撞击的力量之大

  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

  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

  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 用省略号点出了撞击的次数之多

  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

  【欣赏】

  读着这一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老天鹅不断地张开翅膀,腾空而起,然后重重地扑打着冰面……整个情景是那么的惊心动魄。老天鹅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到震撼。

  课文一开始就用"可是""而是"等词,造成一波三折之势,扣人心弦。紧接着用"像石头似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天鹅扑打冰面的样子,表现了老天鹅的毫不畏惧和坚定的信念。"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更是以"镜子般"与"颤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冰面的变化,衬托出了老天鹅撞击冰面的力量之大。最后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一句,极写出了老天鹅撞击冰面的次数之多,是不停地,一次又一次。

  整个一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却通过对老天鹅撞冰时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天鹅的勇敢和奉献,简洁而动人。

  精彩片断(二) 点评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用 身体去撞冰,这是多么的难

  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 以想象,"呆呆地"形象地写

  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 出了别的天鹅被老天鹅的举动惊住了。

  只听到'嚓--嚓--'冰层

  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 有层次地写出了冰面的变化,

  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 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不停地扑打。

  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

  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

  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这里写出了参加破冰的天

  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 鹅越来越多,从反面衬托出了

  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 老天鹅行动的感召力之巨大。

  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

  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 把天鹅的声音比作劳动的号

  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 子,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的热闹。

  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

  来阵阵'克噜--克哩-

  -克哩'的叫声,就像那

  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

  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欣赏】

  课文先通过对别的天鹅"惊住""呆呆"的神情的描写,反映出了老天鹅破冰举动的巨大震撼力,渲染了整个场面的气氛。

  然后运用"只听到""接着""终于"等词,点出了冰面的变化,由"一条小缝"、"又裂开一条小缝",到"塌陷""出现一个小的冰窟窿",再到"冰面在慢慢扩大"。冰面的一点一点的变化,强烈地衬托出了老天鹅扑打的力量之大,以及扑打的次数之多,是连续不断地扑打。这就鲜明地点出了它是一位真正的"破冰勇士"。

  最后,以天鹅们逐渐加入破冰的工作,进一步突出表现了老天鹅破冰举动所产生的感召力之巨大。"那样齐心""那样欢快""迅速扩大"以及运用比喻来写天鹅的叫声,渲染了整个破冰的场面,表现出了天鹅们团结拼搏的精神。

  以上一段,由面到点再到面,把整个场面的气氛、变化,描写得细致而富有感染力。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比喻

  习作时,为了使描写能够生动而具体,或者为了使句子的表现力更强,有时我们常常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比喻,或者叫打比方。

  像课文中的这样几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1、"(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2、"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第一句把老天鹅比作石头,形象地写出了老天鹅落下的情景,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老天鹅扑打冰面之举的壮烈;第二句则是把天鹅的叫声比作劳动的号子,形象地写出了整群天鹅破冰时热闹的情景和气氛。如果不打比方,这样写"(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没有刚才那样生动而形象了。

  再读一读以上两个比喻句,你还会发现它们都用到了"像"。这个"像"是比喻句的一种标志,我们把它叫做比喻词。除了"像"以外,还有"如?quot;、"好像"、"像……一样"、"像……似的"、"是"等等。

  当然,运用比喻时,不一定要用比喻词。如课文中"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这两句也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前者把"冰面"比作"镜子",后者则把"老天鹅"比作"破冰勇士",但它们都没有用到比喻词。

  现在,你对比喻了解了吗?知道它的好处了吧!的确,运用比喻,能使我们写的句子更具体、更形象,能给我们的习作增加亮色。在习作时,你也可以尝试着用一用,但得注意比喻要恰当哦。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读了《天鹅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也被感动了,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题目自拟。2、天鹅破冰的经过,课文写得很精彩,也很感人。假如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来记叙这件事呢?请根据课文,以天鹅的身份来改写这篇课文,写出当时的情景。

  附:课后练习4提示:

  ①"破冰勇士"指的是老天鹅;因为老天鹅是用身体和翅膀去扑打冰面,而且是不停地在扑打,所以说它很顽强。

  ②因为老人目睹了天鹅们为了生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英勇破冰的劳动场面,这情景让老人感动了,使他从心底里喜爱上了天鹅,所以他没有开枪,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4

  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三情”(教师、学生、文本)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2.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受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精神的深刻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情感的滋润,心灵的洗礼,感受生命的可贵。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敬重之情,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秀语言文字、受到精神境界陶冶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 师:还记得《生命桥》这篇课文吗?学生纷纷谈感人场景。

  师:还学过哪些描写动物的文章,同样令你感动的?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答。

  师: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题目是《天鹅的故事》。出示天鹅图片,谁来把课前你收集的关于天鹅的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

  2.谈话引导: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

  [设计意图:对学过课文的回忆和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初读。

  认读生字词;

  提出疑难,相机点拨。如:莫斯科、俄罗斯、贝加尔湖。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对这样情满全篇的文章,初读必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究、质疑、交流,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图。]

  ( 第二课时 )

  三 直奔重点,以情施教

  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简短的开场白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渲染了本课学习的氛围,启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

  小结: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5、6、7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

  第5自然段(投影映示这一自然段内容)

  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

  引导学生扣住“胸脯和翅膀” 、“腾空而起”、“石头似的”发表见解,相机作如下点拨:

  “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

  “腾空而起”,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增加下落的冲力,使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力量更大。)

  “石头似的”,真的是石头吗?

  老天鹅这样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板书:勇敢  奉献)

  师范读,生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师: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我们目睹了这一幕,没有理由不读好它,大家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 ——“老天鹅带头破冰面”,提领而顿,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惊天动地的壮举,三个维度也在教学中自然交融。)

  第6自然段

  面对这样一个舍身为群,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点拨:破冰勇士

  导读第(1——4)句。讨论:为什么说老天鹅是顽强的“破冰勇士”?

  讨论:读了这部分课文,我们仿佛看见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出示插图。这就是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看能不能打动他。

  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讨论:每只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拼搏  团结)

  [设计意图:直奔重点段,以“情”为切入点,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咀嚼文中语言的匠心之处,使学生动情地进入角色,达到深切感受文章的“情”,领悟其中的“理”,形成“三情”共振。]

  第7自然段

  导读第七自然段。

  讨论: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又是在说什么呢?(设计意图:文中前后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声外有音,言外有意。教师放手让学生循声读文,比较、体验、建构,组织交流讨论,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4、这是一群美丽的天鹅,这是一群可爱的天鹅,我还要说:这是一群可敬可亲的仙鸟,她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赞歌!让她们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吧!(观看课件)

  [设计意图: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既建构文本的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

  四 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

  2.讨论: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3.扣住“深情”,读好第8自然段。

  五 配乐赏读,总结全文

  天鹅群为了生存,在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斯杰潘老人也被天鹅们的那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为了团队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天鹅唤醒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使他认识到了鸟类是那么可爱,那么需要人类的保护。

  六 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交流。(下课后把你想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回环整合,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和有创意的写作实践。)

  老师读完课文,是怎么思考的呢?这里有四个答案,你们猜猜看,哪一个是老师写的?(1)斯杰潘老人认为天鹅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人类应该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2)老天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为天鹅群打开生存之门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使他不忍心伤害他们。(3)斯杰潘老人看到了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和团结,具有人类一样的精神和品格,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4)斯杰潘老人从天鹅在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壮举中,感受到了天鹅那样的鸟儿也闪现出生命的光辉、闪现出生命的美,为自己曾经伤害过它们而感到惭愧、自责,从此放弃了猎枪。

  学生回答后告诉他们:实际上这四个答案都是我的,我读一遍写一个答案,我每读一遍就写一个答案,这些答案一个比一个深刻。读书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读完的,是一辈子的事情。

  七、发出倡议,延伸学习: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二、写一条有关爱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标语。

  [设计意图:课文学完了,学生仍被天鹅的精神感染着,被作者的赞美之情感动着,抓住这一契机导写倡议,既升华了学生情感的余韵,又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摒弃琐碎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真正做到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不进行权威的评价,而是和学生进行商讨式地交流,语言尽可能合理巧妙,一针见血,旁敲侧击,循循善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关键词,重点句的理解上,进行“精耕细作”。这种由形式到内容,由语言到思想,由表及里的理解,使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现象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渐渐交融,为学生情感积累做了有效的铺垫。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加上我本人教科研水平有限,学习新课标不够深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附板书设计:

  天鹅的故事

  一只老天鹅     腾空而起   扑打水面     勇敢  奉献

  一群天鹅       齐心协力   一起破冰     拼搏  团结

  《天鹅的故事》第二教时说课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教育我们要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细节,一副是老天额的特写镜头,一副是鹅群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本堂课就是围绕这两处展开的。

  在教学时,注意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以情导入,抓住情感的震撼点,让学生的认知情感不是停留在场景的渲染上,而是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一开始,就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时什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调。

  二.品味探究,从课文的精彩片段中领悟高尚的人物形象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学生从重点词“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重体会到了老天鹅在用自己的生命与冰层较量,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接着学生进行了个别读、小组读,在评议的过程中,在让学生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天鹅品质的崇高与精神的伟大。又结合课文插图,围绕天鹅集体破冰的激动场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得天鹅们团结拼搏的精神深深扎根学生的心中。

  三.补充空白,促进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升华自己的情感。当同学们为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围绕斯潘杰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语言实践得到拓展,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5

  访俄期间,我在莫斯科认识了来自贝加尔湖的俄罗斯老人斯杰潘,他请我到他家去作客。

  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就好奇地问:“您老喜欢打猎?”

  老人点了点头,说:“是的,但那是30年前的事了。

  有一年初春,我背着这支,在贝加尔湖畔的沼泽地打野鸭。

  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

  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再找暖和的地方。

  我在湖边转悠了好半天,一无所获,感到十分扫兴。

  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叫声:‘克噜——克哩!’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大群天鹅。

  “天鹅群刚好落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它们为什么没有走呢?我瞪着眼睛,想看个究竟。

  只见天鹅在冰上互相呼唤着,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

  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

  只听得‘嚓—— 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

  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

  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

  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 —— 克哩 —— 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

  就好像听了谁的命令似的,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

  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说到这里,斯杰潘老人停住了,喝了口茶,然后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从此以后,这支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6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每当提出复述或概括的要求时,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很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学生有畏难的情绪;教师的要求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教师态度不亲切,学生怕讲错等等。究其进一步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还是教师的问题。读了薛法根《天鹅的故事》的精彩展开,不仅让我领略了名师在课堂上的风采,为我拨开了云雾,也更加明白了一节课的精彩在于过程。

  [情境描述]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呢?

  [学生静静地阅读、概括。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自己概括的故事?

  生:[教师将学生写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临。经过:老天鹅和一群天鹅破冰的事情。结果:斯杰潘老人背着枪走了。

  师:[边点评边帮学生修改]你写了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师也有三句话:一是删去“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词,三句话就连贯了。二是“寒潮”与“突然”调换一下位子,删去“的事情”。三是故事还没结果:老人走了,天鹅呢?不见了![生笑。]再听听别人的看法,把结果改一改,好吗?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他们成功了。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你赞成吗?[生点头。]

  生:老师,我觉得“敲打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词更准确!改!

  生:老师,天鹅是一次又一次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多重要啊!加!

  生: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鹅一起扑打的。

  师:多好的建议啊!这句话添在哪儿呢?

  生:添在使湖面……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

  师:“齐心协力”用得妙!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他们成功了。

  师:你看,这样一修改,故事就清楚、明白了。 谁还想来交流?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结了冰,天鹅没有吃的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后来其它天鹅一起破冰找吃的。最后,他们有吃的了。

  师:没吃的,找吃的,有吃的。[生笑。]这就是起因、经过、结果!“没吃的”才破冰!你抓得准!当然,最好不要老想着用这个“吃的”。[生大笑。]现在,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仔细读一读、改一改,注意:要学会吸取别人的长处,把好词好句“偷过来”!

  [学生快速进行修改,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修改。]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结了冰,天鹅没有食物吃。一只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用自己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扑打冰面,冰面终于破裂了。天鹅们快活地捕食着鱼虾。

  师:看,修改一下就是不一样。“带领”这个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老天鹅。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其它天鹅也齐心协力,破开了冰冻的湖面,找到了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7

  浙江省余姚市老方桥小学 黄远国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引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在我们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读了许多故事,这一个个故事,给予我们思想上的熏陶,心灵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支撑,一个个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我们又将走进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真实而又感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二、检查字音,初读感知

  1.请你大声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开始。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啊,发现有些词语有点读不准,你能读准它们吗?指名学生读词,教师评价纠正,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再齐读。

  3.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你能说一说吗?是的,课文2—8自然段就写了这个故事。谁再来说一说呀?

  设计意图:通过读准、读通词句,从而疏通文本,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三、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1.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打过猎,你是从故事的哪个自然段读出来?(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这是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一)品读“老天鹅破冰”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请你先自己读一读,谁先来读。学生读,出示语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

  1.这是老天鹅破冰的情景,大家都找到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这是沉重的一击,你能把这沉重的一击读出来吗?(生边读边感悟这一击又一击的沉重,为什么可以把天鹅比作了石头,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课文3、4自然段还从哪些细节可以读出冰层很厚。)

  3.是啊,老天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沉重地击打这如此之厚的冰面啊,我把这段话整理了一下。出示整理诗句: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

  请你想像画面先读一读,谁先来读一读。

  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你来读——

  冰面没有破,再沉重些,你来读——

  冰面没有破,再沉重有力些,你来读——

  冰面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

  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浅层的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情景,感悟冰层的厚,老天鹅的义无返顾,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4.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 顽强意志坚强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命 希望

  (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 )

  5.提升品读。

  (1)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的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你来吟

  (2)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二)品读“天鹅群破冰”

  过渡语: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感到后悔,自责,对老天鹅油然而生同情与怜悯,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整群天鹅。(出示语段二:……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1.想像画面,读出画面。

  (1)这是整个天鹅群们齐心合一起破冰的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天鹅的故事》教研课(通用17篇)《天鹅的故事》教研课 篇1  梅岭小学 2006 — 2007 年度第 二 学期研究课记载表 学科语文年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