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教案
《一棵树》教案(精选8篇)
《一棵树》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课文以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想象奇特、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随着情节走入那棵树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认字、读词语,了解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假如你会变,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文中的作者让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且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呢!
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
1、交流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及原因。
2、齐读课题。
3、质疑:会发生哪些事呢?
二、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用时:10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体会。
1、学生借助文中拼音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把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3、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多音字、优美词句,并读两遍。
4、读中想一想: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一、我能给带点字注音。
希望抓痒
鳄鱼陈醋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变成________的感受,表现了______永远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赞美了__________的温馨和美好。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用时:20分钟)
1、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展示生字词情况。
(1)学生在读中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说出读后的体会。
(2)小组交流。(字音方面:希、痒、鳄、醋;字形方面: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抬、秘、密)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看拼音写词语。
xínɡzhuànɡhú1i
jìxùmìmì
qiǎokè1ì
四、展示汇报,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想一想:你学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小组同学共同参与,选择喜欢的展示方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打破课文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神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事,体会想象的神奇。
学前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师板书课题)
1、学生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4、听写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
巧克力香肠继续
抬头秘密
二、精读感悟。(用时:25分钟)1、自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棵树?
2、细读第5、6自然段,了解“我”变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3、齐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我”让所有的动物都住在树上说明了什么?
4、用开火车的方式朗读第9~12自然段,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并思考:
(1)第11自然段中,“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2)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默读第13~20自然段,从小动物的言行中感受想象的奇妙。思考:“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有哪些变化?
6、齐读第21~23自然段,感受妈妈对“我”的爱,思考: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1、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用在文中画出“我”希望变成树的原因。
2、用在文中画出“我”变成的树的样子。
3、感受“我”变成的树的神奇之处,以及“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重点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体会妈妈的爱心。
5、联系全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5、仿写拟声词。
咕噜噜__________________
哗啦哗啦__________________
6、“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妈妈早就知道那棵树是“我”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用时:10分钟)
1、联系课前的想象,说说如果你变成了其他事物,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或画一画。 1、交流自己变成其他事物后发生的奇妙的事。
2、仿写一篇想象作文或画一个场景。 8、写想象作文或画出自己想象的一个场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最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
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教学拓展点)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
生2: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
生5: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生1: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你们的爱心点赞!
《一棵树》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2、充分发挥想象,体验点画活动的乐趣。
3、感受秋天幼儿园里金树叶的美。
活动准备:
1、印有树干的轮廓图、柠檬黄和深颜料、小抹布
2、多媒体课件、《粗心的小画家》歌曲
活动过程:
1、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伴随歌曲《粗心的小画家》进行歌表演,引出活动。
老师:刚才歌里有一个粗心的小画家丁丁,他可喜欢画画了,不过总是因为粗心闹笑话。他最近在寻找秋天的颜色,所以去了好多地方,瞧瞧他现在在哪?
出示图片(幼儿园),小朋友:咱们的幼儿园。
丁丁(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幼儿园真漂亮,看那金色的树,不就是我要寻找的秋天的颜色吗,我要把这么漂亮的景象画下来,留给你们作纪念。
(2)多媒体课件:丁丁作画,展示作品
老师:丁丁的画画好了,咱们一起来欣赏下。咦?他画的是什么?(幼儿园的树)跟咱们的树有什么不一样?(没有叶子)原来呀,粗心的小画家丁丁忘记带黄颜色的颜料了,咱们能不能帮帮他呀?
2、教师操作演示,示范手指点画
教师:老师请两个好朋友来帮忙。(伸出食指,拿出颜料盘)念出咒语:小手翘翘,小手蘸蘸,小手点点,树叶出现。(在画纸上进行点画)点好了,我的小手有些脏了,赶紧用小抹布来擦一擦。
教师:老师刚才在这边变了树叶出来,哪个宝宝也上来到那边变试一试?
请一至两个幼儿示范作画。提醒边念儿歌边变,并请下面的宝宝帮他念好听的儿歌,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出。
3、请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手指点画乐趣。
老师:小朋友都来帮帮丁丁点树叶吧,看看谁点的最干净又好看。
巡回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手指点画,提醒幼儿保证画面和衣服干净。
4、将作品放置到展示板上,教师点评,请幼儿互相欣赏。
老师:树叶都画好了,小朋友画的真漂亮啊,丁丁也对小朋友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咱们也先去洗洗小手,然后再到院子里和丁丁一起欣赏咱们美丽的幼儿园的秋天吧。
活动反思:
手指点画《秋天,幼儿园里的树》是结合秋天的主题开展的活动,主要目标是能用手指点画表现大小、颜色不同的树叶;养成认真绘画并保持画面整洁干净的良好习惯。整个活动孩子很投入,活动效果良好。
1、课前准备需充分。
由于是手指点画,课前准备是比较繁琐,每组必须有三种以上种的颜料,让幼儿按意愿选择颜色进行点画。桌子铺设桌布,以免孩子将颜料弄到桌子上,不易清洗;每桌必须有一个清洁的抹布,让孩子在蘸另一种颜色时,清除手上的颜料,以免将其他颜色混入。可惜每位孩子没有袖套和围裙,课前让孩子将袖管卷起,并提醒轻轻蘸颜料,不吵也不闹,保持桌面和衣服的干净。
2、活动中让孩子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
在示范画树叶时,要求手指是从上到下轻轻地进行点画,这样才会有尖尖的叶子成形。但这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个动作,孩子的想象更是发挥得很充分。每个孩子点画的树叶都是不同的。三种颜色不同的树叶相互补充和映衬,形成秋天美丽的大树景象。仔细想想在活动中我没有过分强调或要求孩子一定按照我的要求去点画。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让孩子有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孩子有一个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只要是结合实际生活,哪怕孩子的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也值得鼓励。
在活动中,结合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了秋天幼儿园里的树,激发了孩子的潜能,引起了孩子们绘画的兴趣,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非常高,也基本上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用五彩的颜料进行玩色是孩子们非常喜欢操作的一项活动,大家在混色过程中探索颜色的千变万化,为此借鉴了这个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的玩色活动。
以故事《变色鸟》引出活动,借用色彩丰富的图画书,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深深的吸引了。大家通过观看图片,知道白鸟吃了不同颜色的果子,身上会长出不同颜色的羽毛,通过混色,又会变出更多五彩的颜色。
在绘画指导时,帮助幼儿确定画的内容,知道操作要点,能大胆地大面积涂染。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变出各种颜色的画。在压画时还教授儿歌,便于幼儿把所有的颜料都压实。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孩子要注意鸟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放上颜料,压画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块面都压到。
虽然活动各个环节都经过仔细推敲,尽量避免会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有问题出现的。例如:在教师示范操作时没有重点提示幼儿要边说“小白鸟我喂你喝……饮料”,只是一语带过而已,以至于幼儿没有把这个要求放在心上;在孩子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念出儿歌,边念边压,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兴趣和画的质量。
这个活动虽然是美术活动,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其他领域的内容如语言领域。除了再喂小鸟喝东西时候要学会说“小白鸟我喂你喝……”另外一个就是在压画时候也加入了一首小小的儿歌,使幼儿方便记忆。
因此是孩子们乐于接受也比较喜欢的一个活动,最后展示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都露出开心的笑脸。虽然活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孩子们却玩得很开心。
《一棵树》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视觉、触觉等感官,感受自然中的树和艺术作品中树的形态特征,有亲近、爱护树木和生态环境的情感。
2、能主动收集有关赞美树的文字、歌曲、美术、摄影等作品,探究用表演、绘画、制作等多种艺术方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树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感受树美化我们的环境,点缀着我们的城市,装扮着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和希望。
教学准备:
1、不同类型树木的图片、纪录片、美术手工材料。
2、《好大一棵树》歌曲录音带或光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先来做一个变色游戏。
教师将示范用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用黄色分别画两组不同方向的并列线(如图1)。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色彩变化。教师在左边一组并列黄线之间用红色笔画相间的并列红线(或点),要求学生眯起眼睛观察,注意整体象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橙色或桔黄色)教师表扬学生回答正确,引导学生概括出:黄色与红色配在一起就是橙色。板书:红+黄=橙。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可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用蓝色在另一组黄线并列线之间加同一方向的蓝色相间的并列线(或点),再让学生眯起眼睛观察,看看又变成了什么颜色?(学生回答绿色)学生会感到色彩变化游戏很有兴趣。教师概括:黄色与蓝色配在一起,就变成了绿色。板书:黄+蓝绿。然后教师在两组色线处分别用三种原色笔重叠添画上粗重的树干和几枝大树枝
学生马上看出这是两查树,导出课题:会变色的树(板书)。教师指出,树上方枝叶部分叫作树冠,下面直立与地面相通的部分叫树干,扎入土地部分叫根。
三、引导学生观赏课本例图
左上图是公园花圃的照片,黄、红、橙、绿各色的花、叶平行排列,很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右上图是色彩变化例图。指导学生观看,教师加以讲解:左边一纵列,上边是黄色色块,中间是黄白相间的并列色线,视觉效果就成了淡黄色,如下边的淡黄色块;中间一纵列,上边是红色色块,中间是红黄
《一棵树》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