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

2024-06-051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做小客人,练习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

  2.使幼儿懂得一些做客的简单礼节。

  核心要素:做客前约在先说人数定时间如约至勿早晚

  小礼品人喜欢入座后坐相端主人物不乱翻

  主人忙要适时先致谢再告辞

  活动准备:

  1.与本班一幼儿家庭联系有关做客事宜。

  2.电话两部。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向小朋友介绍活动内容及简单要求。

  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小朋友家做客,比一比看谁是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二.幼儿到小朋友家做客,在做客过程中学习礼貌用语和简单礼节。

  1.学习有礼貌地问候主人。

  到了主人家轻轻地敲门,见了主人会礼貌地问候,学说“你好”。见了不同的人会使用合适的称谓。

  2.学习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1)对于主人的招待,如请客人坐,请客人喝茶,请客人吃东西,客人都要有礼貌地说“谢谢”。

  (2)在别人家不随便翻看,拿走别人的东西。

  在别人谈话时,不随便插嘴。当别人提出问题时,要大方地回答。说话时,声音轻一些,不大声喧哗。

  (3)与主人要友爱相处。

  (4)学习有礼貌地与主人告别。

  (5)临走时,向主人说“,再见”,还可客气地邀请别人去自己家做客。

  三.做客后进行小结,对幼儿在做客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小朋友在别人家做客时很有礼貌,会说“您好”、“谢谢”、“再见”,并且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以后到别人家去做客也要做到这些,做个有礼貌的小客人。

  活动延伸:

  可通过角色扮演和行为辨析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拜访做客的教育。

  (1)甜甜敲门时很用力,她这样做好吗?

  (2)小客人进门时没问好,这样做对吗?

  (3)乱翻主人东西好不好?应该怎样做?

  教学反思:

  使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做小客人,练习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

  使幼儿懂得一些做客的简单礼节。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已经会基本的礼仪,为了让幼儿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学会做懂事的小客人,帮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情景游戏中掌握做客的基本礼节,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

  2、体验与朋友交往、分享的快乐。

  重点难点

  在情景游戏中掌握做客的基本礼节,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

  活动准备

  1、ppt、懂事的小客人》故事视频。

  2、幼儿经验:有过到亲戚朋友家做客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朋友的邀请

  1、教师出示“企鹅的来信”图示。

  2、小结:原来这是好朋友企鹅的.来信,它一直挂念着小鼹鼠,特地邀请小鼹鼠去做客。

  二、做客的准备

  1、教师出示从小鼹鼠家到企鹅家的路线图引导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做客经验,引发讨论做客前的准备。

  (指导要点:可根据企鹅的饮食和生活习性来准备礼物。)

  三、游戏:做客对对碰

  2、教师出示主人企鹅的招待图片与客人小鼹鼠不同回应的图片。

  图片内容如下:

  (1)企鹅热情拥抱打招呼;小鼹鼠热情打招呼回应/表情尴尬不作回应。

  (2)企鹅客气让座;小鼹鼠开心地坐着/到处随意翻动物品。

  (3)企鹅端上美食;小鼹鼠与企鹅一起分享/独自品尝。

  (4)企鹅精心准备晚餐;小鼹鼠夸奖厨艺/挑剔食物。

  3、引导幼儿将正确的做客礼节与主人的热情招待进行配对。

  4、和幼儿一起看视频《懂事的小客人》(用手机链接)。

  小结:去朋友家做客要有礼貌,主动热情地和主人打招呼,不随便翻动别人家的物品,有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对于主人精心准备的食物要给予肯定和赞美,这样才是一个文明礼貌的小客人。

  四、客人的感谢

  1、出示画着一颗大爱心的信纸图片。

  2、引导幼儿讨论“爱心”的含义。

  小结:做客后应该对主人热情的招待表示真挚的感谢。

  活动延伸

  1、组织表演区活动“去朋友家做客”。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巩固做客的`基本礼仪知识。

  2、将做客的基本礼仪内容定制成小图书,放在阅读区里供幼儿翻阅。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此活动,都明白了到亲戚和朋友家要有礼貌,特别是通过看视频,幼儿耳濡目染,连上学放学与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都有了变化,这堂课对幼儿懂礼仪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各种礼貌语言及各种文明行为习惯。

  2.体验待客、做客的礼节,养成文明交往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要求学生互相拜访,体验待客、做客的过程。

  2.教师准备故事人物挂图三幅,木偶两个,作为教具。

  3.教师准备《小主人和小客人》的录音带,优美抒情的背景音乐。

  活动重难点:

  学习各种礼貌语言及各种文明行为习惯。

  体验待客、做客的礼节,养成文明交往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1.活动前先做小游戏"请你跟我拍拍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出示两幅人物图画,介绍给小朋友认识,让小朋友给他们热情地打招呼,由此引入发生在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故事。

  3.放录音《小主人和小客人》,组织幼儿认真听故事,教师随录音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以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4.听完故事后,教师续编故事,并提问:小红回到家,妈妈问她去哪了,做了些什么,小红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小朋友们通过听故事进行猜测,替小红告诉妈妈,好不好?这样让幼儿巩固了故事情节,培养了幼儿认真听的习惯。

  5.让幼儿讨论,小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红是一个怎样的好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渗透待客、做客的礼节教育及讲卫生的好习惯。

  6.教师进一步引申:让幼儿再次结合自身实际与小明和小红进行比较,让小明和小红的'行为成为他们的榜样,让他们学有目标。

  7.师生共同游戏,体验待客、做客的礼节,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

  8.师生一起背诵儿歌《养成好习惯》、《乖宝宝》,本课达到升华的目的。

  小百科:主人是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 篇4

  设计思路: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家人常常会带她们去同伴家玩,但是在他们做小客人的时候,往往不会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常常在父母的提示、引导下才会与人打招呼问好,有时还会因为争抢玩具等原因与同伴发生矛盾,年龄小的孩子更是如此。《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我班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在礼貌行为方面还没有养成习惯,在交往技能和经验方面更是缺乏,所以我选择了社会活动《学做小客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促进孩子礼貌习惯的养成,提高交往技能。因此,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重点:在学做小客人的游戏中初步了解一些做客的简单礼仪。

  难点:在游戏中能正确使用日常的礼貌用语。

  在重难点的突破方面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通过导入谈话调动孩子关于做客的已有生活经验,调动孩子的兴趣。

  2、通过儿歌让幼儿了解文明小客人的行为标准如:进门前要先敲门,并向主人问好,不乱翻主人的东西,主人请我们玩的玩具离开之前要收好,离开时要和主人说再见把儿歌中的小客人作为学习的榜样。

  3、通过贴近孩子生活的“去老师家做客”这一游戏情景让幼儿实践,把前面两个环节积累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行为中,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体验,同时教师还会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和评价强化孩子的文明礼貌意识和行为。

  活动目标

  1、体验当文明小客人的快乐。

  2、在游戏中能正确使用日常的礼貌用语,做文明小客人。

  3、在学做小客人的游戏中初步了解一些做客的.简单礼仪。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学做小客人的游戏中初步了解一些做客的简单礼仪。

  难点:在游戏中能正确使用日常的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1、录音机、CD

  2、幼儿已学习儿歌《有礼貌的小客人》。

  3、跟协教老师商量好游戏情境的创设。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谈话:你是怎样做小客人的?

  (1)"你们都去朋友家做过客吗?做客的时候玩得开不开心?"

  (2)"到朋友家做客时,你们都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引导幼儿说出"您好、请、谢谢等)

  2、教师引出儿歌,幼儿回忆儿歌里的情节。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请幼儿说说儿歌里的小客人是怎么做的。

  教师提问:儿歌里的小客人是个怎样的小客人呢?

  (幼儿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追问:你们觉得他是不是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他是怎么做的?)

  3、幼儿进行情境游戏:我做小客人。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带领幼儿进行情景表演。

  (2)教师带领另一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

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通用13篇)中班礼仪:《学做小客人》教案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做小客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