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

2024-06-054

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通用2篇)

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 篇1

  加德纳:我的四个问题你都回答了,现在该我回答你的问题了。

  沈致隆:你在2003年的演讲《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中,说到目前为止只定义了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其中的“存在智能”,你虽有证据但不能完全肯定它的确存在,所以只承认它是“二分之一”种智能。在1999年出版的专著《智能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中,你定义它为:

  “存在智能,就是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存在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在直达广袤无垠的宇宙尽头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与存在有关的能力,如在探索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意义、个人肉体和内心世界的最终命运之时,在被人所爱或全身心沉浸在艺术之中获得刻骨铭心的感受之时,为自己的存在定位的能力。”

  你又说:“这种能力在人类已知的每一种文化中都受到重视。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类,都创造了各自宗教的、神秘的、超自然的以及哲学的体系,来处理有关存在的问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除宗教以外,人类还从美学的、哲学的、科学的等各种角度,说明自己对于存在问题的思考。”

  因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种智能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存在主义艺术有关。今天看来没有时间谈存在主义艺术,那个问题更复杂。我的问题仅仅是,存在智能的概念,与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源头的几位欧洲代表人物如丹麦的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德国的胡塞尔(hu erl)、海德格尔(heidegger)、雅斯贝尔斯(karlja ers)、法国的萨特(jean-paulsarte)等人的理论,或者与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究竟有何关系?

  加德纳:虽然当我选择“存在”作为智能的名称时,很清楚地知道你提到的那些哲学家所做的工作,但是存在智能和任何特定的欧洲哲学家或者中国哲学家之间,并没有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我只是想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所有的人类个体,有时都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等一类问题,只不过你信中提到的那些哲学家,曾经将这些问题纳入了自己研究范围的中心。

  早期人类最主要的认知活动之一,就是思考并试图弄懂与存在有关的哲学命题,直接或间接地研究与宇宙这个主题有关的远古的艺术、舞蹈、神话和戏剧的存在含义。但直到真正的宗教和系统的哲学理论出现之后,人们才开始用语言直接讨论有关存在的问题。此前的神话和戏剧,可以被认为是讨论存在问题的间接的方式。认识存在的能力和掌握语言的能力,都是人类的特征,是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异。

  沈致隆:“没有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并不等于没有关系。实际上你已经指出了“早期人类最主要的认知活动之一,就是思考并试图弄懂与存在有关的哲学命题”,可见这是一种哲学家的智能,而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智能。你又说“认识存在的能力和掌握语言的能力,都是人类的特征,是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异”。根据你的这一论述,加上我研究存在主义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体会,我以为存在智能是人类一种长期普遍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智能,很明显的确是存在的。让学校师生尽早认识这种智能,培育他们双方的这种智能,是加强心理教育的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对于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智能也是很有帮助的。

  加德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存在智能越来越有信心。现在看起来已经不是一半对一半的问题,它存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今后将继续工作,寻找证据,希望最终能够确定它的存在。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的历史与现实

  ——访加德纳《多元智能》中文译者、知名教育学者沈致隆

  《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0日第7版

  5月18日,国际教育界的“大牌人物”、著名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而在访问中国之前,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学说就已经在中国教育界风靡一时。多元智能理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元智能理论有什么最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北京工商大学沈致隆教授1997年曾受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邀请,赴哈佛大学访问、讲学,回国后翻译了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一书,是最早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近日,记者就多元智能理论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问: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是一种偶然吗?它提出和创立的背景是怎样的?

  答: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零点项目》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当时《零点项目》两名负责人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接受了一个令人胆怯而又极富魅力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建立人类认知本质的理论。

  这一研究工作的成果是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自己过去关于儿童艺术认知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调查报告加以综合归纳,提出了这一今日已经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他的目标是提出人类思维的新观点,比人们过去在认知领域研究中所接受的观点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

  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大背景,是60年代开始持续多年的席卷美国教育界的反思和改革浪潮。它产生的环境,是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的哈佛大学及其教育研究生院的《零点项目》。这是一个由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建的研究机构,立志从零开始研究当时不被心理学认可的艺术心理的发展,从而向传统的智能理论发起了挑战。当然,加德纳本人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学术追求、杰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也是多元智能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

  问:多元智能理论和我们传统的智能理论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首先是概念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也就是加德纳教授称为智商(iq)理论和操作的智能概念,就是解答智力测验试题的能力。按照iq理论,运用统计方法,与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的解答加以比较,可以从测验分数推断出他们的智能。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在不同测验中所得的结果有明显相关性,证明智能随年龄、学历、经历的变化不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或能力。这种理论认为智能是单一化的,iq测试是客观公正的,iq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从构思一部小说的结尾到下棋时把对方将死,甚至修补一床棉被,都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理论、音乐作品、甚至成功的政治竞选,都是上文所说的产品。它还认为智能不是单一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八又二分之一种以上各自独立存在的智能,只不过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时候,组合运用这些智能的方式和特点不同。此理论认为,除遗传因素以外,后天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受教育经历,对儿童的智能也有重要作用。此理论还认为,iq测试有明显的种族偏见和西方文化的影子,其成绩与受测试者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有关,并不公正。iq只能测出八又二分之一种以上智能之中的两种,所以是片面的,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问:多元智能主要包括哪些智能?答:一是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

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

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通用2篇)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 篇1  加德纳:我的四个问题你都回答了,现在该我回答你的问题了。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