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资源
中国的土地资源(精选11篇)
中国的土地资源 篇1
本学期总第 35 课时本单元第 3 课时授课日期12、29课题第三节 土地资源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重 点 难 点重点: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 具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教 法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教 学 过 程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 间一 二引入新课 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讲授新课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学生回答问题略
耕地
草地
林地
建筑用地 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
5 5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间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转承】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2)做到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在风沙危害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等。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小结: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2亿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10 10 5
5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二、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中国的土地资源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能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
2.能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出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2.通过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特点。
2.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示高尔夫球场的漂亮画面,吸引学生。
老师简单介绍:
“高尔夫” 是一种以棒击球入穴的球类运动,它是一种把享受大自然乐趣、体育锻炼和游戏集于一身的运动。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打高尔夫球吗?学生大都回答,喜欢。
知识链接
①20xx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20xx年底,高尔夫球场项目又被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
②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因批地建高尔夫球场被免了职
教师引导,既然大家都喜欢,高尔夫也是一项不错的运动。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
讲授新课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一)展示图片
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读图思考。发现土地资源的一个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承转: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引导
我的地盘我做主:大家将如何利用A、B、C、D 四地来发展未来的事业?(友情提示:请结合各地的地形、气候及社会经济等条件考虑。)
讨论交流四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来描绘四地的未来。
引出土地利用类型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难利用土地,展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问题引导:根据你的观察,家乡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学生交流。
阶段:由于自然环境等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由土地利用类型出土地资源的第二个特点: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三)展示地图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比一比谁发现的信息多。
学生自主读图,从“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从“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可以看出可利用草地占的比例最多,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由此土地资源的第三个特点:比例构成不合理。
承转: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一)学生自主读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是否均匀?
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第四个特点:地区分布不均。
(二)合作探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请结合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的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图,说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然后由学生归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问题引导:你能尝试说明家乡土地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吗?我们家乡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加深对家乡的土地资源的认识。
三、组织辩论赛
主题: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
正方:优
反方:劣
分好组,确定正反方人员,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然后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辩论。
最后师生共同。
■课堂
学生把土地资源分优劣两方面进行,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后调查
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合理吗?你发现了哪些不合理的行为?咱们自己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中国的土地资源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了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如果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中国的土地资源 篇4
中国的土地资源 ( 第二课时 )
本学期第36课时 本单元第4课时 授课日期 12月1日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2)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2.智能的培养:
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减少的情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思想教育要求:
使学生认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1.记住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内部差异和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
教具: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
教学设计: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节土地资源,在没讲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2.土地资源有哪些用途?(学生回答)
3.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土地资源主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回答: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下面同学们读p90 6.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找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呢?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呢?(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各类土地类型的比例却不尽合理,下面看p91 6.9图。
回答:
1.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23.1%)
2.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9.1%)
3.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7%)
由读图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有什么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看p90 6.8图。(根据第四章知识分析)
1.耕地的分布: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温的丘陵,北方以旱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2.草地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以高原和山地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和产草地也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读图p91 6.1图。
3.林地分布:
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的主要类型会这样分布呢?(主要和气候、降水有关)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耕地、林地、草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土地的比重小,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现在利用却不合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那么具体措施是什么呢?(读p92 1、2、3)(读课文回答)。
1.遵守法规,用法律来控制。
2.开源、节流。
3.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板书提纲
§3 土地资源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草地。
2.土地类型的构成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原因:(气候、降水、地形)。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
中国的土地资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