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 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学生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 设疑启动引出课题
→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 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课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来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学生: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章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来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课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
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 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