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 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 (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 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陶渊明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 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 (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 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陶渊明 ?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 知
持之以恒 合一
实践出真知 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3
目标预设: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习,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习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习,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作业:搜集陆游写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即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1个生字“聿”,能解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并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式的学习,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读书要从小开始努力和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锻炼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提问法以及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2、学生:预习22课《古诗两首》其一《冬夜读书示子聿》,复习陆游的《示儿》;
【教学基本流程】谈话出揭示,对比处释意;点拨促初读,重点助把握;辨析增明辨,朗诵即巩固;熟读成诵,理解全诗,感悟意境。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诵读古诗。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相信大家对于陆游也并不陌生,那么谁能告诉老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他的哪首是呢?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师生共同诵读《示儿》一诗。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忆,出示课件)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 师生一起读题目。
读准字音 子聿(yù)。
② 讨论:
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读书”呢?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做学问,即学习。)
“示”可作什么理解?(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④ 教师导思:陆游在(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
⑤ 学生猜测、交流。
过渡: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听一下怎样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出示课件,诗朗诵。)
2、读熟诗歌。
① 学生自由朗读。
② 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 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
④ 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出示小黑板。)
2、学生思考,或者小声讨论。
3、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 “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 “始”,才;
④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 “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注意点: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陆游的这首诗,现在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 指名学生读、背。
b、 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 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d、 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孜孜不倦)
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背。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e、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