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2篇)
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师:那咱们接着研究。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谁再把后面的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体,后来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师:(在“整体”下写“细部”)他深入到草原的细部去看了,那么他的情感还是豪放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刚才有同学说作者陶醉了,才要低吟,非常正确。(在“豪放”下写“沉醉”)已经沉醉了,那么什么样的景色能够使他沉醉呢?
生:是柔美的景色。
师:对了。(在板书“开阔”下写“柔美”,这时板书为:细部——柔美——沉醉——低吟)说得非常好,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读出来,把作者那种沉醉的情感读出来?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
师:读得不错,你们沉醉了吗?
生:沉醉了。
师:真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停止。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学习后面的课文。刚才上课时大家说了,后半部分课文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的风情,那就得在读书中抓住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仔细思考。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准备更好的发言。第一次发言时先把后半部分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弄清楚,从整体内容上,把后半部分课文内容把握一下。好,开始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我们现在开始研究后半部分课文的内容层次。
生:我认为课文后半部分一共写了四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内容。首先是作者他们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然后写……
师:先等一下,我们说了一段说一段,你刚才说的这一段,你能给它起个小标题吗?
生:可以叫迎接客人。
师:再简单点。
生:迎接。
师:不清楚,迎接什么?
生:迎客。
师:很好,简单明确。(板书:“迎客”)下一段。
生:第二段讲他们互相握手,可以写“握手”
师:他们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握手?握手也算一件事吗?
生:迎接。
师:上一段不是已经迎接了吗?谁知道?
生:民族团结。
师:这是整个课文的思想,每个段都表现了民族团结。看来你们真的说不出来了,我们叫它“相见”,两族人在这里停下来,正式会面相见,可以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相见”)
师:接着说。换一位同学吧,你别把四段都说完。
生:第三段,第三部分是互相演节目、喝酒。
师:小标题呢?
生:联欢。
师:没有吃饭先联欢?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蒙族的风俗。我们汉人吃饭、敬酒时,一般都不唱歌。蒙族人不一样,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端上酒杯走过来,举高高的,唱上歌,请你干杯,光敬酒歌,祝酒词就有好几首,所以这里唱歌还不是联欢。但小标题肯定不能叫“吃饭”。(笑声)好好想一想,这是蒙族人对汉族同胞的什么?
生:款待。
师:好,非常正确。(板书“款待”)就剩最后一段了。
生:最后一段可以说是“联欢”。
师:行,(板书“联欢”)我们开始逐段学习。现在开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们开始讨论。这回发言,我要求你一边说,一边把你所引用的句子很好地读出来。就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又说,又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会说吗?
生:我在第二小节的这句(读)“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这句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好客。有客人来了,到几十里外去迎客人,一般在我们这里,如果到别人家做客,进去就是了,从不到几十里外去迎接。
师:她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几十里外去迎接,而且看到汽车来了,马上掉转马头给客人带路,咱们给它简化一下,迎客的方式是,(在板书“迎客”后写“几十里外驰马”)骑马好还是驰马好?
生:驰马好。
师:驰马好,驰马怎么样啊?
生:快。
师:对了,(在“驰马”后写“带路”)驰马带路,是不是蒙族人民的特点?
生:是。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根据这个“驰”加上蒙古人民的心情,你来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飞”。
生:我想因为蒙古族人很想把客人带回自己的家里,他们非常好客,所以想尽快地让客人到自己的家里。所以他们好像要飞。
师:对了,所以好像要飞一样,对了,请坐。那么大家看一看,他们刚刚入草原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啊?
生:(读)“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打断)好,既初入草原是这么一种情景,走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除去忽飞忽落的小鸟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如果突然看到一种奇特的东西,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是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
师:那么你刚才问我的那个“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除了草原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走了许久才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一条河,说明他是激动的。所以用感叹号了。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完全对,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什么要形容成彩虹,他把彩虹和彩带对比了一下说彩虹好,那么你们觉得用彩虹还有什么意思呢?
生:也就是说,蒙族人民像彩虹一样,骑着马来迎接,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
师:这个意思你刚才已说了,你看看课文上的描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衣服的前襟和腰带,他们骑在马上,马在疾驰,所以前襟和腰带都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师:对了,这样的五色斑斓的骑马的队伍飞过来了,真好像一条彩虹扑面而来,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再看看相见这一段,连读带说带评,这叫“读说式”看你会用不会用。
生:在这一小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师:那你建议我写什么呢?从他们的行动和表现上来找,……你没有建议,谁有?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
师:你挑握手是对的,但能不能整齐一点?上一段是八个字。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不放。
师:还多一个字。
生:握手相见,表示愉快。(众笑)
师:不太合适。
生:温暖的手握住不放。
师:后面还有呢?“笑了再笑”你没说呀。握手是表示亲切、热情。还有高兴呢,还笑了呀。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师:再取掉一个字就可以了。
生:握手再握,笑了再笑。
师:可以可以。(在板书“相见”后写“握手再握笑了又笑”)这就表现了蒙汉人民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谁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蒙古包外,许多匹马……民族团结互助。”
师:他为什么要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生:因为他们语言不同。
师:你说你的,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我也照样说我的,你可能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因为心里是相通的,虽然不知道具体说的什么,但是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明白不明白?
生:明白。
师: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是都知道彼此的心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呢?
生:是。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现在再来看第三段,“款待”。
生:我勾了(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大盘的手抓羊肉。”这里说明了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师:这些东西你知道吗?奶茶知道吗?
生:奶茶是用牛奶制成的茶。
师:怎么是用牛奶制成的茶呢?
生:奶茶是用牛羊的奶,加上藏族和蒙族都喜欢的酥油,就变成奶茶了。
师:不对,我告诉你们吧。我可喝过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蒙族人喝的茶是那种压成块的像砖头一样的叫砖茶,砍下一块来,掰烂放在锅里面,熬出来以后,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众笑)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奶豆腐知道吗?
生:奶豆腐是用牛羊马的奶制成的,形状像豆腐一样。
师: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这手抓羊肉你们吃过吗?
生:没有。
师:告诉你们吧,我也吃过。(众笑)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因为块太大,用筷子挟不住,只好用手抓起来吃,所以也叫“手把羊肉”,吃起来非常豪放。蒙族人民的特点就是非常豪放。吃东西,喝东西都是这么豪放的。这是民族的特点,明白了吧?把这些东西端上去,还要喝酒,这酒也是用奶配制的,所以叫奶酒。而且不是喝完就完了,后面写怎么喝酒的?生:“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这就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情。
师:对了,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老翁”吗?
生:一般是指年纪上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村子里最有身份的人。
师:最重要的一点你没说,你有奶奶吗?
生:有。
师:能不能叫奶奶是老翁?(众笑)
生:不能。
师:那你刚才说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叫老翁啊!
生:六七十岁以上的老爷爷叫老翁。
师:对了,语言要严密。他们端上了奶茶,手抓羊肉,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
生:我认为是回敬再回敬。
师:当然也可以这么说,现在我是让你找一个词把不断地举杯描述出来。
生:可以用相互。
师:你举一次,我举一次,次数不多。
生:可以用不断。
师:不断举杯,好像又不够气氛。
生:轮番举杯。(众大笑)
师:大家都排上队,你第一个,我第二个,他第三个,这样敬酒吗?
生:使劲举杯。(众大笑)
师:他说使劲举杯,有多么大的杯呀?
生:反复举杯。
师:不好听。
生:连续举杯。
师:不好听,没这么说的。
生:热情举杯。
师:不是在讲他的热情,而是不断地连续地举杯。
生:纷纷举杯。
师:纷纷指的是大家伙你也举我也举,你举你的,我举我的,举杯的很多。怎么肚里没有这样一个词吗?
生:一次次。
师:一次次倒是可以,可我需要两个字,大家看这个字认识不认识,(板书“频”)认不认识?
生:认识。
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次数非常多。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个词呢?(众笑)这是一个字,还得再找一个字,是什么?
生:繁。
师:频繁吗?
生:应该是频频。
师:对了,(在板书“款待”后写“煮茶抓肉
频频举杯”)有没有民族特色?(生答有)从这一段讨论,也看出了一些缺点:你对一些字和词的意思理解了,但是该用的时候,从你大脑的仓库里取不出来,所以学过的词,懂得的词,要学会运用。到时候就能拿出来了。最后一段,谁来读一下?
生:(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了套马……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把刚才的这一段也这样来说一遍,连读带说的。
生:我勾了(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民族舞蹈。”我觉得这句说明了蒙族的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非常热情,饭后,又表演节目,并且要骑一骑马,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
师:说得不错,他说了,把蒙古族人的特点找出来了,什么特点?
生:好客。
师:什么具体表现呢?
生:套马、摔跤。
师:对了,(在板书“联欢”后写“套马摔跤”)咱们要是招待客人,吃完饭后说:“咱们摔一跤吧”行不行?(众大笑)不可能的。大家看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什么叫“何忍别”呢?
生:怎么忍心分别呢?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就是说他们不忍别离,(在“摔跤”后写“不忍别离”)那么这个“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问一学生)你刚才不是问我这句话怎么讲吗?你现在来讲一讲。
生:夕阳西下了,我们还在这长满绿草的……天边……说话。
师:我看看你的课本,嗯,是你自己说的。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
生:指遥远的地方。
师: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蒙古的大草原。
师:对,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呢?这个很好理解,一片什么样的大草原呢?
生:绿色。
师:“斜阳”是什么意思?
生:夕阳。
师:夕阳西落是不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话”在这儿是话别的意思。
师:跟夕阳话别?(众笑)
生:应该是谈论。
师:谁和谁谈论?
生:蒙族人民和我们谈论。
师:那么怎么叫“话斜阳”呢?
生:我觉得是,在夕阳的照耀下谈话。这个“话”不一定就是“话别”。
师:对,这是诗句的一种倒装形式,比较特殊。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因为蒙汉情深,怎么能够忍心相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是不是?下面,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在刚才讨论的时候看到了,他先写的是什么呀?(指板书)
生:整体。
师:写的是“景”(板书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么样?
生:抒发感情。
师:对,抒情。(在板书“写景”后写“抒情”)再后面呢?通过写什么?
生:人和事情。
师:对,写事情。(板书“写事”)通过写事情,还在写什么?
生:抒情。
师:对了。(在板书“写事”后写“抒情”)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
生:共同表达了美的情感。
师:美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是蒙汉两族的友谊。
师: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的草原怎么样啊?
生:爱。
师:不但爱,而且是什么呀?
生:热爱。
师:对了。(板书“热爱”)热爱到什么程度?
生:不忍别离。
师:(在板书“热爱”后写“依恋”)一种依恋的情感。那么你们说,这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这些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师:什么关系?
生:它的关系是,第一小节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这两种美结合起来,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依恋草原的感情。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两段的关系讲明了没有?
生:讲明了。
师: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说,他在看到草原的时候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对那些骏马和大牛也把它们人格化了,说它们像人一样地高兴。(指一同学)你刚才问我骏马和牛为什么也有乐趣,这回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吧,咱们课文讲完了。下课。
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学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六、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2、自学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丛哪里看出来的?
(2)、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
3、学生自学批注,汇报。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七、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八、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九、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3
我的说课稿——草原
以下是我参加本次说课大赛的说课稿,有些朋友向我借阅,现在我就把它发在博客上,希望你们能喜欢。
《草原》说课稿
04教本(三)
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