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学设计
《安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安全》教学设计 篇1
第三节 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探究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之后的实际应用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和调查食品安全状况两个探究活动。每个探究活动都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背景资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日常生活,通过收集、调查大量的事实资料,获得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进而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完成两个探究实践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设计理念
生物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掌握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设计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和“调查食品安全”两个探究活动为主线,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观察思考、合作设计、交流讨论等活动,学会合理安排饮食,关注食品安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能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收集和查找资料,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知识有限。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我设计了开放性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符合我国国情的膳食指南。
2、了解本地食品的安全状况,关注食品安全。
能力培养
1、尝试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2、了解食品安全的调查过程,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联系日常生活,尝试为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说明理由。
2.关注食品安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难点
关注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
组织学生组建合作小组;搜集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同时开展社会调查;收集2~3种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物带到教室。 从查找资料到调查实践,展开对本课的初步探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做好知识与信息的铺垫。
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 主题一:我国的膳食指南
教师展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饮食与健康关系的图片。例如,挑食、偏食、不吃早餐等。
教师引导:
学生针对图片中的现象结合课前搜集有关合理营养的信息展开讨论。
学生观察与思考:
1、想一想图中这些现象有没有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上?
2、这些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青少年应该怎样合理安排饮食?
讨论之后,学生交流看法,提出正确的观点。
教师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
学生观察与探讨:
如果你是一名营养师,你会提出哪些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膳食建议?
讨论后,学生自己归纳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8条建议》
实践体验:举行一场设计比赛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每人为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并尝试提出一个主题鲜明、类似广告词的食谱名称。
教师提示:
1、在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30%、40%、30%。
2、参照“平衡膳食宝塔”,设计时应考虑常吃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价格,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等。
比赛规则:
采用答辩的形式,先组内评比,再组间交流,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全班的“最优食谱”和“最佳营养师”。 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饮食搭配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生动具体。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角色。透过图片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不良饮食习惯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通过观察平衡膳食宝塔图,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国情,主动提出合理营养的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尝试为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开展比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为家长设计食谱增进了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加深了相互间的沟通,陶冶学生情操,感悟人生真谛。
实践调查
交流汇报 主题二:关注食品安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如媒体上曝光的劣质奶粉、毒酒和黑心肠等不安全食品及食物中毒事件。
教师引导:食品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那么你知道食品中可能存在哪些不安全的隐患吗?你怎样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状况?
学生展示并解说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学生可能提出质疑和困惑:
食物中的添加剂、食用色素和香精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害吗?什么是绿色食品?
交流探讨,答疑解惑。
探究情境创设:你想了解目前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吗?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调查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食品安全状况的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提示:
1、你最关心哪些食品的安全状况?
2、在日常选购包装食品时怎样判断它是否过期?
3、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4、怎样才能预防食物中毒?
探究活动指导: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探究提示,设计调查表,鼓励学生深入超市、食品商店和农贸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亲身体验,了解各种食品的安全状况。
2、教师提示学生调查时要向家长、售货员、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人员等了解购买非包装食品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识别有害食品的方法,同时建议学生拟订调查提纲,将实践过程和调查结果做详细记录,撰写《我市食品安全状况和建议》的调查报告并认真保存,为课上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小组汇报展示:出示2-3种被调查食品的包装物(有条件的可以出示食物样品),汇报调查结果,并认真进行剖析,提出改善建议,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了解什么是绿色食品。
组间互评:小组间展示调查报告,全班同学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进行评价。评出哪个小组的调查结果最真实、最可靠,哪个小组提出的改善建议最合理?
教师总评:从调查报告的设计、调查过程、调查方法的选用以及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合作态度、创新精神和道德修养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学生展示资料,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了解不安全食品对健康的危害,从而引发学生自觉关注食品安全。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设计调查方案,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注生活,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各种改善建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汇报交流和多项研讨,让同学之间分享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促进合作学习,使学生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思想感悟
总结提升
分析感悟:教师针对学生探究和调查的结果,引导深层次的分析和体味。
问题设置:据调查:现在的许多疾病如癌症、脑血管病的发生已经趋向年轻化,而其原因是食品受到环境的污染。你对此有何看法?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你将为促进人类的健康饮食做出哪些努力?
学生感悟:各抒己见。环境、食品与健康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要想保证食品对人体无害,就必须从整治环境、保护环境开始。比如开发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不乱到垃圾和污水、不乱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
大家还一致同意向社会发起倡议,课后撰写倡议书,制作各种标语,举办图片展览等。提醒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关注食品安全。 引导学生深层次的从防止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会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中,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人类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结束语】
健康是科学,健康是文明,健康是真理,健康就是生命。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关注生活,关注健康,为人类社会迈进健康文明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结与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获得了直接的经验和体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应该联系日常生活,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进行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感到,他不是为学知识而学习,而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在设计食谱的比赛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愉快而紧张,学生设计出各具特色的食谱,害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食谱名称,如:八仙过海、爱心早餐、田园美味、开心麻辣烫等……我发现:他们真的很富有想象力,而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学生对家长的关爱之情,让我深深地感动并为之欣慰。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要掌握更广博的知识,只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因此,我鼓励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调查食品安全状况以后,有的学生提出疑问:食物中的添加剂、食用色素和香精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害吗?立刻,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一番争辩之后,很多同学认为这些物质没有营养价值,过多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我对他们的看法表示了赞同,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由此,我感到:如果学生没有亲身实践、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创造、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学生的心灵就一定会得到放飞!
《安全》教学设计 篇2
1.性别之谜
设计意图
雌雄之分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性别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部分。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从人的性别形成的生理基础来认识性别差异,为进一步建构性别平等的观念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到雌雄之分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性别形成的生理基础,理解性别差异的自然属性;
(3)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尊重生命个体差异的观念与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性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2)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
课时建议
2~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我的自画像
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自己的自画像,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发型、服装,还可以画出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教师把黑板分成两个区域,一边贴上女生的画像,另一边贴上男生的画像。让学生感知男生、女生各自的共同特点,引出性别差异的话题。
主题活动
(一)生命小问号
“生命小问号”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归纳,认识到性别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生命现象,人、大多数动物和一些植物都有性别之分。教师可通过以下活动开展教学。
活动一: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或植物有性别之分。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的图片和视频短片,讲述自然界动物雌雄的外貌差异、群体生活中的.自然分工现象等。
活动二:女生PK男生
让女生组和男生组分别根据自己的活动强项,向对方提出挑战,展开趣味比赛。例如:男生可以要求与女生掰手腕;女生要求与男生比赛踢毽子等。比赛项目的选定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评估其课堂可操作性和安全.陛,决定展开方式。教师应注意淡化比赛结果,强调男生、女生各有所长,应相互协作。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是个男孩(女孩)?
(二)生命小秘密
“生命小秘密”旨在让学生了解遗传信息、染色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决定人类性别的因素,认识到在自然繁殖过程中,产生男性和女性的概率是相等的。这是自然赋予两性的平等。
活动一:走进细胞大迷宫
同学们已经知道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里藏着每个生命的设计图纸,关于性别的秘密就在细胞里。教师先画出细胞膜,再画出细胞核,复习构成细胞的三个主要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让大家一起来看看细胞核里有什么?
让学生阅读第2页课文第一段,鼓励学生尝试把染色体画在细胞结构图的合适的位置,即细胞核里。
活动二:再谈生命起源的故事
(三)生命小智慧
“生命小智慧”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的性别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拓展对自然界生物性别决定的因素的认知,从性别现象的角度展示生命的奇妙,培养学生接受不同生命现象,尊重自然生理差异的态度。
板书设计:1.性别之谜
哪些动物或植物有性别之分?为什么我是个男孩(女孩)?
外貌差异群体生活中的自然分工
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
性别由性染色体差异决定
《安全》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道路交通,理解遵守道路交通意义和重要性,明确每个人都要牢固的树立安全意识;明白一个人的安全每天都是从零开始的。2、通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遵守交通规则,做安全的小使者。教学过程一、上学放学路上。教师语:同学们你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马路;都有要经过“十字”路口和“三叉”路口,当你行进是都是否留心和注意过往的车辆;是否用心观察地形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在日常生中应注意什么。(一)学生途经情况分析。我们班共有36名同学家住高溪组13人,离学校大约3千米,路经二个“十字”路口、三个“三叉”路口,两个急转弯和两次上下坡,地形比较复杂,而且路面只有4.5米宽水泥硬化的乡村公路,这条公路从大里峰至大青长约21千米是条林业路,每天运木头的车辆、圣农车、班车、拖拉机、摩托车等流量大约500多架次;家住屯上组9人……。因此,同学们每天如掉以轻心、存在侥幸心理的话,随时都会发生交通故事的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二)在路上要注意的问题。1、道路行驶要靠右行,都要配戴小黄帽,不能随心所欲忽左忽右,走路要眼看前方,排纵队,不能互相并排行走,更不能在路上追路、嬉戏。2、不能追逐车辆或向车上投掷物品,如:石子、泥团、饮料瓶等,不能随便搭乘过往的车辆。3、回赤米坑小组的同学除了走公路外,还要沿河走2千米的山路,山路内侧靠山、外侧沿河,路面宽约2.5米,偶尔有运木头小型农用车、摩托车行使。所以家住赤米坑的林翠萍、王丽君等同学要特别小心,除了用眼外还要用耳,弯道处要先听再行,没有听到车声都要靠山边行走,雨天必须要派人来学校接。4、通过“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的同学,每次都要高度的警惕一定要做到“四个环节”即:一停、二看、三想、四通过。5、带领全班同学到校门口的“十字”路口进行实地观察并演练。(三)课堂发言。1、由学生自由发言讲路上经历,让他们自己表述存有安隐患的地方。2、请同学们自己发言相互评议谁在要路上做的好,谁做的还不够。3、今后该怎样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安全重于泰山、平安是福、要珍爱生命、安全从小事做起,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二、
《安全》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