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2024-06-058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通用13篇)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篇1

  对于《药》的主题的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有的评论者歪曲它的主题,有认为是表现作者“对于世间的恐怖”①的;有认为是表现“亲子之爱”的。②这类见解,早已为大家摈弃,我们也无需再去评议。

  近来,有人指出《药》是歌颂革命者夏瑜的;有人说是揭露黑暗统治的;有人说是批评群众的落后和麻木;有人又说是批评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但更多的是把上述几个方面加以捏合算作小说的主题的。尤其普遍而通行的,是说作者对夏瑜不单是歌颂,更重要的是批判。批判什么呢?据说是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不去“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甚至“害怕群众”,以及“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有的论者甚至无中生有地在那里称赞说:“作者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的批判是深刻的具体的,也是打中要害的。”有的又由此引申开来说:《药》的宗旨是“意在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的”。③

  这样,到底什么是主题,《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反而使人们模糊起来,不得要领了。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当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极为丰富复杂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即使一个作品在读者面前提出许多问题,显示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意义,其中也必有一个贯串全篇的中心思想,而其它思想都是从属于这个中心思想的。所谓主题,就是指这个贯串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题思想。

  主题,是作家观察和认识生活的结果,它又不能不受作家世界观的支配和制约。每个时代都各有其特定的生活内容,每个作家也各有其思想的特色。因而,作家对自己所参与的斗争,经历的事件,接触的人物,以及在作品中提出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都必然具有时代的、阶级的特点,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也就必然具有时代的、阶级的特色。

  那么,《药》的主题是什么呢?

  对于主题的探索,应当从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作出符合作者原意的结论。

  为了准确地把握《药》的主题,我们已经扼要地介绍了鲁迅在写作《药》时,以及此前此后,对于革命和群众关系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现在,再让我们从作品实际出发,来做一点具体而求实的分析罢。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先看作品的暗线。作品中属于暗线的人物只有夏瑜一人。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革命家。作品一开始,他就被刽子手砍了头,读者与他,连晤面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只是在第三节中,通过作者侧面的描写窥见他的形象。他很穷,管牢的阿义想乘机捞一把,竟“榨不出一点油水”来;他很勇敢,即使身陷囹圄,“还要劝牢头造反”;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是一个坚决反封建的战士。在人们普遍接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时候,他不失为一个先觉的精神的战士,他公然表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短的话语,正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他已经把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制度。当然,夏瑜所说的“我们大家”,实际上是指资产阶级而言;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曾经“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④因此,夏瑜口中的“我们大家”,除了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之外,也多少包括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夏瑜是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人物。作者不曾直接地、正面地描写过他一笔,而是通过刽子手对他的敌视态度和群众对他不理解的种种言词和表现,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完成了对他的刻划。他独自构成了作品的一条线索,虽然处在暗线的地位,却依然掩盖不住他那崇高的革命者的光辉。我们觉得,作者对他非但没有丝毫的批判,相反,是在全力歌颂他,是把他作为一个“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的革命战士和精神战士来歌颂的。

  但是,歌颂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歌颂夏瑜是为了突出另一个更根本的思想: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他们如此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现象,能够允许继续存在下去吗?应当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呢?正因为这样,作者才把他的笔墨集中在作品的明线,对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那形形色色的群众展开了直接的、正面的描写。

  华老栓是一个小城镇的贫民,就其社会地位和精神状态来看,同当时一般贫苦农民并无不同,他劳苦、善良,不曾做过什么损人利己的坏事,也似乎没有什么令人非议的品质,就连那个为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也是他用辛勤劳动所得尽其所有买来的,他实在可以说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人。可是,他保守、落后,只顾切身的、眼前的利益;他迷信、愚昧,毫不自觉地幻想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儿子的生命;当茶客们议论夏瑜被杀的时候,他也无动于衷。这不是因为他冷酷,而是出于麻木的一种冷漠。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说过:“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由此可见,华老栓的愚昧和麻木,完全是圣人和圣人之徒们的治绩。这样,当夏瑜被杀头的时候,华老栓便不会感到有切肤之痛;当小栓吃人血馒头的时候,华老栓自然也就不会想到革命者为民众献身,反为这“所 为”而灭亡的悲哀和精神的痛苦。

  在作品的第四部分,集中地表现了夏四奶奶和华大妈的精神面貌。夏四奶奶不仅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而且受着传统和舆论的束缚反觉得“羞愧”。对于儿子坟头上的“花环”,她也全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想来想去,也 只能按照传统的思路附会到鬼神迷信上去。她说:“这花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结论是:儿子“今天特意显点灵”来给她知道的。而华大妈,则一不知夏四奶奶的儿子为何而死,二不知自己的儿子吃下的“药”,正是这位革命者的血。至于认识对方的儿子是为统治者的钢刀而杀,自己的孩子死于软刀,对她来说,更是不可思议的事。

  鲁迅不仅展现了华老栓、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麻木和愚弱,而且将“花 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一类的“暴君治下的臣民”聚集在茶馆里,揭示了他们的灵魂。这些茶客,不是清王朝的官吏,不是革命的敌人,却众口一声地大骂夏瑜是“发疯”。这就从政治上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对于“精神的战士”的那种本不应有却又普遍存在的敌视态度,也从思想上深刻地揭示了庸众的思想认识距离革命是何等遥远!

  这就是《药》里所描绘的群众的精神风貌:他们根本不知革命为何物,对于革命者,在其生前,有的殴打,有的咒骂;在其死后,又买他的血当“药”吃。革命者孤寂地葬在荒野,孩子不敢去玩,亲戚本家更怕株连,惟有孤独的老母亲前来上坟,但竟连她也感到“羞愧”……

  恩格斯在论到法德农民问题时曾经指出:“广大居民的这种冷漠态度,不但是巴黎和罗马议会贪污腐化的强有力的支柱,而且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⑤难道华老栓一类的居民不也正是中国专制制度的一种支柱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现在《药》里的社会黑暗和色调灰暗,就不仅从清王朝的残暴统治方面反映出来,也不仅从康大叔、夏三爷等人物的身上反映出来,而且也从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那些愚昧而麻木的居民的身上反映了出来。

  由此可见,《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并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这种弱点和革命、革命者联结起来,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诚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并没有剖析他这孤寂和悲哀的主观原因,比如“脱离群众”之类,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这种悲哀和孤寂的客观原因。就在剖析客观原因的时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和狡猾,而是侧重描绘群众的麻木和愚昧。这就是说,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为深味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之故。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⑥我们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需要我们做出概括的话,《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药》,尽管还表现着鲁迅对群众力量的估计不足,但他所描写的人物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大量的真实存在。他是从革命和群众关系的高度来提出问题,启人深思的。他虽然还不知道应当怎样正确地去解决这一问题,但提出问题的本身也就意味着在号召,在催促革命者来解决这一问题。“疑问的解决就包含在疑问的正确的提出”⑦,鲁迅深刻地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正说明他在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科学的答案。

  我们不能同意那种认为《药》的主题是批判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不去“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甚至“害怕群众”,以及“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的看法。这首先是因为它不符合作家的思想实际。试问:当作者本人在革命与群众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唯心史观局限的情况下,当他自己还在提倡以“个人的自大”来对庸众宣战的时候,他难道会去批判夏瑜的“脱离群众“和“英雄史观”吗?在中外文学史上,又有那个世界观还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作家,居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出过一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名著?没有。

  其次,这种见解也背离了作品的实际,因为对于夏瑜,作者并无批判。有人说:夏瑜在狱中劝牢头造反,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他脱离群众的表现。这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可以强词夺理的话,这句话不是正好可以说成是在宣传和发动群众吗?(当然,作者并无此意)还有人说:阿义打夏瑜嘴巴,夏瑜说他“可怜可怜”,这正是他“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的表现。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主观的臆断。因为这一细节所表现的革命者对于庸众的一种哀怜的态度,不过是哀其愚弱,怜其麻木而已。如果说这里表现了夏瑜自以为“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的某种优越感,那么作者对此,也不是批判而是赞赏,他所要批评的只是阿义的愚昧和由此而导致的凶狠。由此可见,这种既脱离作家思想状况又背离作品实际的论断,不仅在理论上是荒唐的,在事实上也是全无根据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就不能同意那种由此而来的推论。即认为《药》的主题是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等说法。鲁迅是辛亥革命的过来人,阿Q被杀前游街的时候,路旁不就有“马蚁似的”人群来围观和鉴赏吗?这类革命党人被杀和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他自然不仅耳闻,也曾目睹。如果说《药》的主题,包括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感受那当然是对的。但是,假如认为“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药》的主题或主题的一个部分,那就未必正确。《药》的取材、故事情节和辛亥革命并无直接关系,因而这种意见便未免使人感到大而化之。且不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革命党人的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而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所致。即使这种判断是正确的,那么鲁迅当时是否已经有了这种认识呢?显然还没有。至于说《药》的创作是旨在“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如何正确对待群众”,那就更是无稽之谈。试问,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也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资产阶级可曾有一天正确地对待过群众吗?人们可以对它有此厚望吗?而且连鲁迅自己当时也未能正确对待群众,他竟然可能为自己的作品立下这样的宗旨和主题吗?

  对于《药》的主题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既脱离作者思想实际,又背离作品实际的现象呢?除了没有认真研究鲁迅的思想发展,没有认真研读《药》这篇作品以及对于理论的怠慢之外,恐怕是由于太强调了某一时期的某种政治需要的缘故。例如:当着某一政治运动强调发动群众的时候,或者强调批判资产阶级的时候,或者讳言群众落后的时候,便容易抓住作品的和作者经历过的某一方面的事实来适应“政治运动”的需要,发表“趋时”的议论,而忘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⑧我们应当 牢记列宁的话并永远引以为戒。

  由于对《药》的主题看法分歧,所以对《药》的主要线索,主要人物的认识,也就呈现了众说纷纭的争议局面。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的,确定了的”⑨。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⑩,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这些意见,我们都不能同意。因为作品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人物,也是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果我们前面对《药》的主题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主人公和主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言而喻了。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粤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药》。

  一、教材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欣赏的重点是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性格及描写技巧。

  鲁迅小说以扶植国民、疗救中华为目的,在上个世纪的烟火中完美地体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结合,因此要把握它们的主题就不得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落实到《药》这篇小说,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主题的深刻性。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杀,他的血却成了愚昧国民用来医治痨病的药引;二是双线结构中的人物塑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透过血淋淋的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在看客围观中的革命志士的无辜被害。

  二、教学方向

  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探讨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而要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既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又要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还要结合双线情节中人物的比照描写。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总结;

  四、教学过程

  因此,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如下:

  (一)朗读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对小说的感性认识。

  (二)领会主题

  这一阶段只是在学生感性认识上的初步鉴赏。

  我想,任何原始的、最初的状态可能比较粗糙比较稚嫩但却是最新鲜最珍贵的思维火花,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提问:

  “阅读完这篇课文大家觉得是悲剧还是喜剧?”明确:“悲剧。”

  “那么悲剧的‘悲’体现在哪儿呢?”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人物为立足点按照不同人物就有不同主题说大胆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比方:

  “表现了华氏夫妇对儿子的爱,尽管可能是错爱”;

  “表现茶客们的冷漠,不仅不对夏瑜的死表示同情反而认为他宣传革命是‘发了疯了’”;

  “反映了夏瑜的善良和迂腐,竟劝起牢头阿义‘造反’”;

  “表现了康大叔的野蛮凶残,见钱眼开,发死人财”;

  ……

  通过这种开放的自由的讨论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三)教师总结。提供背景,启发学生通过课题《药》理解文章主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出示本文的背景:

  1、本文写于1919年4月25日,同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上,后收入《呐喊》文集中。

  2、它是以192019年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的。

  提问:那么这在课文中有反映吗?

  生答:有,夏瑜就是秋瑾的化身。

  学生虽然已有所认识但可能对这两者的联系还不是很明了,因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提示:“夏”和“秋”都是季节名词;“瑜”和“瑾”都是美玉。鲁迅这样安排不能不说没有用意。

  3、辛亥革命之前之后,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在这样黑沉沉的暗夜中,鲁迅“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鲁迅更感到“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药》。

  总结:好,现在让我们来看到底鲁迅先生要通过《药》来反映什么问题呢?同学们来看这个标题:药

  设计提问:“药”是什么?这个“药”和谁有最直接的关系?

  生答:“药”就是人血馒头。华小栓。

  教师点拨:不错。但是华小栓只是个被动的角色,他的意志是由一家之主华老栓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药”首先和华老栓华家有关。同学们再想想,这个人血馒头其实就是谁的化身呢?

  生答:夏瑜。

  教师:很好。这样“药”这个题目就和两个家庭联系起来了。华家和夏家。华老栓一心想治好小栓的痨病(肺结核),不惜掏出家底给小栓买来人血馒头,结果却治死了儿子(语速放慢,示意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的描述)——在这个事件中,确实表现了华氏父母对儿子的亲子之爱,但是让我们震撼的仅仅是这个么?

  指名持此观点的学生答:“好像不是。小栓的死更让我觉得震惊。而且我想如果早去看医生也许有得救。是他们的父母不懂,愚昧无知才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教师:请坐。答得非常好。这个“药”就是华家的不幸。我们再来看夏家这一支。夏瑜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为革命也就是为民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的鲜血却被革命救治的对象华老栓他们给吃了。这也是夏瑜的不幸。那么华家的不幸和夏家的不幸就是——

  生齐答:华夏的不幸!

  教师:华夏就是中国,华夏的不幸就是中国的不幸!那么,我开头的问题“这个悲剧”到底是谁的悲剧就应该昭然若揭了。

  生齐答:中国的悲剧!

  以上是我对主题进行的相关引导。接下去是对主题的书面总结,由学生回答和我的板书集体完成。

  华家不幸:群众的愚昧无知、冷漠

  夏家不幸:革命者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悲哀

  (可以提问:这些悲哀仅仅是他们个体的行为吗?下节课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再做讨论)

  (四)布置作业:

  1、以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为原型写一篇人物漫画

  2、阅读鲁迅相关小说,如《阿Q正传》

  (五)板书设计

  华家不幸:群众愚昧无知、冷漠

  夏家不幸:革命者的悲哀

  五、结束语

  接下去两节课将学习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需要注意的是,鲁迅作品中一贯出现的“看客”的形象,将由此带领学生去品味鲁迅作品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主题和鲁迅作品的民族性。

  好,我的课就说到这儿了。敬请指正!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篇3

  永嘉中学 陈海光

  一、速读课文,给每一片段拟一标题,再由明线进入暗线,梳理全文结构。

  二、高潮在哪一节?(茶馆谈药)

  1、明确人物,稍作分类(革命者、麻木平民、帮凶)

  2、分角色朗读,发动学生点评,结合人物性格而行

  3、从本节找一两个词来评价这些人物(可怜或发疯,本教案依前者)。

  三、华老栓一家可怜在哪里?(由学生说去,师总结

  四、康大叔一类可怜吗?可针分相对地讨论

  1、不可怜

  结合第一、第三节华老栓及茶客的态度分析

  2、可怜

  根据夏瑜的话及其对它的评价进行,从思想层面见康大叔类的萎缩、落后、可怜

  五、利用第三节末几段,用对联的上联加以总结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六、这些人是可怜的,那夏瑜呢?

  (也由学生说去,但要引导到末节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读末节,结合具体的语段,看到一个怎样的夏母?

  重点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儿子的母亲

  1)揣摩“天明未久”、“惨白”、“羞愧”、“终于”等词。

  2)可让学生想象,夏四奶奶这时会对夏瑜说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见到花环有何念头?(夏瑜显灵,乌鸦上坟头)

  2)你认为花环是谁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结合环境描写体会那份紧张而激烈的静以及背后的愚昧

  4)结合末段乌鸦飞去的浓墨重彩体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层含义

  2、在对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或总结夏瑜的可怜之处:

  1)被同宗出卖

  2)被同族耻笑

  3)被至亲误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脱离群众及群众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远见不到阳光、雨露,一个花环不能带来春天,反而给人感觉春天的遥遥无期。

  ……

  七、根据上下文续写下联,不求平仄相谐,但求内容互补。

  师生可共同完成,选择一副构成板书。

  补充横批。

  八、谈论“药”为题和明暗线的作用。

  板书

  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

  可

  怜 药?

  华

  夏

  坟场祭子老妪共悲伤

  (下联随意)

  作者邮箱: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篇4

  记不清多少次与学生一起学习《药》,至少有五六次了。

  过去讲《药》大都是老师主持课堂,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参与讨论。尽管课堂也颇为热闹,学生参与也颇为踊跃,但是,我总觉得不过瘾。

  此次又一次讲授《药》,面临新困难,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或者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这篇《药》不感兴趣。

  怎样才能让生活在现代北京城的学生的对《药》感兴趣?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走老路肯定不行!我费了一番心思。

  我做出一个决定。

  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药》,这篇文章由同学们自己学习。我只作为普通的一员参与大家的讨论。”

  学生感到新奇。

  我说:“这篇文章,我要说几句话,

  第一,他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来又收在《呐喊》文集中。

  第二,它是以秋瑾的被杀为背景的。秋瑾死于1907年。大家先自己通读一遍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大家共同解决。”

  于是响起了哗哗的翻书声。

  之后出现一片静寂,学生读特别认真。看出来,学生热情特别高涨。

  但静寂是短暂的,刚过一会儿,就有人提问题:“216页那个‘窸窸窣窣’现在不用了吧?怎么鲁迅净用冷僻字!”我答:“已经不属于常用字。”又有人问:“218页‘古□亭口’中那个大方框干嘛不直接写出来?”我故意说:“我也不知道,可以留下来作为问题,待会儿大家一起讨论。”

  诸如此类的小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不时提出来。不知不觉,一节课过去了,不少同学已经读完了。还有少部分同学没有读完。

  但时间有限,课上的阅读,只能安排一节课。

  我要求同学们课下去阅读。

  接着,我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你认为鲁迅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揭示什么?第二,你觉得,这篇小说中,哪些细节、哪些特点、哪些用词、哪些笔法、哪些安排,终归是哪些细小的方面,特别有意思,特别耐人寻味?”

  关于题旨的讨论

  接下来,已经是另外一天的语文课了。这是两节连堂课。

  我首先发言:

  “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本来我想问:“鲁迅的主要的目的是想揭示什么?”但是,我觉得,那样问,似乎太直奔主题,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就从悲剧、喜剧的角度去发问。

  学生答:“自然是悲剧。”

  “是谁的悲剧呢?”我追问。

  一同学说:“是华老栓这样的人的。”

  又一同学补充:“华老栓这样的群众太愚昧、麻木。”

  我接话说:“哦,是愚昧、麻木者的悲剧。”

  又一同学说:“我记得,应当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我说:“你大概读过与鲁迅有关的书吧?”

  她点点头,又补充说:“初中学《孔乙已》的时候,老师这样讲过,鲁迅的大部分小说大体都能如此去理解。”

  我说:“你说的对,而且本篇就可如此解读。”

  又一个同学说:“我看,也是揭示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

  我提示他:“具体说。”

  “夏瑜是为了解救华老栓这样的下层群众而死的,可是他们却把他的血给吃了。”

  我故意说:“这不正是‘得其所哉’吗?夏瑜革命,是为了华老栓这样的群众,而群众吃了他的血治病,他的血不恰好为人民而流吗?夏瑜应当高兴才对,怎么能是夏瑜的悲剧呢?”

  学生答:“不能那样理解,夏瑜流血并不是为了让华老栓去吃他的血,而是为了推翻一个旧制度,建设一个新国家,让华老栓们过上好日子。不是让他们去吃他的血。”

  我说:“你认为,华老栓知道夏瑜的血是为他们而流的吗?知道夏瑜们革命的这种意义吗?”

  学生说:“当然不知道。因为华老栓不知道,所以他才让儿子吃夏瑜的血。”

  我又问:“大胆想像一下,如果夏瑜地下有知、地下有灵,知道华老栓们把他的血吃了,高兴不高兴?”我仍然追问刚才的话头。

  学生说:“当然不高兴。”

  我又说:“吃了革命者的血后,病治好吗?”

  学生答:“没有。”

  我再问:“夏瑜建设新国家、建设民主社会的革命目的实现了吗?”

  学生:“也没有。”

  我追问:“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大概也因为群众不了解他们,没有让群众一同参与。”

  我说:“所以,请一个同学总结一下,这小说总体上写的哪两种人的悲剧。”

  一学生说:“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我插话:“是先驱者的悲剧。”)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我插话:“是麻木者的悲剧。”是双重悲剧。(我插话:“非常好!”)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

  我又接话总结:“他总结得非常精彩。我可以换句话说,‘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我把“醒者悲剧,睡者悲剧,国疾未治,众疾未医,双重悲剧”板书在黑板上。

  上面,实际是对作品主旨的讨论。

  讨论到如此地步,我已经基本满意。

  接着,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并说说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学生们一时议论纷纷,踊跃异常,差不多都举了手。

  学生们首先报题目。我在黑板上一一记录,积累下来,大体有下面几个:

  1、题目“药”的涵义;2、动词的运用;3、颜色词的运用;4、几个道具的涵义;5、华老栓的不答语;6、环境描写;7、人名的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实际就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单元。

  关于动词的运用的讨论

  先发动全班一同来找“耐人寻味”的动词,并且都能够说出“耐人寻味”来。

  第一部分中,有四个地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展开讨论:

  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学生们都能认为,两个“掏”字,实际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

  2、“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经过讨论,学生们都觉得,“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正如一位学生精练概括的,“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

  3、“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我特别提醒学生钻研,为什么华老栓竟如此兴奋。

  我开玩笑说,“这里华老栓好像吃了兴奋剂,”学生哄堂大笑,我说,“当然仅仅是比方,同学们想想,华老栓的‘兴奋剂’是什么?”

  学生们都抓住了“觉得爽快”“变了少年”“跨步格外高远确实把”等等语词。

  学生说:“因为药能够给他儿子的生命注入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就给华老栓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有学生说:“华老栓目光中,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看到了华小栓健康走下床,成为一个健壮的青年,而且娶了妻,生了子,华老栓爷爷。”

  学生们都会意地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也给予表扬。

  我进一步启发诱导:“大家想没想过,鲁迅写华老栓如此高兴,为什么不放在取药回来的路上写,却放在取药之前的路上写?按道理,放在华老栓取了人血馒头回来的路上比较合适。大家设想一下,取药回来,华老栓小心翼翼的捧着人血馒头,边走边想,浮想联翩,越走越高兴。”

  我一提出问题,一下有点冷场。学生们都在思索。

  我先提醒学生翻书找到华老栓回来时候,鲁迅是描写华老栓的段落。

  学生很快找到了:

  原文是这样写的: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的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有学生说:“把前面取药路上的描写放在这个地方,未尝不可。”

  有学生说:“放在这里,肯定不行,像前面华老栓‘跨步格外高远’,那还不把人血馒头给丢了!”显然,这个学生读得仔细。

  有学生继续补充:“前面重点华老栓的兴奋,因为他觉得特别新鲜,因而也激动;而后面重点表现华老栓的小心翼翼,当然他也激动,但是他主要是紧张,害怕把人血馒头弄丢。所以不能把兴奋时的激动‘跨步格外高远’等等的描写放在这里。”

  我补充:“兜里装着钱可以高视阔步起来,钱不至于丢,捧着人血馒头高视阔步,那人血馒头就成了泥土馒头了。概括说,前面是取药路上单纯高兴,后面是取药回来因为过度高兴而紧张。”

  有学生又有新发现:“我觉得,作者在华老栓回去的路上,写‘在他面前,呈现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好像有什么暗示意义。”

  “什么暗示意义?请你说说看。”我以为他要说“古□亭口”暗示着这是秋瑾被杀的地方。

  学生却回答说:“我觉得,到了家,却出现刑场上黯淡的金字,‘刑场’和‘黯淡’就暗示着华老栓的药必定没法治小栓的病,小栓必死无疑。”

  我觉得学生说的有道理,出乎我意料,就给予他肯定。

  接下来讨论刽子手一段动词:“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抢、扯、裹、塞、捏、转、哼”8个动词,,学生们一致认为鲁迅一连8个动词的运用,写出了“黑的人”的凶残、贪婪、暴虐、粗野,写出了刽子手的特点。

  第三部分中,注意讨论了以下几个地方。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了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学生找出“闯、披、散、捆、嚷”5个动词,我让学生换换其他的动词,学生把“闯”换成“走”,把“披”换成“穿”,把“散”换成“系”,把“捆”换成“扎”,把“嚷”换成“说”,显然都不如原词有那么强烈的效果。原词写出了康大叔的蛮横、粗野、无礼。

  关于刽子手与康大叔的讨论

  在同学们没有多少疑问的时候,我问:

  “大家仔细看看,进来的人是谁呢?是第一部分‘买药’中的刽子手吗?”

  同学们仔细看着。这一看,还真的发现了问题。许多同学都觉得“康大叔”本不是第一部分的刽子手,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觉得“康大叔”就是刽子手,即第一部分的“黑衣人”。

  我提醒同学们:“无论你觉得康大叔是刽子手,还是觉得康大叔不是刽子手,都要提出理由来。”

  于是两派纷纷找出根据来了。

  首先认定康大叔与刽子手是一人的同学,找出了理由。他们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 两人都跟刑场相关联。

  第二, 两人说话及行事都非常粗野、凶狠,可以从描写两人的一系列动词上及说话方式上看出。

  第三, 两人都涉及“黑色”。“黑的人”就正是以衣服是黑色有,而康大叔则是“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而判断康大叔与刽子手并非一人的同学,也同样举出了理由:

  第一,如果是一人,那么,在刑场上“康大叔”与华老栓交易时,应当相认,康大叔应当能喊老栓的名字,像后来在茶馆喊“老栓”“栓叔”一样。

  第二,如果是一人,刑场上的康大叔也应当像后来在茶馆里那样“虚情假意”,那样“热烙”。可是刑场上交易却如同陌路人,根本不相识。交给华老栓馒头,收取华老栓的钱时,都非常野蛮、近乎凶残。可是后来的“康大叔”却明显有些“热情”,有些“人情味”。

  第三,刽子手明明收了华老栓的洋钱,可是后来康大叔在茶馆里却不承认,他当着那么多人居然对华老栓说“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

  提到这一条论据时,不同意把二人区分开的同学立即反驳说,可能是康大叔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避讳收了华老栓的钱,因为收钱是犯王法的。而同意把康大叔与刽子手判定为两个人的同学,回应说,从后来康大叔在茶馆里的表现看,康大叔是一个咋咋呼呼爱吹牛的人,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了自己透露给华老栓消息,走漏消息也是犯王法的,他能够承认透露消息,那么,他也应当不会避讳收了华老栓的钱。

  双方都提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课堂上出现了非常热烈的争论场面。开始时,主张区分康大叔与黑衣人属于少数派,而渐渐,他们人数多起来。我对主张区分的同学,表示鼓励,我说,包括我们的教参都说两人是一人,当前学术界大多数人也主张二人合一,而你们却主张分开,论据也充分,应当鼓励。

  学生询问我的意见,我说,从理由的充分性上看,我当然同意主张把二者区分的意见。

  另外几个细节的讨论

  第三部分,“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学生们都觉得,这里,“手恭恭敬敬的垂着”“送茶碗茶叶”“加橄榄”,还有两个“笑嘻嘻”,都写出了华老栓夫妇对康大叔的发自内心的感激、尊敬,要讨好他。

  第四部分,“华大妈……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了篮子。”

  学生们觉得,这里,“踌躇”“现出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都写出华大妈特定的心理:儿子谋反,被杀,妈妈觉得无颜面对外人。

  颜色词语运用的讨论

  第一部分中,“乌蓝的天”的秋夜,而茶馆里弥漫着“青白的光”,大街“黑沉沉的”,路是“灰白的”,兵丁“衣服前后一个大白圆圈”“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刽子手“浑身黑色”,“‘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学生们把这一系列颜色词语联系起来,觉得,整个是一派肃杀、阴冷、阴森的“杀人”气氛,所有这些颜色词语,都透露出这样一种气氛。

  第三部分,华老栓“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华大妈也“黑着眼眶”,这两个“黑”字写出了华老栓夫妇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的愁苦。

  第四部分,华大妈半年后,头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这种“白”是失去儿子后内心痛苦折磨的;坟地里,夏四奶奶“半白的头发”“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里同样也是写出了“失子”后内心痛苦的折磨。

  以上,无论“白”,还是“黑”,都是一种痛苦、凄凉的象征。

  而写刽子手和康大叔,却也用黑色。“浑身黑色”“披一件玄色布衫”“玄色腰带”,这里的黑色,除了带有一种粗野、蛮横的意味,其实黑色已经与黑暗社会融为一体了。

  “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人名用颜色,也有讲究。“红眼睛”让人们联想到贪婪的吃人的疯狗;“花白胡子”让人想到又老又朽,忠君卫道。

  环境描写的讨论

  小说开头,“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明显的意义,没有月亮,太阳又没有升起的时刻,正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暗示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社会中的大多数群众都处于一种麻木、蒙昧的状态。

  我接着问:“你能够从此处读出‘秋瑾’二字和‘秋瑾被杀’吗?”

  学生还真的恍然大悟:“‘秋’似乎指姓,‘月亮’如玉盘,似乎指‘瑾’。而‘月亮下去了’就是指秋瑾被杀了。”

  第四部分,“西关外*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死去的人,都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用硬刀子和软刀子杀死的人,夏瑜是被硬刀子杀死的,小栓是被软刀子杀死的。是他们的死,造就了阔人们的“幸福生活”,所以像“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有的同学,能够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看出社会象征意义来:“这里似春而非春,似春却仍寒。这里已经有了春意了,像出现了‘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如新芽刚抽动,就是这个社会由严冬向春天转折的标志。但是春天毕竟是早春,仍然分外寒冷。”

  学生看出这些,我真的佩服他们的“毒眼”或者叫做“慧眼”。

  写“坟上花环”,“花不很多,……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其中也有暗含的深意,花如星火,虽然少,然而仍然有生命力,让人们读了之后不致于觉得惨淡、悲凉、无望,仍然觉得有希望,有憧憬。

  最后,“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注意“发抖的声音”,它指的什么声音?可以理解是枯草的声音。

  但,有学生说,我们读小说到结尾,应当理解,这里实际上是“夏瑜们”的一声微弱的呐喊,饱蘸血泪,不强壮,但是却已经有了声响,尽管不能起到唤醒国民的作用。

  几个道具的讨论

  道具往往被同学们忽略。

  我提醒同学们把课文中的涉及到的道具全部一一找出来。

  第一部分,“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第二部分,①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

  ②“满幅补钉的夹被”。

  第三部分,①“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

  ②华大妈给康大叔加了一个“橄榄”。

  以上五个道具,实际都是“无声的意义符号”。

  我问:

  “为什么华老栓家,灯盏遍身油腻,好像长时间没有擦,而茶桌却滑溜溜的发光?”

  学生发觉,那灯盏是他们卧室的,也就是他们睡觉休息的内室;而茶桌是摆在外面的大厅里,是他们做买卖用的,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灯盏只是自己用的,他们整日操劳,没有多少闲暇,所以他们也就不去料理、擦洗。而作为“劳动工具”的“茶桌”,则必须擦洗得干干净净,招徕客人,如果脏乎乎,就影响到生意了。

  “大铜壶”也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大铜壶也肯定是干干净净的,锃亮的,尽管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大铜壶的形象。

  而“满幅补钉的夹被”,则是华家贫穷生活的一个缩影。

  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橄榄”比较妙,华大妈给康大叔加了一个橄榄,就把华家对康大叔的感激之情流露地非常真切。

  题目“药”的涵义的讨论

  学生们认为,“药”这个题目大概有三方面的涵义,既有实指,又有虚指。实指就是作品中的人血馒头,虚指是,鲁迅希望通过本篇小说能够提醒人们尤其革命者,注意寻找一付良药,来疗救麻木者、愚昧者的药方。同时,“药”本身又是联结情节的关键,第一部分是买“药”,第二部分是煮“药”,第三部分是谈“药”,最后“药”无效而终结。

  关于华老栓的简答语与不答语

  华老栓全文的语言描写极少,他是一个特别“吝惜语言”的人。

  我让同学们给华老栓的语言计数。

  “唔,……你给我罢”,这是开头临去买人血馒头时,跟华大妈要钱,只说了4个字。说的最多的,是临去买药时对头儿子小栓说的。他“低低地”对小栓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可以看出,老栓对儿子的特别在意,嘱咐的话也特别多,一下说了15个字。

  买药回来的路上,有人问“这是给谁治病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不答应,“他的精神只在一个包上”。这是华老栓的不答语。表明华老栓一门心思在人血馒头上,如文中所写,他拿着人血馒头,就如同“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在烤制人血馒头时,回答只有两个字。华大妈问“得了吗”,华老栓答“得了”,表明老栓仍然一门心思在人血馒头上面。

  当有人进店时,闻到香味,就问“炒米粥么”,仍然没有人应,这又是华老栓的不答语。

  当康大叔表白自己信息灵通时,“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依然不答,但是看出,他心里非常高兴且充满了感激。

  姓名的意义

  让学生把全文的人名都一一找出来。

  夏瑜、华老栓、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当然,在老师提示下,学生很容易看出“夏瑜”与“秋瑾”名字的对应关系。

  我问的另外的:“为什么取姓为‘华’与‘夏’?”

  学生看出特指“华夏民族”,一方面是华夏民族有为正义为民族而赴汤蹈火的人,一方面是华夏民族有蒙昧不觉醒的人。

  “‘栓’字能让人想到什么?”

  学生一下想到了“栓塞不能”“血栓”等。

  “康大叔”与“阿义”的取名,是反其意,本来“康大叔”是最不健康的人,鲁迅却让他姓“康”;阿义是最无情无义的人,鲁迅却让他叫作阿“义”。

  深层的悲凉在哪里?

  在全文的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抛出了一个稍微深层的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除了开始时,我们讨论的‘麻木者的悲剧’与‘先驱者的悲剧’之外,本文更深层的悲凉在哪里?”

  学生一时听不明白。

  我解释说:“本文当然是前面所说的两种意义的悲剧,可是要大家深入思考一下,当我们听到夏瑜在牢里喊‘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说阿义‘可怜’的时候,你们什么感觉什么滋味?”

  学生答:“口号太远、太高、太脱离实际。”

  “太冒!”

  我问:“口号太高、太远、太冒、太脱离实际,群众认为他怎样?”

  学生答:“群众自然认为他疯了,自然认为他神经有问题。”

  “你们认为,夏瑜们,怎样才能不脱离实际,怎样才能让群众觉得他们不疯,神经还正常呢?――当然前提是,夏瑜们不能丢失自己的先驱者的信念。”

  学生答:“替华老栓们解决现实问题。”

  “解决什么现实问题?”

  学生答:“贫穷、疾病。”

  “好,咱们设想一下,假如,夏瑜们能够有财力、有精力真的帮助他们解决了他们的贫穷、疾病,那么,华老栓们是不是就对夏瑜们感兴趣?是不是就不去吃夏瑜们的血了?”

  学生深思后,答:“当然不去了。”

  我补充说:

  “华老栓们也许对夏瑜们感兴趣了,老栓们富裕了、健壮了,可能不去吃或者不需要去吃夏瑜们的血了。但是,他们仍然可能去当‘盲众’‘盲从者’,去当‘炮灰’,去喊各种他们自己不理解的‘口号’。这就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民众的本相。”

  我继续追问:“在本篇中,鲁迅对夏瑜们是怎样的态度?是不是在讴歌并赞扬他们?”

  学生答:“有批评的意思。”

  我说:“鲁迅对他们是抱有敬意的,但是对他们的过于‘高蹈’的‘革命’却不是完全赞同的。鲁迅觉得,夏瑜们作为‘中国的医生’,疗救中国的病症,没有对症下药。反而让病人把医生的血给吃了。华老栓们吃了‘中国医生’的血,就成了对夏瑜们的一个‘讽刺’。相对来说,鲁迅更高明,他已经深刻意识到这种悲剧、悲凉所在,所以,他写作本篇,就如同给夏瑜们开出了一张‘药方’。”

  学生听懂了,频频点头。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2、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3、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华老栓等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夏瑜等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时数

  3课时:情节、人物、环境各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从阿q形象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二、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南腔调集》等。

  《药》选自小说集《呐喊》。

  三、怎样鉴赏小说

  (一)、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

  (二)、鉴赏方法:

  1、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对理解主旨十分重要)

  2、理清情节(结构安排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抓线索:明线(常常是主要内容),暗线(往往暗示主旨)

  ②抓标题:(文章的眼睛)

  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

  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

  4、把握主旨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5、理解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是表现主旨的重要手段)

  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等。

  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作用:

  ①渲染气氛

  ②交代时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四、背景

  《药》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是在19xx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先后遇害的。作为同乡的鲁迅,对于他们的遇害很是激愤,于是就创作了这篇小说。

  徐锡麟(1872—19xx年)和秋瑾(1875—19xx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并都曾经留学日本,进行革命活动。19xx年春,徐锡麟、秋瑾回国。徐锡麟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暗中准备起义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吴兴浔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后来回绍兴,与徐锡麟办大通学堂,并主持大通学堂工作。秋瑾与徐锡麟组织光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通用13篇)《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篇1  对于《药》的主题的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有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