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是 什 么
人 是 什 么(通用17篇)
人 是 什 么 篇1
唐国富
江苏省曲塘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启发学生好好把握现时,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学习。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阅读课文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期,文中一再提到,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劝勉人们,“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2、课文可分成几大部分?概括其内容。
课文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 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作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回答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别,在于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实满意,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一旦自满自足,无所事事,生命就毫无意义。认识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断的进行创造性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赋予人生以奇异的色彩。孔子认为“生无所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息的劳作之中。总而言之,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表格
工作的动机从何而来?议论要引向深入,就要向人的心灵开掘。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这三个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对往事的回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课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第二课时
二 难点问题讨论
1.“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所说的“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义”,是一个很深邃的概念。这种意义是“一个人很难知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学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大大推进了人类的知识,但是远远谈不上穷尽了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又是极其有的。
2、“苦和甜”不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吗?为什么说“来自外界”?
“来自”说的是来源。苦和甜的来源是在外界。有苦的东西和甜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苦和甜的感觉和体验。
3、“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大林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样意思?
用我们的放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5、“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6“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样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 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 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7“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8怎样理解“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这就是说,人类和个人的本质都是由其历史决定的。拿个人来说,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要看他的历史,一个30岁的人,是30年的历史决定了他现在成为这样一个人。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某一国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国家历史发展的结果。今天的人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9、为什么说“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为什么说“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这里所说的“本质”,应该从“现实性”“物理性”上来理解,往事已逝,其现实性、物质性已经消失,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举例来说,鲁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情景,写作之时,不也是一场“白日梦”吗?这样的回忆不也是寄托着一种愿望,不也是这种愿望的实现吗?
10、为什么说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青年时代生命力旺盛,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人到了垂死的时候,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可见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怀什么希望,有的还是充满希望,表明它们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别。
11、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个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12、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3、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14、为什么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现时,蹉跎岁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怀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5、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三、课后作业 :按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三方面摘抄本文格言式的精辟议论。
作者邮箱:
人 是 什 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文是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材,在处理教材上,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一大背景,2003年的高考由以往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无形之中,高三的教学减少了一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进行高考前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就要选取最精当的切入点,不能循旧例,按部就班的讲、读、练。在这种考虑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的设计安排。这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是一个关于本课教学的原则安排,框架结构设计,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地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安排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我们定为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诵读上,通过学生的诵读去体味哲理,感受激情。
教学目标
也许人很难最终完全彻底的认清自己,也许这个命题在哲学领域中不断被提出,不断被探究。而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一是要学生学习领会大量引用名言、诗文,使文章丰厚,可读性强的写法,二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领悟,能知晓昨日之非,能把握今日之实,去创造明日之辉煌。如果学生学了此文,也能喜欢上这种大量引用的写法,尝试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去适时的引用;如果学生学了此文,心灵有所触动,在默默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在思索着不虚此一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通过一课堂的主要以学生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上述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引李白诗:“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体会人生苦短,韶光易逝的叹息;再引南唐李煜的诗:“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理解他的无奈,消沉;后引华罗庚的“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诗句,感受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人生进取精神。由上述诗句,自然转入对的主题。(导入 是一堂课的起始,非常重要,而我们有些老师注意不够,总认为这一环节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实大不然。好的导入 ,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绪,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视野。例如,我们在本课所做的导入 中,学生就可以用引用诗句中有所收益,对高考中考核名言,名诗句的默写也是一个很好的备战。)
(二)布置学生朗读训练。
可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可齐读,可单人读,分小组读,也可分男女同学两部分分自然段读。总之,形式可多样些,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力争读进去,读透,读懂。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名言,诗文背诵,并书面撰写一个简短的发言提纲,谈自己对所背诵名言诗文的体会,谈自己喜爱这一句名言,诗文的原因。
(四)背诵名言诗文,由学生发言讨论,谈自己对背诵名言,诗文的感受。
(五)教师小结。
教案点评:
本文是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材,在处理教材上,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一大背景,2003年的高考由以往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无形之中,高三的教学减少了一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进行高考前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就要选取最精当的切入点,不能循旧例,按部就班的讲、读、练。在这种考虑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的设计安排。这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是一个关于本课教学的原则安排,框架结构设计,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安排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作品,这是由著名作家柯蓝所写的散文诗。读后,请同学们即席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怀 念
记忆里的沙石,终会给时间冲走。记忆里的金子却越磨越亮。忘记不了的,怎么也不会遗忘……
我说不出这样的回忆,是什么样的滋味?但往往使你感到沉重之后,却又留给你一种力量!
有勇气去回忆的,他就应该有力量去承担。如果他真有一个回忆的海洋,而他又没有被这海洋淹没,那他便懂得了过去,就一定会去热受未来……
我说:过去和未来是相联的。怀念和想望有一条看不见的相通的道路。
人 是 什 么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文是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材,在处理教材上,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一大背景,2003年的高考由以往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无形之中,高三的教学减少了一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进行高考前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就要选取最精当的切入点,不能循旧例,按部就班的讲、读、练。在这种考虑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的设计安排。这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是一个关于本课教学的原则安排,框架结构设计,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地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安排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我们定为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诵读上,通过学生的诵读去体味哲理,感受激情。
教学目标
也许人很难最终完全彻底的认清自己,也许这个命题在哲学领域中不断被提出,不断被探究。而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一是要学生学习领会大量引用名言、诗文,使文章丰厚,可读性强的写法,二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所领悟,能知晓昨日之非,能把握今日之实,去创造明日之辉煌。如果学生学了此文,也能喜欢上这种大量引用的写法,尝试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去适时的引用;如果学生学了此文,心灵有所触动,在默默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在思索着不虚此一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通过一课堂的主要以学生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上述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引李白诗:“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体会人生苦短,韶光易逝的叹息;再引南唐李煜的诗:“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理解他的无奈,消沉;后引华罗庚的“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诗句,感受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人生进取精神。由上述诗句,自然转入对的主题。(导入 是一堂课的起始,非常重要,而我们有些老师注意不够,总认为这一环节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实大不然。好的导入 ,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绪,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视野。例如,我们在本课所做的导入 中,学生就可以用引用诗句中有所收益,对高考中考核名言,名诗句的默写也是一个很好的备战。)
(二)布置学生朗读训练。
可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可齐读,可单人读,分小组读,也可分男女同学两部分分自然段读。总之,形式可多样些,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力争读进去,读透,读懂。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名言,诗文背诵,并书面撰写一个简短的发言提纲,谈自己对所背诵名言诗文的体会,谈自己喜爱这一句名言,诗文的原因。
(四)背诵名言诗文,由学生发言讨论,谈自己对背诵名言,诗文的感受。
(五)教师小结。
教案点评:
本文是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材,在处理教材上,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一大背景,2003年的高考由以往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无形之中,高三的教学减少了一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进行高考前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就要选取最精当的切入点,不能循旧例,按部就班的讲、读、练。在这种考虑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的设计安排。这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是一个关于本课教学的原则安排,框架结构设计,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安排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作品,这是由著名作家柯蓝所写的散文诗。读后,请同学们即席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怀 念
记忆里的沙石,终会给时间冲走。记忆里的金子却越磨越亮。忘记不了的,怎么也不会遗忘……
我说不出这样的回忆,是什么样的滋味?但往往使你感到沉重之后,却又留给你一种力量!
有勇气去回忆的,他就应该有力量去承担。如果他真有一个回忆的海洋,而他又没有被这海洋淹没,那他便懂得了过去,就一定会去热受未来……
我说:过去和未来是相联的。怀念和想望有一条看不见的相通的道路。
人 是 什 么 篇4
朱新兵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 学 过 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 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 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
回忆往事
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把握现实 把握现实,献身中华
给人希望、信心、动力
憧憬未来
4、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作者邮箱:
人 是 什 么 篇5
(创新教案)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设想: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A导入
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谈的是人生话题,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阅读赵的哲学论文吧。
B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梳理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C批判性地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中心
思考:标题是,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明确:文章文题不符。
(2)思路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
明确: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则讲要把握现时。两个部分至少联系不够紧密,有点脱节。
2、局部具体研究
1)文章第二部分虽然强调要把握现在,但是文字太少;最后一段文字也是在突出要憧憬未来:主次不分。
2)第8页上2段(雨果和加缪的例子不能证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和第9页下3段(“童梦”不能统率失恋的事例,只能统率“少年时光”)观点和材料不一致。
3)第10页下3段第1句有语病,删去“因为”。
4)倒5段1和0的类比说明实在别扭,不恰当。
D布置作业 (略)
设计人: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人 是 什 么 篇6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1、了解古进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的回答以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继续学习并掌握质疑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呢?这个问题也许有人根本就没有去想过,也有人以为这问题好答,人嘛是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够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的哲学论文吧。
二、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三、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中心
思考:标题是,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2)思路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
明确:其实是一个整体。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实际上就是讲把握现时。后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际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是在回答前部分的为什么要不断工作或把握现时。也就是说,对前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哥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2、具体研究
(1)完成练习一
(2)完成练习二
(3)几个小问题
a、“我们……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其“崭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b、“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是什么含义?
明确:两个含义,见书。
c、“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明确:见教师用书。
四、布置作业
设计人: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欢迎登录本人主页:
e-mail:dzzgx@sohu.
人 是 什 么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文是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材,在处理教材上,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一大背景,2003年的高考由以往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无形之中,高三的教学减少了一个月的时间。另外,还要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进行高考前的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进行,就要选取最精当的切入点,不能循旧例,按部就班的讲、读、练。在这种考虑的大前提下,我们对一课的教学提出如下的设计安排。这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案,只是一个关于本课教学的原则安排,框架结构设计,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地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安排的基础上增删取舍,具体实施课堂教学。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我们定为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诵读上,通过学生的诵读去体味哲理,感受激情。
教学目标
也许人很难最终完全彻底的认清自己,也许这个命题在哲学领域中不断被提出,不断被探究。而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一是要学生学习领会大量引用名言、诗文,使文章丰厚,可读性强的写法,二是对
人 是 什 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