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通用14篇)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篇1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 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 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 优美的语言。
三、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四、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
一、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课文。
1、 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 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 通读全文。
1、 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 看注释,粗通文意。
3、 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 熟读课文。
三、 作业 :背诵课文2~~5段。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 吴兆松
一、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王勃代表作,也是骈文典范,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素负盛名。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它作为要求背诵的篇目,本届作为阅读课文。此文构思独特,词采绚丽,对仗工整,气势奔放,景象万千。阅读此文可增强对骈体文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品质。
二、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1、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结构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描写技巧
3、引导学生分析概述骈体文的特点
隐性目标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古典名作的喜爱之情。
能力目标
培养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按预定要求充分预习。
2、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
3、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激发兴趣,使语文课教学过程多元化。
四、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一、
介
绍
作
者
感
知
名
楼
激
发
兴
趣
[导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提到这一诗句会马上想到王勃。他是唐初四杰之一。其实真正使他轰动文坛的是他的《滕王阁序》,现在我们来共同欣赏这篇名作。
[投影]介绍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能文,弱冠对策名录高等,授朝散郎。任沛州王府修撰。诸王斗鸡,戏作《檄英王斗鸡文》被唐高宗斥逐。后任参军。自负才高,不媚权贵,遭人妒忌。后因杀官奴,被革职,其父受株连,贬至交址。省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一生“才高命短,怀才不遇”。
[投影]介绍滕王阁及写作背景
滕王阁地址在今江西南昌市。唐高祖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于653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重加修整,并于675年重阳节于此大宴宾客。时王勃南下省亲路经此处,参与宴会,并即席写成这一名作。
[录像]滕王阁雄姿
1、观看投影,了解 作者生平,坎坷的经历,明确“才高命短,怀才不遇”。
2、观看投影了解写作背景。
3、观看录像,感受名楼雄姿。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为解读课文内容做必要的准备。
利用影象,设置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审美品质
二、
把
握
结
构
辨
析
思
路
[讲述]《滕王阁序》是一篇构思独特的骈体文。从美学角度看,结构形式美,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而主旨突出。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欣赏其结构艺术。
[要求]抓住文章中“信息”,快速归纳段落内容,试用“四六字句”概述,写在纸上待回答。
[讲述]检查评述学生答案,并逐步展示参考答案。
[投影]地势雄、人才众;楼阁伟,秋景美;
宴会丰盛,能酒善诗;慨叹身世,自我勉尉;
幸遇知音,恭请赋诗。
[讲述]文章从洪州地势写起,继写阁楼之雄伟,秋景之美丽,再提宴会之盛况,进而巧妙的引出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叹,列举历代志士史事,写出自我勉励。最后水到渠成以诗作来概括全文。思路畅达,形式完美,重点描写阁楼之美,也委婉的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快速阅读,讨论。
分组写出答案,分两组,第一组概述1—3段,第二组概述其余段落。
观看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再作比较,明确:概述要准确,简洁。
培养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读与写结合,语言组织能力。
领悟作品结构完美的艺术特点。
三、
欣
赏
写
景
技
巧
品
味
如
画
意
境
[设问]本文写景颇具特色,就第二部分写景来看。抓住了楼阁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明确]突出了阁楼的“雄伟壮观”
[设问]怎样处理好阁楼描写与四周环境描写的关系的?
[明确]以正面写阁楼为主,又兼顾描写四周景色,形成侧面烘托。
[讲述]本段文字以描写句为主。有正面直接写阁楼的高大华美(层峦---------无地)又写依山傍水(鹤汀……体势),又有侧面的对四周环境的动态描写。有近看(披……甍),有远望(山原……之浦),还注意到了形、声、色的描摹,为我们展示了滕王阁的壮观华美,而四周的环境是那样的美丽如画,意境悠远旷渺。
[设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美在什么地方?简述理由。
[投影]宋人叶大庆:“盖勃之言,所以摩写远景,以言远天之低,孤鹜之飞,几与落霞齐尔……秋水共长天一色,亦以远水连天,上下一色,皆言滕王阁眺望远景。在缥缈中,如此奇也。故当时以其形容之妙,叹服二句,以为天才。”
[朗读]学生朗读本段
学生思考,从文段中找出文句,分析描写对象和景物特点。
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描写技巧。
讨论,发言。
朗读本段,体味意境。
尝试评鉴,写景状物技巧。
激发联想和想象力,体味美的意境。
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四、
感
知
骈
文
特
点
[设问]本文是骈体文的典范,阅读后你能说说骈体文的特点吗?
[明确]:“对仗,声律,用典,用词”是四大特点。
[投影]特点及美感
1、骈偶句式,一般四六字句——整齐美
2、平仄相对,节奏和谐——声韵美
3、用典较多,委婉含蓄——典雅美
4、讲究辞藻,华丽绚烂——辞采美
讨论
回答
增长文体知识。
五、
欣
赏
朗
诵
感
悟
美
境
[讲述]美文不厌百回读。更有三分文,七分读之说。朗诵应该讲究技巧,而名家朗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滕王阁序》。
[结束]在孙道临的朗诵声中下课。
欣赏朗诵。进一步体味本文美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培养审美品质,培养听的能力。
注:此教案写了有差不多十年了。现在看来仍有可取之处。仅供同行参考。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习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席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七、作业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文分析
1、第1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两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背诵时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重点句。
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当堂示范,但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强求。
3、第4、5段。
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学生熟读,背诵2—5自然段。
4、第6、7自然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2—5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的检查。
三、总结骈文特点。
可采用学生自己归纳,汇总后老师指导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骈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讲求平仄,用韵严格,注意藻饰和用典。
四、课上练习
1、填空。
①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指_______________。
②“初唐四杰”指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勃,字_________,绎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
2、《滕王阁序》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
3、默写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②,。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4、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一楼何奇”中的“楼”指。
②“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
参考答案:
1、①滕王阁,岳阳楼,鹤雀楼,黄鹤楼。
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③子字。
2、物华天宝,老当益壮,钟鸣鼎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驰,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3、略
4、①岳阳楼②“忧”和“乐”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
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及作者: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王勃(649~676年),文学家。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三.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问题: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
讨论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小结:
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找出第二段的典故)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
背诵2~3段。
二、分析4~5段。
(一).分析第四五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4.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