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3篇)
赤壁之战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删改。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它的起因是:东吴大将周瑜率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大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战前双方都在做战斗的准备:曹操为了大军渡江,叫人用铁索连船,周瑜针对曹军弱点,决定实施火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2)操大喜,遂与众将来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
(3)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4)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6)操叫苦连声。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
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①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②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⑵出示书信内容
“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说
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
信中说杀江东名将,其实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
信中说周瑜看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这样曹操不但不会起疑心,而且这样为在离曹营二里点火创造了条件,天黑不易被发现。
③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深谋远虑)
④集体朗读书信的内容。
过渡语:接到信的曹操此时已是满心欢喜,迎风大笑。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曹操十分高兴,还有一处描写可以表现曹操此时心情十分高兴,同学们迅速找一找。
2、学习“亲迎黄盖,曹操兴奋不已”。
请同学朗读“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结:看来,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此时人物的心情。曹操抬头仰望明月高悬,俯首江中翻波戏浪,迎风大笑。当听到军士报告黄盖粮船驶来,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这时,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3、学习“火烧曹营,曹操省悟已迟”。
⑴集体朗读程昱的话。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程昱的认识。
——仔细观察,细心谨慎。
⑵出示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①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同桌之间交流。
③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④出示插图,观察图画,并结合这段话中的具体词语,说一说想象到的情景。
A着火的时间短还是长?(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红)
C烟浓到什么程度?(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
D曹军的士兵此时是什么样的?(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E用一段通顺的话说一说。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谁,那里是岸。曹军士兵哭喊声一片,个个丢盔弃甲,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曹操见大势已去,是叫苦连声,此时,你想对曹操说什么?
4、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
⑴“火攻”计策的成功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⑵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赤壁之战”的结果验证了“火攻”计策制定的正确、实施安排的周密。而计策的制定又源于战前东吴周瑜、黄盖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能够知已知彼、扬长避短,特别是把握了曹操的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利用了曹操的错误(他用铁索连船潜伏着的危机就是: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
在“赤壁之战”的火影刀光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因骄而败的曹操,有勇有谋的黄盖,谋略深远的周瑜。
四、集体朗读诗句,回味赤壁之战
魏吴争斗决雌雄,
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业布置。
1、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3、学完课文,你一定会被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吸引。请同学们课后把《三国演义》找来读一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火攻)
周瑜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资料提供者:
赤壁之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赤壁之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