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阳 系
太 阳 系(精选15篇)
太 阳 系 篇1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 ; 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3 、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的构成,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的照片,流星,彗星。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1 、提问:
( 1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 2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 3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 4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2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 1 )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已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 :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 2 )提问:
①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②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2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 1 )认识九大行星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太阳系。
③观察:
(学生观察课木中的插图,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指导。)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约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儿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①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约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具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 2 个卫星,土星有 10 个卫星,木星有 13 个卫星。
( 2 )认识彗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哈雷碧星。
②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③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④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例如有一颗名叫哈雷的彗星,绕太阳一周要 76 年,上次看到它是 1986 年,下次再看到它要到 2062 年。在太阳周围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其他彗星。
( 3 )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①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流星。
②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③讲解: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除了大行星、小行星、鸳星、卫星外,还有很多比较小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摩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瞬息便消失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从天上落下来的石头。(有的陨石主要成分是铁镍金属,称为铁陨石)
( 4 )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①提问:
现在你知道在太阳周围有哪些天体?
这些天体以什么为中心?哪些天体围绕太阳转动?哪些天体围绕行星转动?
②讲解: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由于这个天体系统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人们便把它叫做太阳系。
③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④提问:
什么是太阳系?
太阳系以什么为中心?
在太阳系中有几类星?(恒星、行星、彗星、卫星)从它们的相互运动关系看,哪类星在中心?哪类星在第二层?哪类星在第三层?
3 、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九大行星的一些情况
( 1 )讲述:以前,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了解得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系的情况、特别是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拍摄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照片(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部分行星的照片),观测了很多关于九大行星的情况。
( 2 )阅读:课本第 52 页中关于九大行星的数据表。
(为了帮助学生看懂,教师需对“表头”做简要说明,并说明表中的时间都是以地球上的时间为标准的。)
( 3 )讨论:从这些观测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这些观测数据,你能推想出什么事情?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像,广泛联想,积极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再参考课文说明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太阳系及九大行星有更多了解,并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怎样使用数据分析问题。)
(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关于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的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巩固应用
1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2 、提问:
( 1 )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 2 )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太阳系和宇宙的一些书籍。
太 阳 系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的构成;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的情况。
通过对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关于恒星、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和流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提问: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1)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2)提问:
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认识的组成
(1)认识九大行星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学生查阅资料后回答)
出示九大行星的图片。
观察: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的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水星)哪颗离太阳最远?(冥王星)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几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的有九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 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2个卫星,土星有10个卫星,木星有13个卫星。
⑤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一些情况。
(2)认识彗星
出示彗星的图片
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3)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出示流星的图片
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体: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存在着很多比较小的天体。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的形成: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磨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在瞬息时间内就看不见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之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
(4)综合的组成
指导学生认识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
巩固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
提问:
(1)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2)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
阅读:有关和宇宙的一些书籍。
太 阳 系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
重点
难点 重点: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难点:星云说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手段)
引入:
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地球的诞生与太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认识这些问题,人们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新授:
一、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教师]1、“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而集大成者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
2、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说。
3、“地心说”的核心是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
[讨论]p6。
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
5、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学生阅读]读图1-5,并结合教师介绍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由学生作出关于两大学说的对比评价。
[教师解说]不能因为地心说的错误抹杀托勒密的历史功绩。不能因为地心说被占统治地位的教廷利用而贬低地心说。不能因为“日心说”反宗教而过分地迷信,作为科学的宇宙体系,是不存在“中心”的,事实上,科学独立于宗教。科学不为宗教而存在。
[视频]布鲁诺。
二、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起源
[学生读图]p7太阳系模式图。
[教师]播放视频: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行模式图。
[提问]九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和太阳的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两点p8。
科学家在坚持真理过程中的勇气、代价、精神。
体验了科学发展总是一步一步前进,要历史的评价一种理论的功绩
[教师引导]:科学假说。
[教师引导]
1、星云(与星系之间的不同之处。)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3、其它学说:
(1)灾变说:也叫撞击说,认为慧星等其它天体和太阳相撞后,它们的残骸渐成行星。
(2)遭遇说:其他天体经过太阳附近,吸引出太阳内部物质形成行星。
补充练习:
1、 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
2、 请叙述太阳系内各天体的运行有哪些共同特点?
3、 请叙述“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教师归纳小结:
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
2、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3、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
布置作业:作业本。
太 阳 系 篇4
5、太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学后记:
太 阳 系 篇5
活动名称:
蒙氏科学内容---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
教具构成:
八大行星嵌板
教育目的:
1、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名称;学习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地球图片,八大行星的嵌板、太阳系图片;各星球字卡及图片
2、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太阳系轨道图
3、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
4、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太阳系资料的前经验。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内容---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
1、观看地球的照片-美丽的地球。
(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地球上有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地球的家在哪里?师:对了,我们要保护它、珍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有一个很美丽、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阳系,地球在这个家里排行第三,她有八个兄弟姐妹。哪八个呢?
(2)师:你想知道这九个兄弟姐妹在太阳系的位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认识太阳系及排列顺序。
(1)看太阳系轨道运转视频。师:太阳系有哪几个兄弟姐妹?他们有什么特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2)师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图;依次向幼儿介绍八大行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字卡,指出它们的所在位置。
太阳:是这个家的妈妈,是主宰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家中的所有天体宝宝都围绕着它运动,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条轨道上住着水星大哥,他呀,动作最慢,是距离太阳妈妈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条轨道上住着金星姐姐,是最爱干净的一个。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条轨道上,是宇宙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个天体。
火星:第四条轨道上住着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边。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条轨道上,是太阳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个,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还不够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条轨道上,她最喜欢漂亮了,老戴着一个美丽的光环。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条轨道上,是最乖的一个。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条轨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样,最不怕冷了。因为他们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呢?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个,请幼儿分四组给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学习八大行星的位置。
师:这是八大行星的轨道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八大行星的位置,把字卡放在相应的'位置,比一比哪组最快?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太 阳 系 篇6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宇宙
5.太阳系
一、教材简析:
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
太 阳 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