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2024-06-051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各主题音乐,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2、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 电脑 多媒体课件 音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我们曾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2、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

  3、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认识瑶族。

  4、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二)、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

  1、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2、分主题让学生欣赏。

  3、完整全欣赏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4、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三)、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建议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可能的话,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瑶族的资料(如: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字、图片、音像……),查阅一些有关《瑶族舞曲》的介绍材料,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初听乐曲时,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各主题的主奏乐器都是什么?学生有可能听出部分内容,而对听不出的内容产生期盼解决的悬念。老师可借此引导深入进行研究和探索。

  3.要唱一唱乐曲的音乐主题。至少要唱唱前两个主题。在唱了主题的基础上,解决初听时遗留的问题,并进一步听出前两个主题各出现了几遍?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总之,唱主题要为深入聆听乐曲服务。

  4.复听时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内容进行联想想像。对学生的想像要予以鼓励,特别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更要悉心爱护。因此,富有民主气氛的讨论研究是很必要的。

  5.对《瑶族舞曲》的主题,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二)演奏《瑶族舞曲》

  1.可与聆听《瑶族舞曲》结合起来,用以熟悉主题;也可以在聆听乐曲之后作参与性的实践活动。

  2.如能引导学生提前在课下练习,对节约课上教学时间有利,特别是在教学时间紧的条件下更需如此。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2

  音乐活动:瑶族舞曲

  大二班 魏少平

  设计意图: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再过几天就是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的盘王节,这天瑶族人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除了娱神娱祖之外,还要走亲访友,开展娱乐社交活动,因此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瑶族的民俗风情,感受乐曲的美,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音乐活动:瑶族舞曲。

  活动目标:

  1、 带领幼儿继续欣赏乐曲,并尝试随音乐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2、 引导幼儿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表现

  的节奏型,并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整体协调。

  3、 要求幼儿克制过度兴奋,不因急于表达热烈的情绪而造成过分强烈的演奏,能与同伴的演奏保持协调,进一步体验活动的愉快。

  活动准备:

  1、 幼儿已欣赏过A段音乐,听过该曲,并对该曲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

  2、 录音机、音乐磁带。

  3、 鼓、手铃、木鱼、沙锤等。

  活动过程:

  一、 老师带领幼儿听A段音乐复习身体动作。

  师:请小朋友找找哪张图给我们的感觉和第一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二、 欣赏第二、第三段音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第三段音乐吧。

  找找哪张图给我们的感觉和第一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差不多?

  第三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三、 幼儿跟随老师的示范模仿练习以下朗诵和动作。

  1、 教师示范

  2、 儿在教师的指挥下从慢速开始练习:教师说鹅,并跺脚,幼儿说其余字词并拍手。

  3、 幼儿分组练习。

  4、 幼儿在心里说有关字词,倾听教师用鼓声替代“鹅”字及跺脚动作,从慢速度开始,教师逐步加入哼唱伴奏。

  5、 跟随音乐做身体节奏动作组合练习。

  四、 跟随音乐完整地做身体动作(A、B、A段)。

  五、 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探索乐曲的打击乐配器方案。

  六、 在教师的指挥和哼唱伴奏下,幼儿做徒手练习。

  七、 在教师的指挥和哼唱伴奏下,幼儿用乐器演奏。

  八、 全体幼儿跟随音乐完整演奏。

  音乐活动: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数民族瑶族的音乐风格,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进一步体验和认识音乐要素对音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瑶族舞曲》,能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音色等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体验速度、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并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进行创编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难点】:理解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快乐的啰嗦》,请大家边听音乐,随着教师的提示边打节奏

  跟随音乐节奏、速度、力度拍子的变化,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教师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2.感受欢快情绪,听辨出舞曲体裁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1.欣赏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

  设计意图:我采用的是播放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听觉和视觉结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集中起来。

  (二)新课教授

  1.完整聆听《瑶族舞曲》,感受情绪及其情绪对比(播放曲式结构图)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音乐欣赏更具有目的性。同时对于《瑶族舞曲》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2.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

  (1)演唱a、b主题,认识速度、节拍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教师通过提示性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 ②运用直观的击拍方式,学生可以在观察、比较击拍动作快慢中,发现和体会节奏差异对乐曲情绪的影响

  (2)欣赏b主题乐段,体验音色、力度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引导学生听出本段主题的演奏乐器,以及乐器使用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请同学们边听音乐变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

  ②通过对b主题的聆听,了解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也变得更加欢快、热烈

  ③请同学总结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欣赏b、c主题乐段,了解节拍、速度在乐曲表现中的作用①请同学们边划拍边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发现拍子在音乐中的作用

  ②总结拍子与速度相结合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请同学们总结速度、拍子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同学们能够自己总结出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学生是音乐的参与者,应该让他们通过听、唱、讨论来体验音乐,并通过发现结论--推翻结论--补充完善结论这一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1.改变音乐主题,用小提琴、二胡演奏改编的节奏型(1)请同学们尝试改编a、b、c的主题,改变音乐情绪

  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邀请个别会乐器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设计进行即兴试奏,体验主题音乐改编后的效果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4

  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管弦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首部(第一部分),第一主题优美抒情,来自瑶族民歌《瑶族长鼓歌舞》(课本中A段旋律),描绘了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速度加快,节奏变密(课本中B段旋律)音乐情绪起了变化,更加热烈欢快,甚至有些粗犷,表现了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中部(即第二部分)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表现了青年们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现部(即第三部分)再现第一、第二主题,人们又纷纷加入人群舞的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重点和难点:演唱主题A,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熟记音乐主题,划分段落,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的主要主题。

  教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瑶族的服装、居住地、民族特点、生产劳动。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烈,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3、用主题A做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

  (2)先随音乐练前8小结,

  (3)再练习后8小节。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打击乐器演奏主题A

  学生和老师琴瑟和鸣,其乐融融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学吹竖笛《瑶族舞曲》。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行当

  1、复唱歌曲《龙里格龙》作为导入,学生边唱教师边展示京剧脸谱的图片或实物。

  唱完后设问:你认识脸谱吗?你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人物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吗?

  2、认识京剧脸谱。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先分享交流,教师再作小结补充。播放歌曲《唱脸谱》给学生听听,从歌词中给学生启发与指引。如歌词中的“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等。

  3、介绍京剧行当。介绍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请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剧照,分辨出来。

  4、听赏四大行当的唱腔片段,感知不同的演唱特点,要引导学生从音色等要素上感受、体验、认识京剧的行当。可选择《牧虎关》中裘派花脸唱段《贤妹暂坐雅之厅》,《玉堂春》中的梅派青衣唱段《苏三起解》,《十老安刘》中的马派老生唱段《淮河营》,《红娘》中的苟派花旦唱段《叫张生》。为学生聆听《京剧唱腔联奏》作铺垫。

  5、请学生课后选择一个喜欢的行当角色,画一个脸谱。

  (二)学吹竖笛

  1、选择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乐曲不同的场景,体验不同的节奏给乐曲带来的情绪变化。

  2、练习指导参照教科书p31所提供的步骤、方法。

  3、学生选择节奏吹奏时,要指导学生用双吐吹奏,类似读“吐库”的字音“TKTK”,前者由舌尖后移,后者由舌根前移发音。这种发音纯气声,声带不能振动发声。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互相评一评。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舞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2、用不同的乐器和肢体动作感受乐曲A段中的轻柔和B段的欢快的节奏。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带

  2、纱巾、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场

  二、第一次倾听音乐《瑶族舞曲》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

  三、第二次倾听音乐,并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1、出示纱巾让幼儿用甩纱巾来感受音乐中A段的柔美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甩动纱巾

  四、第三次倾听音乐用乐器演奏音乐。

  1、出示乐器让幼儿自己敲一敲乐器,感受乐器中哪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是柔美,哪些乐器听起来是欢快的。

  2、幼儿讨论哪种乐器用在A段,哪种乐器用在B段。

  3、幼儿边听乐曲边用乐器表现乐曲中的柔美和欢快

  五、第四次倾听音乐,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1、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乐曲,引出用动作表现乐曲的柔美和欢快。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六、活动结束幼儿出室。

  活动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初步了解瑶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置身于瑶族山寨中,在欢快的乐曲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瑶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老师的号I导下通过聆听、感受、体验、表现等方法感受乐曲的力度、速度、情绪变化,体会瑶族人们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场面中欢乐幸福心情。

  教学内容:

  1.欣赏《瑶族舞曲》四个主题音乐

  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

  分辨乐曲的四个主题音乐,并用打击声势等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听赏、多媒体教学

  教具:

  钢琴、多媒体软件、课堂打击乐器、长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随着音乐《爱我中华》律动。欢迎大家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56个成员?你们都知道哪些成员?其中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主要住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不仅山美、人美,音乐更美。听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好听的歌舞。(老师手拿长鼓边跳边唱)

  L欣赏老师的《瑶族长鼓舞》,介绍长鼓。

  师:这长鼓既是打击乐器又是舞蹈道具,这是瑶族重要的文化代表,瑶族人们在重大节日时,身穿盛装,就是这样载歌载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我刚才唱的歌曲是《瑶族长鼓舞曲》,是作者刘铁山根据民间曲调创作的。

  用可乐杯自制长鼓,出示长鼓典型节奏|学习节奏。

  随着音乐边唱边摆动长鼓做动作。

  师:瑶族人们平时歌唱时充满热情,让我们像她们一样来唱唱歌曲。

  引出作品《瑶族舞曲》

  师:优美的歌声飘在瑶族的山水间,吸引了作曲家。作曲家刘铁山和茅沅吸取了瑶族长鼓舞的节奏特点,创作了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老师的歌舞引出长鼓,引起学生对本课的探知欲,让学生初步了解瑶族,井利用肢体动作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感】

  二、新课教学

  (—)了解民族管弦乐

  1.介绍四个乐器组

  2.这部作品有引子和四个音乐主题组成,我们分段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种视觉和讲解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初步去感知民族管弦乐器有哪些,从而更加理解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和学习兴趣。】

  (二)分段听赏

  1.听赏引子部分

  1)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通用15篇)《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