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蜀道难》教学实录

2024-06-054

《蜀道难》教学实录(精选17篇)

《蜀道难》教学实录 篇1

  师: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XX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who?(生笑)

  生(齐答):李白。

  师:怎么都知道?

  生(1):李白写过《署道难》,其实青藏线才是难上加难。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1):可能在唐朝,生产力比较低,进入四川比现在进入西藏还难。

  师:你很有政治辨证思想。这种想法李白是通过怎样的诗句来表达的?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谁上过青天(生笑)就这一句?

  生(齐答):出现了三次。也差不多嘛。

  师:是差不多,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生笑着念)《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

  生(齐答):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齐答):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好。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

  生(2):想表达离别之痛。

  生(3):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生(4):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师: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二是劝阻和挽留。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生笑)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生笑)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生读)

  师: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生笑)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生(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笑)

  师:为何笑?

  生(部分):太平常了,简单。

  师:其实,开头一句难于上青天说简单也不简单。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

  生(齐答):噫吁戏!危乎高哉!

  师:特殊吗?

  生(6):好象语气词多了点?

  师: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

  生:(6)噫吁戏!乎哉,五个,大概是四川的方言。

  师:如果翻译成绍兴方言——(生笑)

  生(部分):哎

  生(部分):啊

  生(部分):阿呦

  生(部分):哇,我的妈呀。

  生(部分):哦。我的上帝。

  师:哦,各种版本都到齐了。我惊叹于同学们的想象力。按照黄健翔的时髦的话来说,是伟大的诗仙的灵魂附体。(生笑)据《宋景文笔记》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难”是一个抽象词语,刘晓庆曾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那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

  生(7):蜀地与世隔绝——

  师:莫非是金庸笔下的桃花岛——-(生笑)

  生(7):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是写隔绝时间只久。

  师:对,养养蚕,打打鱼,逍遥自在。-----

  生(7):老师,你错了,蚕丛鱼凫是两个国王的名字。

  师:看来师不必贤于弟子——

  生(笑答):生不必不如师。

  师:我们班中有叫蚕丛和鱼凫吗?(生笑)。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古怪的名字,是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还有吗?

  生(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蛾眉颠,有鸟道,而无人道,也是说隔绝之久。

  师:好,讲得很精辟。而蜀道的开辟也具有神奇色彩,谁来说一说这方面的内容?

  生(9):五个大汉拽一条蛇,山崩地裂,大汉被压死,路就通了,

  生(10):还有五个美女也被压死,入蜀之路才通,

  师:老师曾看到过着这样故事,与课文有些出入,五位大汉压死后,不知为何,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多浪漫。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许多劳动人民为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李白运用这个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总之,写出了开辟之难。所以,这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应读出——

  生(齐答):读出惊叹之情。

  师:鲁迅曾说,世上本来没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便自然有了路。现在路是开辟出来了,好走吗?

  生(11):难,诗中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波逆折冲之回川,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行路难啊,行路难。

  生(12):还有黄鹤飞不过,猿猴也担忧,

  师:打住,为何写到黄鹤猿猴?

  生(12):用了拟人手法,。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人行走之难。

  师:反衬这词用的很到位。还有吗?

  生(13):也有直接写行走苦难。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类似九曲黄河。

  师:你的想象太开阔了,曲折越多,说明山势陡峻,写出了度越之难。行走中的人们的神态李白也描绘——

  生(1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师:的确,诗人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可能有高原反应(生笑)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行走在蜀道上,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也不怎么好,影响人的情绪,(生笑)读一读这样的诗句——

  生(齐读):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师:悲能改做飞吗?

  生(15):不能,因为这只鸟内心很痛苦,(生笑)

  师:你的意思是说好象这只鸟儿失恋了,你怎么知道的。(生笑)怪不得后面雄飞雌从绕林间,号叫的大概是跟随的那只雌鸟吧(生笑)这当然是我们一相情愿的大胆的猜测罢了。那来说一说另一种鸟,子规吧。

  生(15):子规就是杜鹃,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师:看来蜀地的男人特别脆弱。杜鹃是四川的特产,哦,叫特鸟。(生笑)古诗中写杜鹃特别多,比如诗仙曾送好友王昌龄,曾写杨花落尽子规啼——

  生(齐答):闻到龙标过五溪。

  师:我寄愁心与明月,

  生(齐答):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阵阵的子规悲啼,空旷孤寂的情绪缠绕在你的灵魂之中,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渗透在骨髓中。古人曾评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并无有人迹。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无非烘托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诗仙发出了人生第二感慨——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渗透了哪些情感?

  生(部分):忧愁,担心

  生(16):惊慌、哀愁、担心的脸色都变了,红颜变白脸——

  师:怪不得川剧中有变脸,连刘德华也要虚心的学习。(生笑)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利的烘托了蜀道之度越之难。但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无限风光在顶峰。谁来说一说。

  生(17):去天不盈尺,是说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讲山壁之险。

  师:这好比电影镜头中,先来一个连峰接天的一个长镜头,然后再来枯松的一个特写。当然,有魅力的镜头需要快慢结合,最好来点音响效果。诗中有吗?

  生(17):有,飞湍、瀑流、平崖、转石,滚下来的是石头,多壮观。

  生(18):我觉得有点恐怖,大型泥石流啊。(生笑)

  生(19):还有声响,雷鸣般的声音。排山倒海。惊险万分。

  师: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诗仙就质问了——

  生(齐答):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风光变换,现象丛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作者写了通往成都的剑阁,读一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生读)

  师:成都是个好地方吗?

  生(20):只是个军事要地,不是旅行的好地方。没有旅游价值。

  师:成都是天府之国啊,怎么不是好地芳?

  生(20):四川人特别厉害,化为豺与狼。并且野兽横行,猛虎蛇类吓人。

  师:夕避长蛇,朝避猛虎句式有点特殊吧?

  生(21):是互文,夕、朝名词或用做状语,

  师:你判断得很对。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政治环境相当恶劣,类似现在的伊拉克,恐怖横行,炸弹乱轰。随时葬身虎口蛇腹之虞。从战祸之烈,写出安居之难。所以李白又感叹——

  生(齐答):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包含着哪种感叹?

  生(部分):恐惧

  生(部分):悔恨,后悔来到四川。

  师:由此看来,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反反复复为哪般?谁来说一说?

  生(22):李白写诗纯粹是为了挽留朋友,希望他留下来。

  师:哦,留下来吃大块肉,喝大碗酒。(生笑)

  生(23):可能是劝阻统治者要当心安禄山造反,要及早准备,

  师:你的意思说豺狼就是杨贵妃的相好安禄山(生笑),我想李白不太可能有如此政治远见,如有的话,也不会到处碰壁,碰的鼻青脸肿。

  生(24):我想蜀道难有所寄托。

  师:哦,寄托?

  生(24):借送友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借蜀道是说自己仕途之难。

  师:真是仕途之难,难于上蜀道。(生笑)仕途称心,蜀道则易;仕途无成,蜀道则难。否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干卿何事?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中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这对你的观点是有力的补充。此种想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流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生(齐答):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我们通过抽筋剥皮的解读,试图掀开蜀道的红盖头,看清庐山真面目。这是一首慷慨的悲歌,既有历抵卿相的屈辱,又有遍干诸侯的失意,既有报国无门的愤慨,又有败兴而返的伤心。中国诗坛上最耀眼的一座雕塑——诗仙,他的独特的个性,满怀的抱负,傲岸的反抗,在这里奏一出了最强音,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寻,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是如此的美妙奇异,不可思异,这是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这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之一。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附板书

   隔绝之久——开辟之难 惊

  蜀道难

  山势之危——度越之难 惧 仕途之难

  战祸之烈——安居之难 悔

《蜀道难》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白的诗歌特征。

  2、 赏析本诗艺术特征:a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夸张融为一体的特征;b 章法上主旨句

  重复出现,副句多变;c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3、 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20xx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呢?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梳理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1、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豪放,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但见”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要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

  叹蜀道之高(高险)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蜀道自古难行

  叹蜀道之险(惊险)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蜀道自古可畏(劝阻友人)

  叹战祸之烈(凶险)

  剑阁险要

  惨象环生

  早还家

  (告诫友人)

  【艺术赏析】

  1、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如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用人行青泥岭上扪参历井的想象写出青泥岭的困危之状。用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的夸张写出人行走难上加难。用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景物来写游蜀者的羁旅愁思。

  2、章法上,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现: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尤其,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3、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个性: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言,随心所欲,穷极变化。语言或匀称对偶(上、下),或散漫舒展(第一句),或精炼凝重(但见、又闻),或通俗轻快(嗟尔)。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

《蜀道难》教学实录 篇3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提问]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诵读

  [提问]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提问]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平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 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提问]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 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提问]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应该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提问]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提问]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提问]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提问]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 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 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蜀道难》教学实录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中心句梳理思路的方法,感受蜀道雄奇险峻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鉴赏诗歌描写蜀道的多种手法,品味李白诗歌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

  3、熟读成诵,陶冶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含吟法、集体讨论法、赏析品味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蜀道难的具体体现。

  2、赏析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疏通字词,初读感知课。

  3、找出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4、学习第一诗节。

  一、导入课

  唐朝诗人中有很多人有别号,例如:

  诗圣

  诗佛

  诗豪

  诗囚杜甫王维刘禹锡孟郊关注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有儒家的圣人情怀笃信佛教,诗中有佛理坚强不屈,遇挫弥坚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元问嘲笑他是“诗囚”

  诗魔白居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写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诗鬼李贺想象新奇,意境怪诞,迷离恍惚,诡谲多姿。

  诗仙

  “诗仙”是谁他为何被称为“诗仙”翻译下段言,了解“诗仙”称号的来历: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本原是赠给一个入川的朋友的,后来转送给贺知章,得到赏识和引荐,42岁时被玄宗皇帝礼聘入朝,做了三年翰林,也就是学侍从,但他不甘心充当御用人,为皇帝风花雪月的生活唱赞歌,于是上书请求辞职,这就是后来的“千金放逐”。

  二、听录音,对照注释,疏通生字词。噫吁戏yīxūxī四川表示感叹的方言

  鱼凫fú

  猿猱náo扪参历井mén巉岩chán

  喧豗huī砯崖转石pīng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三、集体朗读课,边读边画出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章的思路。

  1、全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是什么三次反复,字稍有不同,联系前后句,比较三个句子意思的差别。

  第一次:“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层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差别:提一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高而曲折,难以翻越;第二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险,令人恐怖;第三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乱,令人不敢居住。

  四、精读第一段,讨论本段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蜀道难的明确:从两个方面写蜀道难。

  第一方面:写蜀道修筑难。

  两个历史传说,一是蚕丛和鱼凫,开创蜀国历史悠久,但因为山高无路,对外隔绝;二是五壮士拉蛇开山,形成天梯石栈。写五力士开山的传说,是为了表现蜀道修筑难。第二个方面:写蜀道行走难。

  蜀道难行,因为山高水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话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车行走于天空,遇到蜀地的高山也要绕道行走,水波到了这里也被阻挡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飞翔攀援的动物都无法翻越蜀道,何况人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不仅巍峨,而且“百步九折”,何等曲折

  因此,行走于蜀道的人,在山巅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登上顶峰,手扪星辰、抚胸长叹,步履多么艰难。

《蜀道难》教学实录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习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提问: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自由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提问: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提问: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提问]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独立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皇帝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

《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教学实录(精选17篇)《蜀道难》教学实录 篇1  师: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