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2024-06-052

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精选8篇)

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篇1

  【课题】:第二节 离子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要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的目的。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本节在实验室上)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请同学们在实验台上找出naoh固体和cucl2晶体,观察它们的颜色。

  2.      请同学们用药匙各取少量在滤纸上将它们混合,观察有什么现象。

  3.      请同学们将上述混合物倒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4.      猜想发生了什么反应,试一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1.      学生观察:naoh 白色;cucl2 棕色、褐色等等

  2.      学生操作后:没有现象

  3.      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

  4.      学生试写:2naoh +cucl2=cu(oh)2↓+2nacl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固体间不能反应物质,在溶于水后能反应

  1.      请同学们再各取少量naoh固体、和cucl2晶体分别溶解于两个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2.      请同学们将上述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3.      讨论:①物质溶于水时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②naoh固体和cucl2晶体溶于水后变成了什么?仅仅是大颗粒变成了看不见的小颗粒么?

  1.      学生操作后:naoh溶液 无色;cucl2溶液蓝色

  2.      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生成

  3.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醒学生从两种固体不见了,cucl2溶液的颜色有别于固体的颜色来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溶于水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1.      指导学生用学生电源和小灯泡做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导电性实验

  2.      电脑演示动画,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变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3.      讲解:物质在溶液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是电离

  4.      介绍电离方程式的写法:nacl = na+ + cl-

  5.      指导学生将氯化钠溶液分别换成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酒精溶液等做导电实验

  6.      讲解:由于发生电离后,生成的离子以水合的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水合离子能显示出不同于化合物的颜色,如,水合铜离子是蓝色的,水合铁离子是黄色的等。

  7.      讨论: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我们是否有必要对每一种物质都做导电性实验呢?(提醒化学中的分类意义)

  1.      学生操作后: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

  2.      学生思考溶液导电的实质

  3.      学生讨论

  4.      学生练习

  5.      学生练习写电离方程式hcl = h+ +cl-

  naoh = na+ + oh-

  cucl2= cu2+ +2cl-

  na2so4 = 2na+ + so42-

  bacl2= ba2+ +2cl-

  6.      学生议论后:知道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铜离子的原因,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含有水合铁离子的原因。

  7.      学生讨论:酸、碱、盐能电离;蔗糖、酒精不能电离

  (教师分析和总结

  从宏观实验转入微观电离的认识。

  强调水子可以将一些物质“拆”开。

  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溶于水被“拆”成了阴、阳离子。

  使学生熟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注意纠正一些错误写法。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分类的意义

  1.      讲解: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发生电离,我们把这些能电离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不能电离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电解质的水溶液中由于存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所以能导电。非电解质由于不能向溶液中提供阴、阳离子,所以溶液不导电。

  2.      讨论:根据我们刚才所做的实验,我们所学过的哪些类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3.      讨论:我们给出的电解质的概念和课本有什么不同?

  4.      讲解:象baso4这样的盐由于难溶于水,其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极少,所以几乎不能导电。但我们将其融化后,baso4仍能电离导电。所以,baso4仍属于电解质。

  5.      讨论用树状分类法画出物质的的分类图

  6.      练习:下列哪些是电解质?①nacl②hcl③naoh④cuso4溶液⑤酒精⑥cu

  7.作业:(略)

  1.      学生理解

  2.      学生讨论后: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是非电解质

  3.      学生讨论后:书上还有熔融的条件

  4.      学生写出电离方程式baso4=ba2+ +so42-

  5.      学生练习

  6.      学生练习

  (教师分析指导)

  这一部分虽然属于概念的讲解,但由于做了很多实验,有了先前的铺垫,所以这样的结论也不显得突兀。

  【教学后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紧密联系、层次递进的四个模块来进行:1.物质间的反应是怎样实现的?→2.物质在水中的反应→3.物质的电离→4.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基础。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学习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本质,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掌握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

  3、初步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

  【重点】: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难点】:离子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二、说教法: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为了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首先我通过“魔术表演”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实验,在做CuSO4、BaCl2的实验时,避免Cu2+对观察实验现象产生干扰,要求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上的内容,将CuSO4溶液滴加到BaCl2溶液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通过对混合前后溶液中存在溶质离子的分析,从而引出CU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引导学生总结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本质,请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及生成产物,并写化学用语表示出来,告诉学生这个表达式就是离子方程式。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Cu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Cu2+和Cl-没有参加反应,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教学:从实验探究一可知,条件之一是生成沉淀,让学生继续做分组实验,NaOH溶液和稀HCl的中和反应以及Na2CO3溶液和HCl的实验,得出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3、知识延伸:通过课后作业自主学习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6、知识反馈:1)初中学习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8、布置作业:第9题和第10题(同时将哪些物质要拆,哪些物质不用拆的问题对学生做了归纳)

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 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

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精选8篇)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篇1  【课题】:第二节 离子反应 (高一化学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