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球运动

2024-06-051

地球运动(精选17篇)

地球运动 篇1

  教 案

  课题

  地球运动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授课人

  赵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从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等方面了解。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具、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从图中获取信息,总结从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几个方面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辩证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

  1、对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别的理解

  2、公转速度的变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提出问题:日、月、星辰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哪个季节白天长?哪个季节短?为什么?

  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阅读教材,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自转的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1、定义:

  地轴—

  2、方向:

  结合教材中的思考,让学生绘制从侧面、南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

  3、周期:

  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动画,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周期

  参考点

  自转角度

  时间长度

  地理意义

  恒星日

  某遥远恒星

  360°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太阳

  360°59′

  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

  4、速度:

  演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动画,分析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速度

  数值

  全球分布规律

  角速度

  两极为零

  其它 15°/h

  除两极外全球相等

  线速度

  赤道1670km/h

  两极为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ns约为赤道一半,两极为零

  二、地球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动画,讨论公转特点(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和规律,并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1、定义:

  2、轨道:

  研讨问题: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冬季?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

  3、方向:

  4、周期:

  5、速度:

  播放动画和图片

  认真观看

  积极思考

  展示动画

  展示课件

  细心观察

  思考归纳

  研讨操作

  思考讨论

  正确绘图

  仔细观察

  分析归纳

  细心观察

  主动探究

  研讨归纳

  探究研讨

  准确操作

  分组讨论

  得出结论

  小结

  教材第15页活动题2填表。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巩固练习

  习题

  板 书 设 计

  运动

  形式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地球

  自转

  地

  轴

  西→东

  北极看:

  逆时针

  南极看:

  顺时针

  参考点

  太阳日:24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

  除两极为零外,处处相等,即15°/h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赤道→1670km/h

  60°n、s约为赤道一半

  两极为零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真正周期

  地球

  公转

  太

  阳

  西→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1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1°/日

  平均30 km/s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地球运动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   CD为昏线,DE为晨线;       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图。

  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四、讲授提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昼夜交替

  1、  昼夜的产生

  2、  晨昏线

  3、  昼夜交替的原因

  4、  太阳高度

  5、  昼夜交替的周期

  6、  昼夜交替的意义

  地方时

  1、  地方时概念

  2、  使用地方时的缺陷

  3、  区时

  ①     区时概念

  ②     区时的换算

  ③     使用区时的一些特例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2、实例分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弧与夜弧

  2、  昼夜长短与日照时间

  3、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弱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

  2、欧美传统四季的划分

  3、现在北温带一些国家的四季划分

  4、  季节划分的意义

  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

  2、五带划分的标准

  3、五带划分的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宁波市部分地区底层楼房采光状况分析

  方法与步骤:

  1、  利用资料,查找不同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然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或用实测法求得正午太阳高度。方法是:在正午时,度量已知长度的杆子的影子,然后用公式求得正午太阳高度。

  2、  测量目标楼房南面的楼房高度及间距。

  3、  计算阳光射到底层楼房的最小角度。

  4、  把计算结果与各月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分析全年理论采光状况。

  5、  进行实地观察,与理论分析比较,得出实际采光状况。

  6、  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       ]

  A. 一个点     B. 一个面     C. 一条线     D. 整个地球

  2、地表经度相同的地点是: [       ]

  A.日出时间相同的地点             B.地方时相同的地点

  C.昼夜长短相同的地点             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

  3、在地球表面,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是:       [       ]

  A.人为规定的                B.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C.地球自转的结果            D.受黄赤交角的大小制约的

  4、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

  A.每年重合两次                         B.每年重合一次

  C.永远重合                     D.永远不重合

  5、某地位于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交点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的状况是:[      ]

  A.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相同

  B.每年内有一次最大值,出现在3月21日。

  C.每年内有一次最小值,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D.每年内有两次最小值,出现在6月22日和12月22日前后。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       ]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7、从8月1日到9月1日这段时期内,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北京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并且昼短夜长,夜越来越长

  B.赤道处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并且昼夜长短相等

  C.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并且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D.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8、位于西经30度、南纬50度处沿经线向南极刮的风偏向在:     [       ]

  A.西经30度以西                         B.西经30度以东

  C.西经30度上                             D.南纬50度以南

  9、北半球夏至日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按由长至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武汉、乌鲁木齐、台北、兰州

  B.乌鲁木齐、兰州、武汉、台北

  C.乌鲁木齐、兰州、台北、武汉

  D.台北、武汉、兰州、乌鲁木齐

地球运动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活动步骤】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成果展示】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运动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课开始 ,教材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1.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内容中,讲授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均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一个“比”字。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更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为后面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通过讲述黄赤交角而引出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日时在地球表面的有规律的运动,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突出了一个“变”字。

  教学设计思路

  1.              教学设计思想的理论论据

  以布鲁纳、林格伦、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自学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兴奋状态,强化学习效果。

  2.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了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区别,建立正确的概念;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理解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力培养目标

  能建立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空间模式;解释地球处于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不同速度,用公转速度解释冬夏半年的长短;正确判断二分二至;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       思想教育目标

  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知识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4)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因归运动。

  3.              教学方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学中,教师设计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讨论、纠错、补充,完成比较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各小组提出,并且互相解决,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疑问,教师给予点拨。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高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要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砚,变不可视为可视,以得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这样,能更好地落实学生自学,体现学生学习的全体性、主体性和主动。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总是以“发现法”巩固所学知识。

  (3)本课内容较多,较抽象,教学中采取两种手段检测所学,落空能力培养目标。一是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演示所学知识;二是通过课堂练习和课本作业达到此目的。在检测中,教师得到信息反馈,实现教学相长。

  (4)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法指导,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有效教学原则,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5)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采用课件播放、指导自学、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6)本节课的思想教育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体现,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不提倡口头说教。

  4.教学手段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挂图、自制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前奏]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

  (板书: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讲述正文]

  [设计自学] 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本节课上,我们着重学习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填出表内空缺部分的内容。

  (板书:略)

  (用投影仪投影教师设计的表格)

  请四个小组完成图表,请其他小组评比哪个小组填的完整、准确。

  总结大家的发言,完成图表。(投影图表)

  运动

  项目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饶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饶太阳的运动

  轨道面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地轴的空间位置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

  周期

  一天

  恒星日:真正周期

  一年

  恒星年:地饶日公转的周期

  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

  回归年:太阳回归运动周期

  速

  度

  角速度

  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均为15°/小时

  平均1°/天,近日点大于远日点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平均30千米/秒,近日点大于远日点

  [激发引导]请各小组提出本小组在自学填表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希望其他小组帮助他们解决。

  (问题及解答举例)

  问题一:如何理解地球自转时南北极点的线速度、角速度都为0?

  解答:这说明地球在自转时,它的南北两极作为一点,相对位置没有发生移动,与地球上其他点相比,保持相对静止。因此说地球自转时,南北两极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为0。

  问题二:为什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而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它的自转方向就成了顺时针?

  解答: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上,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转动地球仪,让其他同学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分别观察,就可以明白,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说明由于观察位置不同,所以旋转方向不同。

  [动手演示]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上按要求完成下列演示,请其余同学细心观察,比较哪个组演示的好。

  投影演示要求:利用地球仪,指示南北极、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读出其度数;指出地轴;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由侧视到南北极视;利用地球仪和讲桌,演示地球的公转。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演示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常发生变化,即地轴不能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一点一定要纠正,这也是以后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的铺垫知识。强调这一点到关重要。

  师生共同评比,归纳。

  [课件播放] 刚才我们自己动手演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果同学们对此还不够清楚,请大家观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播放课件)

  [设问过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否同时进行的呢?既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那么,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本节新内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板书:略)

  [课件播放]请同学们观看动画《黄赤交角的形成》,注意赤道和黄道相对位置的变化。

  (板书:黄赤交角)

  [问题导学]请同学们读图1.22,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赤道为参照,黄道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变化?

  (2)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交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黄道是否能看作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轨迹?

  (5)太阳光线一年中有几次直射在赤道上?

  (6)若黄赤交角比现在小,那么,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交角比现在是大还是小?若黄赤交角比现在变大呢?

  (7)在地球表面,何处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讨论,给学生以启发与指导,精心营造和谐民主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检查自学]下面请各小组派出骨干组员,回答上述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同时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一是评价答案的正确程度,二是要评价学生语言是否简练,是否运用了比较贴切的地理术语等。评价时,始终体现对学生的鼓励,注意教学的发展性原则。

  学生答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

  [图示教学](出示彩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根据课本图1.23绘制,指图讲解)

  刚才通过看动画,了解到黄道可以看作是太阳直射地球的一束光线,这束光线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有时又直射南半球,而且在做周期性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看《太阳直射的回归运动示意图》,我们共同学习。

  (板书: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由于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就有了一定的规律: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时,太阳直射赤道,并有向北运动的趋势;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刻太阳直射点到达了最北界,并有向南运动的趋势;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时,太阳直射赤道,并有向南运动的趋势;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刻太阳直射点到达了最南界,并有向北运动的趋势;

  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又回到了赤道。

  这样,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完成了一个周期,由于这种运动是一种往返运动。因此,被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

  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设问巩固]请同学们读图1.22,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夏至日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但为什么夏至日时我们感到气温比冬至日时还高呢?

  请一位同学回答。

  学生答:地表气温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还是近日点附近,而是取决于太阳是否直射该地区。夏至日时,虽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但是此刻太阳直射北半球,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因此我们感到气温很高。

  请同学们在图1.22《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上,用直线把夏至日时的地心、日心,冬至日时的地心、日心用直线连起来,观察冬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的位置。

地球运动 篇5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精选17篇)地球运动 篇1  教 案  课题  地球运动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授课人  赵睿  教  学  目  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