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相信未来

2024-06-051

相信未来(精选14篇)

相信未来 篇1

  教学目标:

  1、走进诗人,感悟诗歌的情感

  2、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

  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难点:知人论世,走进诗人世界,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设想:这首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却是学生陌生的。就是在历史教材中,“文革”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而这对于这首诗歌的解读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必须要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然后再回到文本,这样才能获得从情感到灵魂的震撼和提升。

  课型课时:诵读赏析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XX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食指不是那种摆弄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种种原因,食指长期被埋没。

  2、背景

  《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那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年代,江清和“四人帮”搅乱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秩序,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不生活在一种惶恐和无所适从之中。我们熟知的一直为人民所敬爱的老舍先生就是在这“文革”刚开始时怀着对社会的不解和绝望跳进了北海公园的湖里。

  然而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诗人食指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二十岁的诗人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被严格审查,被批判。就在他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之后、就在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并在他的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之时,他对未来和生命还是不改初衷的充满渴盼和热爱。而这首诗也成了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盏灯,温暖和激励了一代人。

  3、诵读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

  (2)学生诵读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

  (3)难点指导

  第三节前两句有人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里“掌”不好解释,有人说是“拍”的意思,我觉得牵强,读起来也很生硬。应该读成: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竿”

  这里“手指”和“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和“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本体喻体的关系,同样下句中“曙光”和“温暖漂亮的笔竿”也是这样的关系。是一只长着排浪一般的手指和能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摇曳着“曙光”这枝“笔竿”,写下了“相信未来”,读来气势磅礴,境界博大。且三句句式一致,意象关联,整饬自然。

  4、鉴赏

  (1)诗歌的结构之美

  诗歌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

  一至三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四至六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第七节,直接呼告,诗人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样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一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2)诗歌的意象之美

  问题:仔细阅读诗歌,找出诗人运用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的含义?

  明确:

  蜘蛛网                 ---黑暗的势力

  炉台                   ---希望与自由的园地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孩子的笔体 ---纯洁的信仰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成果、亲情、友情等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孕育希望

  凄凉的大地             ---黑暗的社会

  腐烂的皮肉             ---表层的创伤

  脊骨                   ---不屈的精神

  (3)反复的手法

  问题:刚才我们诵读中发现,诗歌中频繁出现“相信未来”这句话,思考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诗歌前三节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结句都是“相信未来”,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强化了诗歌的主旨。

  (朗读体会,注意内容的理解)

  (4)拟人的修辞

  5、对话(质疑提问---学生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讨论1:我们了解了诗歌背景,又反复朗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感吗?

  明确:对现实沉痛的反思,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错的不是“我”,是这个颠倒黑白的时代。“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相信未来的人们会给予“我”“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也表现诗人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渴盼和坚信。

  (朗读体会,注意感情的把握)

  讨论2:你觉得编者把这首诗选进课本是希望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

  讨论3:我们今天读这首,你有被打动的感觉吗?能说说这种感觉吗?或者你对某一段或一句有感触,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朗读体会,注意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教师预设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对文本、作者、编者及教师的质疑提问,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的目的。)

  6、小结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他的诗篇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他的《热爱生命》等篇章,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

相信未来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说明:

  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讲解时要介绍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激发自己,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坚信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反复诵读本诗,从新颖的意象中欣赏诗的美。同时,要理解并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运用反复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说明: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是理解诗歌的必要途径,因此,理解意象及其含义就成为本文的重点;同时,因为这首诗歌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诗歌的意象就具有更为特殊的含义,要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诗人尽管在文革期间,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引激趣 XX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利于后面诗歌的讲解。 自由诵读 1、,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重点解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2、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穿插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诵读,分小组朗读,或分声部朗读 在朗读中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解读意象 1、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2、为什么相信未来? 3、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1、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黑暗势力扑灭希望)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希望被失望所代替) →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 意象由灰暗、凄凉、沉重到明亮,有力量。 2、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信念、理想 紧紧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使课堂的展开有序可行 把握主旨 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有利于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 课外延伸 1、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2、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明确: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 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思路点拨

  也可以从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朦胧诗的特点入手,抓住意象和象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文章脉络:展示自我——剖析内心——热情呼唤;把握文章主旨: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注重朗读结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的诗歌,诵读时要把握好。全诗的句式和修辞的应用加强了诗歌的语言力度。进行难点探讨:这首诗隐约展现了“朦胧诗”的一些什么特点? 练习举隅

  1、请模仿本诗的反复手法,以“信念”为话题,写一首诗。

  提示:  ①有具体意象。②使用反复手法。③选择色彩明亮、积极向上的语词。

  2、认真阅读下列两首诗,自己尝试鉴赏。(任选一首)

  远与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是中国公民

  张学梦

  像台风在海面妊娠

  一个伟大的意识,突然闯进我的心

  正在浓缩的地球和延展的视线

  都来加强,这个应有的振颤——

  我是

  中国公民!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相信未来 篇3

  目标定位:

  1、 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诵读,通过诵读领会诗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2、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并能背诵前三段。

  3、 了解诗人食指及作品。

  4、 学习诗人食指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情怀。

  研究探究:

  复习导入:填空:郭小川(1919-1976), 当 代诗人。原名 郭恩大。郭小川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 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其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  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主要代表作有《 致青年公民》《 望星空》《 将军三部曲》《 甘蔗林——青纱帐》《 青纱帐——甘蔗林》《 团泊洼的秋天》。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师: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学们在预习时,还要善于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现在,我来把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一下:(幻灯出示目标,与学生一起讨论重点。)

  新课推进:

  1、走近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师:我们一起拿起书来大声地朗读食指先生的《相信未来》!

  2、 研读第一部分(前三节)思考:⑴这三节诗选择了哪些意象(帮助学生弄清“意象”的概念)呢?这些意象又有什么特点呢?诗文中还有意象描写吗?(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⑵前三节诗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运用了什么手法?

  3、 熟读前三节诗。

  4、 师:第二、三部分程老师设计了两个板块:一是请同学们推选三位食指先生上台做一档cctv“艺术人生”节目,大家向食指先生(节目主持人)提问。二是自学自问

  自答自结。大家愿意选择哪一块来学习?(老师提供的参考题:诗人面对现实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一再坚持“相信未来”?)(统计人数做决定)

  5、 故事拓展,畅言感受。

  师:大家看屏幕: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人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到:“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后来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思莱斯!”就此,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相信未来”?

  学生活动。

  师:相信未来就有了希望。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最后一节,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吧——

  师:好象声音还不够味儿,让我们一起发出最响亮的誓言——

  作业布置:

  1、 强记字音: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è)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轻蔑(miè)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 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3、 访写: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访写:

相信未来 篇4

  一、知识和能力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  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

  一、 走近“大师”。

  (一)   走进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 二)、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三、挑战自我

  “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读法不同,实际上反映了认知水平和解读文本能力的不同。学生朗读的困境,给课堂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宝贵的机缘。于是我便“随缘”,沿着这一任意路径(而不是程序上设置好了的路径),切入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和延伸。

  问:下列读法哪种正确?为什么?

  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提示:2

  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a:“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b:“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提示:b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师: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师: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提示: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四、探究无限:

  (一)、名句积累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杂诗》)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

  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

  (二)、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精选14篇)相信未来 篇1  教学目标:   1、走进诗人,感悟诗歌的情感   2、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   重点难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