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精选6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篇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讨论:盲目的实践是否存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例题1】(单项)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 c )
a、思想不重要,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b、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思想
c、思想变为现实需要人的实践 d、思想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变为人的现实
【例题2】(单项)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的世界”的事实说明(a)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人类实践活动 d、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例题3】(单项)从“神一”到“神六”载人航天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200个,涉及到的单位近4000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15万人。这说明(a )
a、实践具有社会性特点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讨论:老者和农夫的对话。老者“不会耕地,怎样下田”。 农夫:“不让下田,怎会耕田”
讨论:“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
【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认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例题4】(单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d)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5】(单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例题6】(单项)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身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b )
①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④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例题7】(单项)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书本知识比社会实践更重要
c、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例题8】(单项)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a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例题9】(单项)“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 )
a、实践是认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