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精选14篇)
课后反思 篇1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其实已经在其它班级上了节课,只是效果不满意。今天所要上的是一个差班的课。如果不采取点措施,课上不到一半,肯定台下睡成一片。我不希望变成这种惨状。
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因为是差班,我也不想首先从大道理讲起,这样他们一定会很抵触。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课后反思 篇2
下午上课时,全部内容临近尾声时我发现有些孩子坐不住了(一年级),这时内容没有完全上完,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但我有感觉再继续我的内容有些孩子可能会“回不来”,心已经走了。这时我听到了铃声,我们离学前班很近,我就做了“倾听”的动作,让小朋友跟我一起听铃声,然后皱皱眉说“老师好象不太喜欢这个声音……,小朋友有什么好的点子吗?“小朋友们一下子来劲的,有的说可以用打呼噜的声音,有的说要歌声,有的说要狼叫,警报,还有的更直接,建议用很可爱的声音直接在喇叭里喊”下课了,下课了——“我就顺着他们的意思做一些很有趣的动作,象开玩笑一样进行点评,还请小朋友们模仿自己设计的铃声,大家开心极了,十分钟好象变得特别短,最后我发现设计铃声的环节居然跟我们这课内容中的音色能挂上钩,就正好来个很”方便“的小结,小朋友们也高兴,出教室时还口中念念有词!我的感受是有时不必太拘泥与一些规矩内容,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容讲到自认为很透,抓住一些小小的细节开展教学,让孩子换换口味,我们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有变化地开展教学对孩子们很重要,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过分方正了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课后反思 篇3
语言活动是五大领域中的一个范畴,是教师为幼儿准备一定的语言材料,模拟和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使幼幼儿能触景生情,边玩边说,从而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 《音乐气垫火车》是一个语言故事,内容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在听听、说说中理解故事的内容,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知道这辆火车的不同之处,体会故事中的真正含义:知道乐音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会使人心情舒坦,愉快;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我们要远离噪声。故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谈话引题-完整讲述故事-分段讲述理解--交流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噪音和乐音,并区分他们的不同,最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经验来说说什么是噪音,什么是乐音,了解噪音,体验噪音,知道噪音对人体及环境的害处。在活动中,结合了幻灯片、图片等不同的教学工具,注重完整讲述、分段讲述、交流经验等教学形式,让幼儿充分地自己讲述的过程,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从集体到个别,让每个幼儿都有说的机会,在语言的天地中得到语言的锻炼。
课后反思 篇4
”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进入情境的角色朗读、带有个性的精读、师生共同的研读,还有痛彻心菲的品读。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位学生动脑、动口,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融入情境,与角色对话;融入情感,与文本对话;融入思想,与人物对话;尽情思索,与心灵对话,这样几个环节把握课文。把阅读发现的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还给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并体现了其个性阅读。通过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的效果。
亮点一:设置采访环节,以便整体了解感知全文。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深入地了解了课文。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得到应有的锻炼。设计之时,考虑到效果,生怕不佳。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课上学生们乐在其中,有板有眼。
亮点二:我认为自己没有游离在外,而是在课堂对话中,与学生一起沉思,一起感动,实现语文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在讲课中,激情导入、延伸总结、激励式评价渗透其中。
课后反思 篇5
本课学后,课文基本上能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后,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明白了“人”和“影子”“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
二、通过图文结合,并抓住关键的词语,使学生明白“前-后”、“左-右”是两对反义词,而且还明白了它们也是表示方向的词,并还能自己再找出表示方向的词语。例如:“东西南北,上中下”等,并感受到了“人和影子”是一对好朋友,而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一样,总是跟着我。
这节课学习后,大部分学生能以自己为中心,说出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右面是谁,有极个别学生说不完整。
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不明白,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后?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左?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右?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课下实践中去理解、去观察,并带领他们做做“踩影子”的游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反思 篇6
在幼儿园工作中,各种困惑和难点真可谓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如同顽疾般干扰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令我们无从下手。例如:如何开展家园共建工作、怎样对待小学倾向化、如何建设园所文化、怎样建设教师团队等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12月2日下午,我们河南师范大学园长国培班()班主任彭小洪老师、肖广兴主任特意请来了河南师范大学刘晓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新乡市育才幼儿园王冬梅园长和国培班学员一起,就大家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出谋划策,归纳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可操作方案,让我们收获颇多。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主要由以下三方面:
一、刚柔并济引领教师团队
在“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这一问题上,教授们一致认为:要以园长人格吸引教师、要创建适合教师发展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报酬、以专业理念引领教师成长等,特别是王冬梅园长结合自己管理经验总结的“刚性的制度、柔性的管理、科学的机制”这三条使我受益匪浅。
二、 正确看待“小学化倾向”
在这一问题的研讨中,刘晓红教授阐述了她的个人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从园长到教师、再到幼儿家长,都要正确解读《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转变观念;
其次,前书写、前阅读等内容不是小学化,而是幼小衔接的必要环节;判断是否小学化的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以何种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另外,幼儿园要用实力、品牌吸引家长,引领家长,切不可让家长牵着鼻子走。
三、“物质”、“精神”两手抓创建园所文化
丁海东教授系统地分析和讲解了园所文化的概念及构建方法等。他指出:园所文化创建的核心是精神层面,一切物质创设要为这一核心服务,彰显儿童文化、崇尚自然、构建要整体布局。丁教授的话深入人心,让我在创建园所文化方面有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的支撑。
总之,这次“幼儿园发展的困惑和难点分析”研讨活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非常的及时、实用,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这些学前教育专家们,我一定会在工作中大胆实践,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课后反思 篇7
转眼秋天就来了,一阵阵秋风吹过,到处是飘落的秋叶。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孩子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孩子们喜欢树叶,每次户外活动时,他们总是会捡起树叶玩弄起来。生活中,孩子们会对一棵草,一片掉下来的树叶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心秋天的树叶不仅会发展他们的智慧,更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小班《秋叶飘飘》的主题活动开始了。
在周一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树叶的旅行》,我制订了两个目标:一、结合具体情境,感知、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二、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的描述树叶的行踪。
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树叶宝宝去旅行贯穿活动始终,为集中幼儿注意力,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把幼儿数学活动材料中《树叶的旅行》几张图片拍下来,放在电视机里播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是谈话导入,带领幼儿进入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也为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在出示树叶的时候,孩子们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树叶是幼儿常见的植物。但是树叶今天却要去旅行,“旅行”这一名词孩子们可能并不了解,所以我做了一番解释。
然后引导幼儿观看图片,仔细阅读画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描述树叶的行踪。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来说,看图完整表达图片意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表述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带领幼儿完整表述的。从学习的情况来看,幼儿已能初步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最后我带领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我和树叶去旅行”,小朋友手拿树叶想象自己是一片树叶,随着我的一声呼喊下,他们都飘到了几个不同的地方,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而后我让孩子们说说:你的树叶宝宝去哪里“旅行”了?孩子们兴趣浓厚:树叶宝宝去了小椅子下面;树叶宝宝去了玩具上;树叶宝宝来到了钢琴上……。
本次活动是利用身边的现象——树叶飘落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画面清晰地呈现了树叶飘落在不同物体的上、下方位,为幼儿认识空间方位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前提,能够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后反思 篇8
再次拿到《插秧》这首儿歌(去年曾教过这首儿歌),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们分享,最主要因为插秧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太远了,他们如何能理解水田,如何能明白插秧?这首儿歌安排在“相反国”这一主题里目的何在?
认真分析文本后,感觉这首儿歌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倒影,发现儿歌中的“相反”,于是决定重点放在此处。
要攻破这一重点,还得突破一个难点,那就是孩子们对插秧的了解。孩子们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或许有这方面的经验但不够明晰。因此,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我从网上下载了农民插秧的视频,经“师傅”指点学会了如何将网上的视频下载并转变格式用u盘在电视里播放。(用了之后感觉真爽,哈哈。)
课堂之前给孩子们播放了两段农民插秧的视频。
第一段视频重点指导孩子们理解水田、插秧。一边指导孩子们看农民插秧的样子,一边告诉他们人们吃的大米就是在水田里长出来的,是农民将秧苗插在水田里,慢慢长大变成稻子然后脱粒而成的。孩子们慢慢理解了插秧,理解了秧苗是长在水田里的。
第二段视频主要引导孩子们观察倒影,水田边的树倒在水里、山也倒在水里。
然后进入儿歌,老师故意问孩子们:“相反国”这个主题书中有一首儿歌,名字就叫插秧,它的第一句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教你们一下,行吗?孩子们纷纷表示:“行,没问题。”呵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
师:“水田是镜子”这什么意思啊?问题抛出之后,一些孩子在思考,一些孩子轻轻说着,一个声音大声说:“就是水能照出倒影”。“是的,是的,水里会有倒影。”“刚刚电视里有的,树有倒影在水里”。一个个声音相继蹦出来。原来孩子们从视频里已经理解了倒影。
谢过“小老师”之后,老师的问题又抛出:“水田是镜子,那么它能照到什么呢?”教师用一本书当作镜子演示,让孩子们明白镜子能照到它面对的东西,那么水田面对着什么呢?它能照到什么?孩子们想到了不少东西:白云、蓝天、小鸟、飞机、火箭、太阳、月亮……
答案真不少,那么书中这首由詹冰写的儿歌里写了水田照到了什么呢?教师朗读儿歌前一半,故意加重了“照映”两个字的读音,让孩子们有意注意这个词,并学会说。教师在朗诵的同进进行绘画,画出水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照映着白云,照映着青山,照映着绿树。孩子们很快学会了书中的句子。
于是教师接着后一半的提问,水田照映出这么多东西,农民插秧了,插在哪里呢?听一听儿歌第一句“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你猜下一句是什么?孩子们猜什么的都有,师引导:“这是在相反国这本书里的一首儿歌,儿歌的后半段写出的东西顺序与前半段是相反的,你想一想,第二个应该是插在哪里?”孩子们回顾刚才照映的顺序,马上思考并得出答案,第二个是青山,第三个是蓝天,第四个是白云。真棒!
看来,这堂课的重难点都被攻破了,很有成就感呢。孩子们也因为自己的思维得到肯定而兴奋。接下来孩子们诗兴大发了,教师立即满足孩子们的愿望:“詹冰
课后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