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
《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精选16篇)
《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 篇1
【设计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语文实践的经历,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从而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例实践】
下面是笔者教学《景阳冈》一课的教学板块。
一、制作小标题:概括内容
初读课文后,为了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请学生模仿古典小说中每个章节小标题的形式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加小标题。学生跃跃欲试,默读课文,划找词句,推敲语言,琢磨词句,捻得一字,很有成就感!于是在一阵紧张的默读思考准备后,学习成果出来了。学生加的小标题有:
1、晌午吃酒十八碗,不顾劝阻向虎山。
2、大虫抓人扑掀剪(精炼,抓住了精华。)武郎打虎踢打揪。2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大家的掌声祝贺。但马上有同学提出了修改意见:一是把吃酒改成 “豪饮”,因为“豪饮”更能突出武松的性格。二是“大虫抓人扑掀剪,武郎打虎踢打揪”不够压韵,该怎么该呢?没辙。我说,这个地方大家暂时还没有好的办法,没事,等我们深读课文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有新的灵感。学生点头认可。
那课文第四节呢,学生说内容太短,难以概括,是啊,总共也只有四行字。大家都在紧张的思考揣摩,忽然,姜力豪站起来,“有了!可以归纳为──打虎力尽景阳冈,一步一步挨下山。”一副得意的样子。
“好!”掌声!但是马上有人发现了疑点:“课文写的是“一步步挨下山”,一阵沉寂之后,马上有人打报不平了,“我认为用一步一步更能表现出当时武松打虎后的疲惫程度,课文不是说武松使尽了气力吗?因此“一步一步”比“一步步”更能写出武松当时有气无力的状态。
看来是要向施耐庵挑战了!学生们为这一同学的独到想法鼓掌!多用心的学习精神和状态啊!我佩服我的学生!
“还有第二部分呢?”学生意犹未尽,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太简单了!”“怎么概括呢?”“谁能想出真是施耐庵第二了!”学生在自我挑战,相互挑战。此时我知道教师该起作用了!“老师也想了一句,你们帮我填上后半句。”于是板书:笑店家( ),乘酒性( )给了学生跳摘果子的板凳,学生跳一跳马上对上了:笑店家(胆小如鼠),乘酒性(执意上路)。学生笑了,这是学习的成功唤起的成就感啊!
二、给连环画配解说词、说书:吸收语言
“老师这里有《水浒传》的连环画,请你们欣赏一回。”(播放连环画课件)“你们仔细读读文中武松和店家的对话,等会请你们给它配音。”学生朗读文中对话,练习对话表演。指名上台给连环画配音,随着图文并茂的解说,课文的语言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学生的头脑。
“老师,我想用说书的方式来复述这个故事。” 可能是受了《赤壁之战》的学习启发,解说刚完,又有学生“另劈蹊径”。好啊!李正一几乎是蹭的上来了,还从抽屉里拿出或许是早已“预谋”好的一把扇子。于是这个被大家称之为“相声大王”的李正一同学凭借一把扇子,一个“惊堂木”──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木质黑板擦而已,将文中的精彩部分──武松打虎的经过,老虎的“扑、抓、剪”,武松的“三闪”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真是叫绝!于是,下面的学生便坐不住了……
三、精心研读:正确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到此,学生对武松的英勇“壮举”可谓是体验颇深,课似乎也可以顺利“收关”了。但是如何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文中的武松形象,从而为学生阅读评价《水浒传》中的其他英雄形象起举一反三的作用,那么这课还没有结束。在绍兴唐茂盛老师的教学实践启发下,于是有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请你结合阅读课文的感受,用一个字来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学生写的字有:勇、猛、智、神、威等。“这些字中,哪一个最全面最概括地赞扬了武松?”学生比较出“神”字,进而提炼出研读专题:武松究竟“神”在哪里?从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来?用笔读课文(默读、点划),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处,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并落实训练。
【课堂补记】
1、酒量惊人:
学生找到课文的句子并说理由:“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2、胆量过人:
学生找到课文的句子并说理由:
⑴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⑵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⑶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3、力量超人:
学生找到课文的句子并说理由:“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揪……按……提……打……”训练读第11自然段:自由读、分角色读等。
4、机敏胜人: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第9自然段,结合上下文比较体会“闪”和“躲”哪个字用得好?从而体会到三“闪”表现了武松“机敏胜人”。
期间张舒同学猛地站了起来,我知道课文第三部分的小标题应该用“大虫抓人扑掀剪,武松打虎智勇全。”好啊,抓住点睛之语啦!刚才的存疑在这里得到圆满的解决。同学们猛然醒悟,纷纷叹服!
但是武松是不是就成了神呢?这是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候必须正确认识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做引领的,于是设置情境让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思考: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一只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武松也只是一个现实中人,但作者把人写得既形象传神,又真实自信。
5、课外延读:融入经典语言之海。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在课外认真阅读,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写一份200字左右的人物速写,下周进行交流。
【学生课堂感言】
我鼓足了勇气,老师终于请了我们组上去解说,我们按着刚才演练的方法出色地表现了武松的英勇之处,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我心里美滋滋的,原来语文是这么的有趣,真是太奥妙、太神奇了!
……
课堂上,同学们的读书声、笑声、掌声还在继续……
又一阵清脆的歌声回荡在教室里,下课了,我多么的不情愿,多么希望能够继续停留在品味语文的时空里……
──符瑞盛
老师用“列小标题”“解说”“说书”等教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喜爱语文课。学了这一课,我对武松有了更亲切的感受,以前读《水浒传》时,觉得武松是个神,有点盲目的崇拜,现在我知道了,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这对提高我的认识水平很有帮助。
──徐琦平
【教后感言】
语文学习是一种语文实践。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既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又是一种心智的活动。离开语文实践,能力无法形成,素养无从提高。
本课时就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引领下展开教学,把学习、运用语言做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制作小标题、给连环画配解说词、说书、精心研读、课外延读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成了活化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好抓手。
这样的语文实践,不是那种枯燥机械式的课堂训练,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下,融进了文章情感和内涵、包涵着学习主体者对学习浓厚探究兴趣的语文实践,是充满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因此这样的语文实践是情境性的、过程性的、综合性的,是活化的语文实践,是优化的语文实践。
有这样的语文实践的语文课,也一定是一堂学生自主的课,是一堂落实了工具性、体现了人文性的语文课,是一堂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课,是一堂不会脱离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课。
当然它的要义在“活化”两字。
《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 篇2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主要记叙了108条好汉之一的武松打虎的故事。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仔细分析教材,觉得文章对武松形象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也是本文的学习要点,在此先和大家共赏。
1、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不畏强暴、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文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
3、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
在写到武松突遇大虫的 “一扑”、“一掀”、“一剪”时,他的对策是 “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为什么不用“躲”字呢?
从表面看,“躲”和“闪”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们细细品析一下。就会知道“闪”和“躲”的效果是不同的:一是“闪”字表现了动作的准确。可见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刻画了鲜明的形象。“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的表现。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决不是重复词的雷同,而是更加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接着,描写武松用 “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再看最后武松下岗时是“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么一个“挨”字,真是无法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更好的动词所代替。它准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态。武松也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写,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
分析完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即备学生这一头也必不可少的,现对学生情况作如下分析:
1、了解学生有否读过《水浒传》,可能大多数同学有个大概了解,有个模糊的印象。
2、学长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学生还有困难。
3、学习书上某些古词语还不太习惯。
4、本单元要求提高默读速度需要巩固,但有一定基础。
所以,要在学生现有学习基础之上领会武松的人物精神,需要抓住各个契机,适当点拨,把武松精神的感悟贯穿在全文中。
我先让学生质疑,或是老师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然后通过研究、朗读、感受、领悟来逐步解决:
1、为什么要用“景阳冈”为题?“武松打虎”也是可以的呀?其实景阳岗是一个特定环境,事情的发展和“冈”紧密相关,武松的英雄本色也靠此“冈”来体现: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2、既然打虎是从上冈之后开始的?为什么前面还要写上饮酒?上冈?最后“挨”下冈去?其实这些都体现了武松的豪爽好强英勇无畏。
3、《水浒传》中李逵也打虎,为什么武松打虎会广为流传?武松赤手空拳,遇见虎是毫无防备的,还喝了酒。而李逵则有备而来的。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人物、历史情节,又进一步感受了武松大智大勇的形象。
以上问题的质疑和点拨,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大智大勇,豪爽好强,处世不惊,并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而 “打虎”部分则是课堂的高潮,还是抓住武松的英雄本色展开研究,以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发展开:
“揪……按……提……打”表现了武松的力量超人,还有“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也是充满气势和力量的语句,可以通过自个儿读读第11自然段,要求读出动作词——师读“大虫”生读“武松”,随机提示“情况紧急,武松动作要快、有力”——学生自由结对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两对比赛朗读等形式来精读体会。
而武松三次“闪”则表现其机智胜人的一面,抓住这三个“闪”,再和“躲”作比较,加上这是一只非比寻常的吊睛白额大虫,更能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的英雄本色,学生可以通过自由读——讨论交流——带着自己独特理解读:“闪”似乎带来一阵风,当时情况紧急地读;“闪”是消耗大虫体力的,以守为攻伺机反扑地读等等。允许学生不同的朗读,只要理解到武松的“机智”或“机敏”。我相信,那是的课堂,一定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所以,我把此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为:通过精读课文,体会武松沉着机智,英勇无畏的精神。方法是:先质疑,把问题作为切入点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并争当学习的主人。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领会、感悟人物特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至于单元目标,我觉得可以渗透在全文学习中,然后在第三课时的复述中巩固练习。同时课前也需做些准备,比如了解以下《水浒传》,对武松等108好汉有大致了解,知道什么是“吊睛白额大虫”等。
《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 篇3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二、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思考讨论: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
三、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思考·练习3
讨论思考练习3中的三件事的前因和后果。
四、武松打虎的前因和结果是什么
原因:不听店家的`劝告,夜晚只身上冈。
结果:将虎打死。
五、课文中还有哪些事写了原因和结果
1、请四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一部分
六、识记生字的字形,练习书写。
1、在田字格里进行书写。
冈:注意和“岗”区别
筛:上面的竹字头,不要写成草字头
榜:注意和“傍”区别
勿:不要和“匆”混淆。
耻:左边是“耳”,不要写错。
脊:注意上半部的写法和笔顺。
梁:下面是“木”不是“米”。
拳:上面不要写成三横。
酥:左右两部分的位置不要颠倒。
2、启发学生分析字形,并找出最好的记忆方法。
3、每个学生把生字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两遍。
2、预习15课。
板书设计
起因
14、景阳冈 经过
结果
《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
《景阳冈》教学课例评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