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质量守恒定律

2024-06-055

质量守恒定律(精选14篇)

质量守恒定律 篇1

  教学目标 :

  识记并理解: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

  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实验4—1][实验4—2]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实验4—1]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实验4—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一、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的内容

  2.       的适用范围

  3.       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 :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 篇2

  一、     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     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          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3、          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六、     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七、     迁移与应用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八、     课后作业 :书:P94 习题1-3九、     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质量守恒定律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对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板书课题)

  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

  板书:一、内容(略)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      B.32g      C.22g      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 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 交流与评价。

  (3) 实施实验。

  (4) 汇报讨论。

质量守恒定律 篇4

  一、教学理念

  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能。为此,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注重以生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由实验的过程,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始终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转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节课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化学思维方式及化学观念,尽力做到使学生感悟到、体验到、经历到和收获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环节

  重点的突出:我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两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定恒定律。

  难点的突破:通过让学生观察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为此,我将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精彩导入

  通过一则伪科学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请谈一谈你有何想法?

  (二)创设情景

  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定会做出科学的、准确地选择。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例如,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此式只能表示出参加反应的及反应后生成的是什么物质。却不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设置探究问题的情景。明确探索的内容,此时学生将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用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三)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药品和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等同学们可自由组合为六个组,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我又播放了白磷和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在这一阶段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以此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课  题 质量守恒定律

  教  师 李亚娟

  学  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仪器和药品

  仪器: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石棉网、坩埚钳、气球等。

  药品: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铁钉、大理石、稀盐酸、蜡烛、镁带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精彩,引生入境

  引言:通过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阅读,引发学生去思考

  引领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用化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别是非。

  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选择。回顾前面所学的磷燃烧化学反应原理,引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

  回忆、思考

  大胆的猜想

  设置问题情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验、增强体验、探索新知

  (活动一)

  给出:

  1.白磷的燃烧

  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原理

  及相应的药品和仪器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史。(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蜡烛、镁带燃烧的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讨论:

  1.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相同吗?为什么?

  2.对于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气球,将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3.如果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阅读化学史,思考、感悟。

  讨论、交流、回答、领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初步

  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模拟,加深理解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呢?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镁带和白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能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前的广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加盟呢?

  思考、回答

  能通过化学知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小节,持续发展

  学生谈体会、谈收获

  谈反思

  反思,与学生共同促进,改进教学,与学生共同在新课改中成长。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精选14篇)质量守恒定律 篇1  教学目标 :  识记并理解: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  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