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通用13篇)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排比句、认识双关句。
2、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盛况)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读感悟,梳理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2、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请大家再一次认真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1)生认真读文。
(2)小组讨论。
(3)指名交流。
(课件展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师:这几个部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四、读中感受,品味理解
1、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3、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中写到指名朗读
4、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5、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关键词“直奔”“赶”等。)
6、男女生合作读。
7、女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读出语气。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请看图片,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生自读)
师小结:,课文主要事件写了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们想急切看到毛泽东的心情。
第6节: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再一次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全班齐读第7段)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啊,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请你摘抄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句子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我感受,我们应该写:(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篇2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篇3
各位老师、尊敬的评委:
你们好!
时光荏苒,祖国60岁华诞已经向我们款款走来,能有幸在这里和各位一同回顾60年前《开国大典》时的盛况,我深感荣幸,下面就开始我今天的说课!
《开国大典》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展示伟人风采、展现普通战士勇于、善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国大典》《顽强的战士》《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其中,《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更是一份最应该在国庆之时对孩子们的一次心灵震撼!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中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即:“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预设中,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特制定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捋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说说教法】
本课时主要设计了二个板块的内容,在第一个板块中,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板块,从语文的本真目标出发,从语言学角度强化文字理解,促进情感感悟,抓住主席的动作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实现阅读理解。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说说学法】
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想—─观—─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想象场面──观看课件──激情诵读──读写迁移,以写宣泄情感”。
】
一、课前交流、渲染庄严气氛
以国歌为媒介,师生沟通,以歌词引玉,出示课题。(“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
设计意图:全体起立,借庄严肃穆的国歌渲染气氛,借铿锵有力的歌词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第一段,分析课题:理解“典”的意思,以扩句形式把时间、地点添加到课题中。
2、学生默读,分析典礼过程,找出描写顺序的重点词,老师随即出示词卡。学生以进展顺序排列词卡。
3、快速浏览,概括“典礼”前后,提炼重点词,并串成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突出了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强化了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
三、以问导读、以词洗礼心灵
1、交代本节只针对“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进行分析。
2、以问带读:哪一个场面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以重点词语统领、借课件进行视觉冲击,从而情感升华。
a:分析7段
2次出现“一齐”,说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指名读。对“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的场面。展开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再齐读! 设计意图: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并生发形象。
b:追本溯源: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放映那暗无天日,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师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 引出,危难之际,是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生再读主席的话! 一鼓作气:请同学们谈旧中国的苦难!教育学生要勿忘国耻!
c:分析8段
“瞻仰”说明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回顾从前我们受过的屈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不想说些什么?
把你心中的话写出来!
(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表明——!学生书写。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师巡视。)
学生激情汇报。再读课文第八段!
师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那敬请迸发的宣言!
(放当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录音)
设计意图: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篇4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余宪讲过这样一段话:“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互动而灵活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低密度、多空间的教学过程;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活动;有较长时间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教师有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制;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有浓厚的自觉学习兴趣。”我一直以这样的“好课观”来指引着我的教学之路,尽量让每堂课都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也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在庄严的开国大典中的心情。并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
(学生阅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后交流。)
生: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阵掌声。
生: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工人队伍中,有老远从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千米路赶的。
生: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达自己的欢喜和激动。
生: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挥手。群众看见了,把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师:在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典前群众摸黑赶路,直奔会场。典礼中群众一齐鼓掌,一齐欢呼,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为什么30万人的动作会如此一致,好象有人在无声的指挥呢?
生:因为人民群众都热爱国旗,都尊重国旗。
生:对,他们在热爱国旗的同时,对新中国也一样的热爱。
生:他们还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
生: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成立都感到无比地激动和兴奋。
师:是啊!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站起来了,使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人民群众的兴奋、欢跃之情是无以伦比的,你能通过朗读一些句子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读]
师:同学们如此地兴奋、激动,是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啊!老师此刻也激动无比,不由地想起中国在落后时受挨打的情景。英法联军不仅把圆明园洗劫一空,还把这样的“万园之园”烧成了废墟,一些宝物至今还在他们的博物馆。曾经受过的屈辱我们不能忘怀,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不再有侵略者来入侵我们的国土了。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哪有理由不激动呢?
生:我的感触也很多,抗日战争时,我们的武器很不先进,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大屠杀,现在我们有原子弹了,我们该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感到高兴。
生:对啊,我们中国现在有载人飞船了,“神六”昨天才安全着陆哪!
生:八路军以前是“小米加步枪”,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增强了。
......
师:新中国的成立意义非凡啊!我们应把这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印在心底。
(学生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
师:同学们读出了这句话的气势,把这声音传遍了祖国四面八方,在北京城的夜晚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生: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北京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假如你也是“北京城的一位居民”,当年你也曾经在天an门广场上参加过开国大典,此刻,要是让你写一篇简单的“回忆录”,你能行吗?
(学生在情境中练笔)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应焕发着活力,而这种活力应该是师生共同孕育的,应该是在互动中创建的一个学习过程。上述的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有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和自觉的学习兴趣;有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有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其亮点有三:
亮点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体现了教师在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以一个普通的读者身份加入到学生中间,必要时,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形成师生互动。如:课文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学生不可能理解的很深刻,此时,教师作简要而精彩的讲述,谈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思考更有深度。
亮点二:
本教学环节把语文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整合起来了,以人民群众在开国大典中的欢乐、激动的心情为情感线索,为学生铺设一条入情之路,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指导学生潜心读文,涵泳体验,之后又创设情境练笔。把学习语言、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目标的整合,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正如整合理论所指出“惟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亮点三: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如何充分运用这个资源,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转变一下观念,把教材视为语言学习的凭借和材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那么教材这一资料的利用率就会更高。如:本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写“回忆录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