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精选15篇)
西双版纳 篇1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丹徒区高资中学 罗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地图:这是哪个省?(云南)
云南著名的 风景名胜区是什么?(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视频:西双版纳的景观,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西双版纳。
引导:为什么西双版纳会形成这样独特的风光呢?
指点江山:在地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印度洋、孟加拉湾、太平洋、北部湾、
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云南、横断山脉、澜沧江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状况:(板书)
地理位置——云南南部
邻国——老挝、缅甸
海陆位置——离海洋不远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
植被——热带雨林
地形——河谷谷地和丘陵
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澜沧江-湄公河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出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
学生讨论,教师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
读图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提问: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出示图片“望天树”、“板状根”、“绞杀植物”、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讨论。(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提问: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
图片: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展示相关图片
图片:傣家竹楼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
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问;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是什么?(旅游业)
小结: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还有什么?(风景游、风情游、田园游、边境游、探险游、过境游)
讨论:旅游业能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思考:假如高资镇开发出一处旅游景点,面对大量的游客,你认为应该发展哪些行业?(交通、餐饮、旅馆、商业…)
(带动其他行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收入增加,居住环境更优美,生活更丰富多彩)
讨论:发展旅游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引申:镇江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三怪”“三山”)
你觉得镇江旅游业发展状况如何?你有何有益的建议?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
(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 )
(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 )
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 省;② —— 省的 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 ,② ,③ ,④ 。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 ,② ,③ ,④ 。
答案:1.(1)× (2)× (3)√ (4)× (5)√
2.(1)海南 云南 西双版纳
(2)望天树 板状根 独木成林 绞杀植物
(3)亚洲象 绿孔雀 长尾猿 长嘴犀鸟
欣赏:孔雀舞
●教学反思:
我们通常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让学生难以适应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从课堂教学情境化和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导入:本课是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及其发展情况,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通过我的了解,学生在语文课上已学过了西双版纳,对此已有所了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切入本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并思考“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及其形成原因?第二,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创设出教学内容就在自己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假如高资镇开发出一处旅游景点,面对大量的游客,你认为应该发展哪些行业?”“针对镇江的旅游业,你有何有益的建议?”等,创建开放性地理课堂。使地理教学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双版纳 篇2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
(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
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
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
1、学习植物王国
(1)学习第2小节
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
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
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
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所以他叫“一见血封喉”。你们看,这是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看图),看了图片你觉得这些植物怎么样?
交流:奇特、多
C、谁能通过朗读把植物奇特和多的感受带给大家?
D、是啊,西双版纳的植物,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所以课文中用省略号。出示图片(光棍树、王莲、含羞草)这种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叫光棍树,这片能做小孩的叫王莲,这种一碰水就会合拢的草叫含羞草。
E、用这个句式说说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有_______的___________。
过渡:课文就像我们介绍的这样,其中有两种奇特的植物。
(2)学习第3小节(出示第3小节)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读一读,用这个句式说说它奇特在哪里?
② _________时候,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
A:扁担藤
a、这里还有3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拼读。
b、这水怎么样,喝一口感觉如何,把这样的感受带给我们。谁来读一读,男孩子读一读。
B:海芋图片
瞧!这就是宽大的海芋叶,躲在宽宽的海芋叶下,看雨中的西双版纳,一定感觉更美丽。女孩子们一起来读读,
③在西双版纳还有一种植物叫时钟花,人们能根据它的开花知道它的时间,你能学者这个句式介绍这种花吗?
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西双版纳真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呀!
(3)学习第4小节,
①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动物王国?
②轻声朗读,选择喜欢的动物读一读,坐在观光车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③西双版纳既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有你丰富的动物资源,真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4)在西双版纳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齐读)
(5)理解:情趣
(6)小结:西双版纳真是景美,人更美。
四、拓展训练
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会遇到什么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比较组词:
悠甩壶纳
愁用壳内
3、练习写字等悠
板书设计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植物王国(奇特、多)
动物王国(珍贵、多)
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绍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为了激发学生对此地方的向往,对祖国国的热爱,我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多民族特色,并通过对“边陲”一词的去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虽然生字的学习,没有细化,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接触文本,去随文识字。我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读书没有定性。我利用配乐朗读,让他们能融于课文中,去感受西双版纳的美。在指导书写时,通过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悠”,来进行范写,让学会明白“悠”的上半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设计教案时有几点不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读得少,应通过齐读或者师生配合读,让学生去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色。在学习本文植物的内容时,还可以拓展学习课本上没有的奇特植物,激发兴趣,并能为拓展埋下伏笔。学习最后一节时,“情趣”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拓展学习,不够深入。
西双版纳 篇3
【设计思想】
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⒊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
⒋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⒌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⒍体会语言:
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
⒎拓展训练:
幻灯片展示:
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⒏作业 :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 本上。
板书设计 :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导语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 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附板书设计 : 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笑对生与死
西双版纳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
沧 篾 剁 饰 嵌 棰 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妩媚 装饰 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先请学生评点,然后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 :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象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附:板书设计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蓝天树 (自然景观)
竹楼映蓝天 (自然景观)
悠悠野象谷 (自然景观)
妩媚傣寨水 (人文景观)
笑对生与死 (人文景观)
西双版纳 篇5
1.请在横线上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热爱蓝天,蓝天因爱而更加清澈;热爱白云,白云因爱而更加轻柔;热爱清风________;热爱明月________;热爱生活,生活因爱而丰富多彩,热爱人生,人生因爱而美丽动人。2.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静剂——(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除彼此间的猜疑积雪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应联系上句,反夏推敲,揣摩语句之间的关系。) 一、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音乐——无处不在①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声音。没有它,生活将变得平淡;正因为有音乐的存在,才使我们感到生活丰富多彩。②自从婴儿刚刚降临,音乐就已进入到他们耳里。伴着柔美动听的《摇篮曲》,宝宝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此时,大街小巷中,到处飘荡着那柔美的乐曲。③我真正接触音乐,是在5岁学电子琴时。从那时起,音乐就在我的身边旋转。无论走哪里,总会听到一些流行歌曲,它们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一个人常常静静地听着流行音乐,或者是交响曲,这些都会让我心情舒畅,轻松无比。在家中,也许还会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虽然它不是那么悦耳,但也是生活中的音乐。④音乐也能陶冶情操。音乐,无论是抒情的,还是热情奔放的,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从《从头再来》中,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生命交响曲》中,我领略了生命的雄壮。正是这些音乐,时时在我们身旁,才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走向成熟。⑤音乐不仅要听,更要领略它作曲的意图,表达的情感。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若用心去听音乐,享受到的不仅是这首曲子怎么样的优美,怎样好,它使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⑥音乐——无处不在。从小到大,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里,有家中,到处都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充满幸福。4.修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使之成为15字以内的通顺、连贯、精练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上句的句式去修改。)5.在第①段后拟写一个扣题的语句,并使之与上下文衔接得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指出第③段文字中游离文意的一句,并说明
西双版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