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2024-06-054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通用16篇)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篇1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  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  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 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 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 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读背诵——积累。

  九、 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07/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07/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

  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

  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07/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 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  ,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  ,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 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07/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篇2

  【教学目标】

  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朗读中质疑、思辨;

  2、发挥想象,品析诗句的高下,并用比喻作诗;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情境中感受诗意,能喜欢《世说新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义,背诵课文,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和学生想象作诗。

  【教学准备】

  PPT课件,收集一些动漫的下雪图片,选用适当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幻灯“动漫飘雪图”,学生背诵与雪有关的古诗,激趣导入

  方法1、背诵写雪诗:略

  方法2、讲述《七步诗》故事。

  对七步诗,谢灵运说,“天下才分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才高八斗”的由来。谢灵运对曹子建的推崇和自信真性情。

  方法3、谢家子弟不一般,介绍谢家

  出示《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两个大家族,赫赫有名的家族。谢家,谢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都是诗文卓著,诗仙李白特别推崇谢安和谢朓。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显赫的谢家里。走进谢太傅时代的谢家,有如此多的名人,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呢?一起走进谢太傅家一个雪天咏雪的故事里。

  二、熟读成诵,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课文几遍,读到自己认为熟了就停下来。指名学生读,点评。

  换一种方式读课文。去掉标点读。

  再换一种方式读,古籍是竖排的,我们也来读一读竖排本的,慢悠悠读全文。

  2、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或者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解决疑难字词。

  要落实的重要字词:儿女:子侄辈;骤:急速,迅猛。(暴风骤雨);拟:相比,(无可比拟);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预设:这两句诗到底谁的好?为什么谢太傅没有点评?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三、品读感受“咏絮才”

  1、文章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让我们从文字中捕捉信息。

  2、师小结: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四人一组,演读故事。

  4、对诗,赏诗,评诗

  ①在场的绝不只有谢朗、谢道韫两人,还有其他孩子,只是作者只录下了两人的回答。聪明的你也在场,发挥你的想象,也对一句,展示你的才华。

  仿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曰:____________差可拟。曰:“未若_____________。

  ②历代诗人还有那些咏雪的比喻呢?读诗并简单赏析。

  ③兄子和兄女谁的诗句更好,现在我们来评判。

  ④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已经暗示了,你读到了吗?

  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补充“咏絮才”

  这就是一个典故的源头“咏絮才”,指诗才出众的女子。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判词就用到了这个典故,“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是大观园里吟诗最好的女子。

  四、拓展延伸,爱上好书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有才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却不为所动?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的一鸣惊人?课下请同学们阅读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篇3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蕴。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 (播放数张雪花飘洒的图片,在最后一张幻灯片插入歌曲“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气氛,歌声响起过程中深情地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不由地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你们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正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观察世界,来欣赏美好的事物。今天,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聆听着优扬的乐曲,欣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那么你觉得这些雪花又象什么呢?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只要能说出合理的理由都可以。

  教师活动:是啊,这些飘飘洒洒的雪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其实,早在1600年前,就有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并且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咏雪》。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再朗读。注意语速、语调。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篇5

  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     熟记作家作品

  (3)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在导入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通用16篇)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篇1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 课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