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通用2篇)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特点)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段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史前阶段
大禹治水
防洪、灌溉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秦朝
灵渠
汉代
“井渠”
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治理黄河(王景)
唐代
设渠堰使、大运河
立井水车、筒车
宋代
官员奖赏制度
水转翻车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
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
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