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2024-06-053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通用17篇)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2

  一、知识结构: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课本p117)图8-2,图8-3,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图8-5,图8-6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课本(p120)图8-12,8-13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8、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9、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根据课本(p122)图8-20提出两个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①仍出的石头受什么力?②石头抛出后,只受重力为什么还会向上运动?③抛出的石头是变速运动吗?④抛出的石头运动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⑤如果没有重力,石头会如何运动?

  10、力的合成:

  ⑴合力的概念:一个力产生的效果根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⑵二力合成定义:求两个力合力

  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

  若两个力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若两个力方向相反,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口诀:同向相加,异向相减,方向随大

  ⑷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经常把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现象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相互替代.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除定义合力时用等效替代法,电学中,定义串联总电阻和并联总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练习:☆分析课本(p122)图8-19,图8-20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现象,能共同反映出那些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三点)

  共同现象:失去支持后最终都会向地面降落。

  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识:①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方向竖直向下的。

  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④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4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1.力的概念(5分钟)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钟)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

  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4.惯性(8分钟)

  惯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5.力和运动

  (12分钟)

  演示二力平衡实验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两个平衡力的合力为0。

  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

  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平衡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

  (教师举例说明)

  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平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解,并举适当的题例。

  6、物体的浮沉条件(13分钟)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

  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

  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

  很好,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么,物体悬浮的含义是什么?

  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受平衡力,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应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之为悬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

  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

  能举例说明吗?

  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物体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取决于物与液的大小关系。

  当物﹥液时,物体下沉。

  当物﹤液时,物体上浮。

  当物=液时,物体悬浮。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这里学生的答案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好多学生易错的问题。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5

  高一物理《力》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通用17篇)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