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质量守恒定律

2024-06-053

质量守恒定律(通用12篇)

质量守恒定律 篇1

  一、--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等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教案

  课  题   元 素

  授课人   莫艳琴

  学  校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中学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投影表格三

  投影表格四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图4-4

  p72资料,与地壳中的排位元素进行对比。

  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a、元素名称(中文)   。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

  从p73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课堂练习 (一)

  课堂练习 (二)

  课堂练习 (三)  

  (正确答案的呈现:播放红桃k口服液、钙片广告录像,碘缺乏症的动画flash)。 

  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p75  1、2、3、4

  p72活动与探究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分小组同时计时(3 min)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对又快。 

  从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回忆日常的生活知识、电视广告,获取答案。 

  学生看大屏幕投影 。

  学生自由发言 。

  学生完成作业。

  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培养自学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

  巩固对元素符号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元素在地壳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世间万物由元素组成”。

  了解人体营养健康与元素息息相关。 

  活跃课堂气氛 。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和生物细胞中主要元素含量。

  3、书写元素符号的要求。

  4、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附录

  表格一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

  1

  0

  1

  1

  氢原子

  1

  1

  1

  2

  氢原子

  1

  2

  1

  3

  表格二

  氢 原 子

  结论

  异

  同

  表格三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6

  6

  6

  12

  6

  8

  6

  14

  表格四

  原子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8

  8

  8

  16

  8

  10

  8

  18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

  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列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关补锌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讨论并填写下表。

  你知道的元素

  含该元素的物质

  缺该元素对人的影响

  锌

  高乐高、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影响智力发育

  红桃k口服液

  患贫血

  小儿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

  患大脖子病

质量守恒定律 篇2

  设计人:王彦鹏

  单  位: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时  间: .1

  一、--思路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录像,提出疑问:为何在实验中所称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有的不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共同筛选得出探究课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学生做出猜想:大于、小于、等于……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二、教案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王彦鹏

  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微型滴管、双孔胶塞。

  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

  药品:实验室制取co2装置、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通过对下面几个实验的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跃跃欲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知道提出问题的价值。

  【投影】三个实验录像:

  1、利用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变化。

  3、利用天平称量饮料瓶中澄清石灰水在被吹入二氧化碳前后的质量变化。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所提问题)

  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天平所称物质质量逐渐减小?

  2、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3、为什么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增大?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引出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改变的探究。

  【提问】“谁能够对这些同学所提问题作一初步解释?”

  (学生如无法回答,再采用相互讨论,进而教师引导)

  回答:

  释1: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跑掉了,没有称出。

  释2:反应没有外界物质参加,反应后也没有生成气体物质跑掉。

  释3:反应中吹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被称量在内。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问】“我们如果将反应前后各物质都称量在内,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呢?”

  回答:应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反应。

  培养学生精细思维的品质。

  【深入提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首先做出猜想?”“这就是本节课探究课题。”

  【投影】

  探究课题: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回答:

  1、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过渡】“大家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加以检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验前我们应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你认为要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大致需要哪些主要实验步骤呢?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得出: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3、使反应发生;

  4、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5、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投影】展示各组所要做的不同的实验

  第一大组:石蜡燃烧

  (仪器和用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单孔胶塞,蜡烛,天平和砝码)

  第二大组:co2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实验(仪器和用品: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扎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针管、天平和砝码)

  第三大组: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碳酸钙粉末的小锥形瓶、双孔胶塞、装有稀盐酸的针管、绑有气球的短玻璃导管、天平和砝码)

  第四大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氯化钡溶液的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装有稀硫酸的微型滴管、天平和砝码)

  【提问】结合具体实验用品,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你可采取哪些措施能使实验更准确快捷地完成?

  第一组实验仪器:第二组实验仪器:

  各组认真观察所给实验用品,认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1、应保证各实验始终在所给密闭容器中反应。

  2、为减小误差,石蜡在瓶外点燃后应迅速深入广口瓶,塞进胶塞。

  3、为保证实验快捷,在称量完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后,不必将砝码放回、游码归零,只需比较反应前后指针的偏向即可。

  ……

  培养学生对具体探究问题做出预知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有良好实验习惯。

  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投影】出示各组实验名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各组归结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投影打出。

  据此引导得出初步结论。

  回答:

  第一大组:黄色火焰、放热;相等

  第二大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等

  第三大组:冒气泡、气球鼓起;相等

  第四大组:出现白色沉淀;相等

  初步结论: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过渡】我们要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做进一步探究。

  【提问】反应前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有哪些?

  【引导分析】边投影动画边引导提问。

  未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而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也不变。

  【提问】其他各组依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果?

  【投影】将各组结果投影打出。 

  【总结】无数的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反应前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广口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和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未参加反应的石蜡。

  反应后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的石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回答:不变

  回答: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总和。

  讨论回答:第二组: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的质量总和。

  第三组:参加反应的hcl和碳酸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第四组: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氯化钡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盐酸l和硫酸钡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总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认真倾听

  感受科学家探索世界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转折】可见我们每一条化学知识都是来之不易的,而现今化学研究已从原来对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的本质,因此我们也来从微观角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

  【投影】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演示动画。

  【提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认真观察

  回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

  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板书】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小结】通过本节的信息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其微观本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的过程中感受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回顾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评价】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及评价卡。(见附表)

  认真填写学案,完成其中练习。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己不足,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延伸】在化学上我们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守恒”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大家还知道其他哪方面的守恒规律吗?

  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答:能量守恒定律……

  使学生跳出化学学科界线,认识“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 篇3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对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通用12篇)质量守恒定律 篇1  一、--思路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同位素原子结构信息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