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
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精选12篇)
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 篇1
课文研讨
一、分章说明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下面分说课文所选的两则:
(一)《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二、问题研究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练习说明
一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设题目的是诱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有争论更好。教师可以参考“问题研究”第1点的说法作解释,但无须作定论。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教学建议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它所提供的都是“清谈”的资料──正因为这个缘故,鲁迅称此书为“名士底(的)教科书”。我们要认识这个特点,并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应当是“诵读—讨论—诵读”。下面谈几点具体的建议。
一、预习要求
读课文一至二遍,然后着重准备复述,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二、诵读
课上复述故事要跟诵读结合起来,直至基本成诵;然后讨论练习一的第2小题和练习三,讨论的重点是练习三。最后再背诵课文,完成词语练习。
三、导入
可以用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 。例如《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学生大概很熟悉,可让他们试讲,然后指明出处,并简要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四、本文拟用两课时教读,估计时间略有富余,无妨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抄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后试讲。
有关资料
一、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二、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 篇2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授课地点】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课堂实录】
一、导入 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1:(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生2: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3: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4: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2: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3: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4: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4: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己的话讲出大意。
生5: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7: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8:全文的节奏他不仅把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沉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仅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9:(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及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9: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10: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11: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12“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
曰:“未若 ”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13:生A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B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C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14:生D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E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F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15:生G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H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16: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17: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生10:我还是觉得兄女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
师:柳絮和雪花具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生18:我觉得生C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19: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具有美感,且富有诗意。
师:是吗?我觉得同学们写的也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就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像去朗读《咏雪》。
(生带着想像朗读《咏雪》)
三、赏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篇,请大家评评我是否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
(师朗诵《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一个字:好!(生笑)
生2: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老师读成了,(马上有生举手)
生3:这里应读成,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与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读中质疑(板书),在书上将疑难点进行圈点勾画。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请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4: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
(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5: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来朗读全文,一生读叙述性语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历历在目。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辨(板书:读后思辨)。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
义教语文七上教学用书:《世说新语》两则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