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的小人
跳舞的小人(精选6篇)
跳舞的小人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制作,感知物体的平衡现象,使幼儿充分体验探究活动的快乐。
2.启发幼儿大胆表述在操作中的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蒜、牙签、橡皮泥若干、录音机、小木桥。
活动过程
重点:使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物体的平衡现象。
1. 试一试。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很好玩的东西,怎样做呢?老师不教,需要你们自己动脑筋才能做成。
现在请小朋友拿一棵蒜,放在手指上,你能让蒜站在你的手指上吗?
2.做一做。
导语:我们来做一个大蒜小人,请你们用蒜当小人的身体,用橡皮泥、牙签,把它变成一个能站在手指上的小人,看谁的小人站得直、站得稳。
(1)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大胆制作。
(2)在制作过程中提醒幼儿:你的小人能站在手指上吗?为什么?使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找出小人不能站在手指上的原因(a:头重脚轻 b:两边重量不一样 c:两腿间距离太近), 从而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法。
(3)提示幼儿:可让小人站在小木桥上,更清楚地观察操作结果。
3.说一说。
你是怎样让小人站在你的手指上的?
(1)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大胆清楚地表述出来。
(2)老师在幼儿表述过程中,适时丰富“平衡”一词。
4.玩一玩。
导语:看老师的小人和你们的小人有什么不同(下面又插了根小棍),请你们也来试一试,让小人站在你的手指尖上跳舞。
(1)鼓励再次尝试,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平衡现象。
(2)找一找小人不能跳舞的原因:a.插的小棍太长 b.调整小棍位置 c.加重底部重量
(3)让小人随音乐跳舞,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师小结:今天你们用蒜做了一个会跳舞的小人,你们觉得好玩吗?
这个小人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做成的,你们真能干!你们做的小人为什么能站在手指上? (让幼儿充分回答,知道物体上边轻、下边重或两边一样重,才能站得稳,保持平衡。)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用到这个道理,请你们回去找一找,然后再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跳舞的小人 篇2
目标:
1、学习将彩色纸条撕成小纸片,发展手指灵活性。
2、在示范讲解的引导下,掌握拼贴技能。
3、对撕纸活动感兴趣。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准备:
若干不同颜色的长条纸,一棵树,范画,胶水,抹布
过程:
一、复习儿歌《片片飞来像蝴蝶》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天树叶变成什么颜色?秋风吹来了,树叶会怎么样呢?
2、师幼共同表演儿歌《片片飞来像蝴蝶》
二、观察图片引起兴趣。
1、师:呜呜呜是谁在哭呀?它为什么哭呀?
2、师:大树妈妈的树叶宝宝被风吹走了,我们帮大树妈妈把宝宝找回来吧!
3、师:大树妈妈的宝宝都躲在这些彩色的纸条里。(师出示彩色纸条)4、师示范并讲解把彩条撕成纸片以及粘贴的方法。
5、幼儿尝试用长纸条撕成小纸片。
6.幼儿尝试将撕碎的纸粘贴在树上。
边做边说一说:我给什么大树找到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例如:我给大树找到了红颜色的宝宝……。
三、共同欣赏作品。
1、共同欣赏作品。
2、师幼共同演唱歌曲《秋天》,感受秋天落叶的美丽。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做充分的准备的,不仅仅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重要是要让他们感兴趣,这样,孩子们才能跟着你的思路走。
跳舞的小人 篇3
结合本月色彩主题“大师之约”欣赏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的剪贴画,我选取了其中一幅比较有代表性的《跳舞的小人》。本堂课是一堂剪纸课,也是一堂音乐赏析课,孩子们通过聆听不同风格(欢快、悠闲、摇滚、忧伤。)的音乐,感觉不同风格音乐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激动、有悲伤、有欢乐、有恬静,用颜色诠释人的情感。学习马蒂斯的剪纸作品,他是野兽派的代表人物,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他不管是在绘画还是剪纸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他的作品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马蒂斯不注重图画的结构,而是更注重色彩,他把一切实体的和立体的东西都抽象地融进了色彩的层面上,他的剪纸实际上是另一种手段的绘画。
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
跳舞的小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